中药煎煮方法决定药效 ——《伤寒论》药物煎法解析
药物的煎煮方法与临床药效关系密切,一直以来都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伤寒论》中语言比较简练,但在煎煮法上却浓墨重彩,可见张仲景对煎煮法的重视。
煎法,即对药物的煎煮方法。是理法方药的重要环节,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如徐灵胎谓:“煎煮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 张仲景论煎服法独具匠心,如先下入煎、后下入煎、分煎合服、煎煮丸药、麻沸汤渍、去滓重煎、米熟汤成、加酒同煎、加蜜同煎等法。煎煮之法与药效关系密切,值得深入研究。
先下入煎
在《伤寒论》中,使用解表发汗峻药时,常常用先煎去沫之法。如此煎煮,既可消散其升散温燥之气,以防过汗亡阳,又可缓辛温峻烈之性,以免药后心烦。其次,对于质地致密、板滞黏腻之品,亦用先煎之法。诸如栝蒌、葛根等药,均需先煎以取尽其味。凡此类药物,每嘱患者,在煎煮之前先用冷水浸泡20~30分钟,更能煎出其有效成分。
此类煎法有22个方,如麻黄汤以及含有麻黄的方剂,均先煎麻黄;葛根汤及含葛根的方剂,先煎葛根;茵陈汤中先煎茵陈等。先煎者多为主药,其意久煎出汁,使药味浓厚,以更好地发挥功能。麻黄先煎去沫,可以减去沫中杂质带来的其他作用。《伤寒论》中用麻黄的方剂共有7首,此7方用麻黄虽皆是先煎,但先煎之中还略有差别:一是麻黄汤、葛根汤、小青龙汤等,都是“先煎麻黄,减二升,去上沫”;二是桂枝麻黄各半汤,麻黄升麻汤等,都是“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三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先煎麻黄再沸,去上沫”。由此可见,麻黄在不同方剂中的煎煮时间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病症,张仲景采取了不同煎法以使药物达到最好的疗效。
后下入煎
针对不同药物性味的特点,根据病情使用后下入煎法。如桂枝既有解肌散风,调和营卫之功,又有温通经脉,温阳散寒之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925 字符。
如果您在使用手机等流览时无法查看或下载全文,可能是被搜索引擎失真“转码”,请点击屏幕最下方的“电脑版”或“原网页”访问。《伤寒论》中语言比较简练,但在煎煮法上却浓墨重彩,可见张仲景对煎煮法的重视。
煎法,即对药物的煎煮方法。是理法方药的重要环节,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如徐灵胎谓:“煎煮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 张仲景论煎服法独具匠心,如先下入煎、后下入煎、分煎合服、煎煮丸药、麻沸汤渍、去滓重煎、米熟汤成、加酒同煎、加蜜同煎等法。煎煮之法与药效关系密切,值得深入研究。
先下入煎
在《伤寒论》中,使用解表发汗峻药时,常常用先煎去沫之法。如此煎煮,既可消散其升散温燥之气,以防过汗亡阳,又可缓辛温峻烈之性,以免药后心烦。其次,对于质地致密、板滞黏腻之品,亦用先煎之法。诸如栝蒌、葛根等药,均需先煎以取尽其味。凡此类药物,每嘱患者,在煎煮之前先用冷水浸泡20~30分钟,更能煎出其有效成分。
此类煎法有22个方,如麻黄汤以及含有麻黄的方剂,均先煎麻黄;葛根汤及含葛根的方剂,先煎葛根;茵陈汤中先煎茵陈等。先煎者多为主药,其意久煎出汁,使药味浓厚,以更好地发挥功能。麻黄先煎去沫,可以减去沫中杂质带来的其他作用。《伤寒论》中用麻黄的方剂共有7首,此7方用麻黄虽皆是先煎,但先煎之中还略有差别:一是麻黄汤、葛根汤、小青龙汤等,都是“先煎麻黄,减二升,去上沫”;二是桂枝麻黄各半汤,麻黄升麻汤等,都是“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三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先煎麻黄再沸,去上沫”。由此可见,麻黄在不同方剂中的煎煮时间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病症,张仲景采取了不同煎法以使药物达到最好的疗效。
后下入煎
针对不同药物性味的特点,根据病情使用后下入煎法。如桂枝既有解肌散风,调和营卫之功,又有温通经脉,温阳散寒之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925 字符。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信息需要 1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用户名: |
|
密 码: |
|
忘了密码 |
如果您还不是100md.com会员,欢迎 免费注册,
如果您想获得积分,点击这里 查看积分规则。
如果您想订购杂志,请直接与中国中医药报编辑部联系。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
推存给朋友
加入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