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热点关注 > 热点报道 > 正文
编号:13339745
癌症治疗进入免疫时代
http://www.100md.com 2018年6月29日 生命时报
     受访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教授 李峻岭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 张 新

    本报记者 张 芳

    6月15日,一种用于治疗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免疫治疗药物,正式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上市。这是我国内地首个获批的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它的上市意味着部分无法进行靶向治疗且化疗无效的肺癌患者,可能会因此获得新的医治希望。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教授李峻岭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评价说:“这一进展填补了我国肿瘤治疗领域的一大空白。”

    给晚期肺癌患者带来长期生存的希望

    “目前常用的肿瘤治疗方法,早期以手术、放疗为主,晚期则偏重选择化疗或靶向治疗。”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张新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无论化疗还是靶向药物,都存在明显的劣势,化疗会带来较大的副反应,靶向治疗效果虽好,但适用面较窄,且容易耐药。免疫疗法的出现,给了晚期癌症患者新的选择。

    此次获批的药物全名为“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英文名:Nivolumab Injection),因其商品名叫做“欧狄沃”,临床上也将其简称为“O药”。2014年,该药与另一简称为“K药”的同类药物相继在美国获批上市。两者作用机制相似,都是以免疫抑制分子PD-1为靶点,通过恢复自身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进而消灭肿瘤。因此,该类药物的临床学名为“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属于众多免疫治疗药物中较成熟的一种。李峻岭说,2016年10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将PD-1/PD-L1抑制剂作为一线药物治疗部分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这是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正式拉开了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大幕。

    张新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与化疗、靶向治疗相比,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副作用少且轻。长期接受化疗的晚期患者,常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缺乏、手脚麻木、毛发脱落等多种副反应,导致生存质量下降,甚至可能因难以耐受而被迫中止治疗。目前的研究显示,采用免疫治疗可能导致一些炎症反应,但产生严重副反应的比例远低于化疗,致死率也低得多。

    部分患者可长期生存。对靶点相合的晚期肺癌患者来说,靶向药物的疗效称得上神奇,但效果持续时间较短,患者很快就会耐药。相比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药物可较长期使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PD-1抑制剂的缓解率大概是20%,而在用药3~4年后,仍有相当多的病人没疾病进展,4年和3年的有效率没什么变化。

    适合多药联用。靶向药物就像习惯单兵作战的战士,在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时,疗效几乎没有提高;免疫治疗药物却不同,研究发现,不管是与化疗联用,还是与放疗联用,缓解率都能获得大幅提升;不同免疫治疗药物之间也可联用。

    “新药获批无论是对晚期肺癌患者,还是对我国肿瘤治疗领域来说都意义重大,它为晚期癌症患者长期生存提供了可能,说肿瘤治疗进入一个新时代,也不过分。”李峻岭说。

    未来或有更大作为

    生物医学界非常重视免疫治疗的发展。2013年,美国《科学》杂志评出的十大科技进展中,肿瘤免疫治疗荣膺首位;2016~2017年,肿瘤免疫治疗又两度被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评为年度首要进展。

    张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毫不犹豫地表示,免疫治疗是肿瘤治疗领域的革命性、突破性进展。“前些年,我也想过免疫疗法是不是被炒得太热了,但现在我认为,它的‘热’是存在合理性的。”

    疗效上有优势。以晚期肺癌为例,在化疗时代,患者生存时间非常有限,二线治疗中,有效率只有9%左右,一年生存率为30%;在靶向治疗时代,患者生存率获得改善,但5年生存率也不过5%左右;现在到了免疫治疗时代,若联用化疗等其他手段,5年生存率几乎可以翻倍,晚期肺癌患者长期生存由此成为可能。

    适用范围更广。靶向治疗的适用人群较窄,就我国患者而言,只有60%~70%的肺腺癌患者存在靶向相合的驱动基因,应用效果较好,其他如鳞癌、小细胞肺癌及更多类型的其他癌症,都难适用。免疫疗法则不同,除了非小细胞肺癌,用于黑色素瘤治疗的免疫药物已在美国获批上市。此外,针对胃肠癌、妇科癌症等的免疫治疗研究正在进行中,且取得了一定进展。

    肿瘤疫苗成为可能。免疫疗法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包括现在获批上市的多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包括以CAR-T为代表的、目前主要用于血液肿瘤的细胞过继免疫疗法,还包括未来可能用于癌症患者的治疗性肿瘤疫苗。免疫功能对肿瘤控制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就像我们已成功使用牛痘控制了天花,通过注射乙肝疫苗预防乙肝一样,未来也可能出现更多适用于肿瘤患者治疗的疫苗。

    业内对免疫疗法的认可,更多寄望于其未来前景。比如,研发上市拥有更多靶点的多抗药物,而不是只有PD-1一个靶点的单抗药物;出现能对抗肝癌、胰腺癌等“癌王”的免疫药物等。李峻岭在评价免疫疗法的未来时说,它会给癌症患者带来长期生存的获益,甚至可能带来未来肿瘤治疗的“去化疗”化。“目前,化疗在一线治疗中的比例越来越低,免疫治疗的发展有可能使化疗退出单独的一线治疗,变为其他疗法的辅助。”

    火热背后需警惕陷阱

    6月20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再次确认了一条利好消息:国家将有序加快境外已上市新药在境内上市的审批,对治疗罕见病的药品和防治严重危及生命疾病的部分药品简化上市要求。可以想见,未来在境内上市的境外肿瘤免疫药物将越来越多,此次首个药物的过审只是拉开了肿瘤免疫治疗大幕的一角。但振奋过后,李峻岭提醒,免疫治疗的热潮之下,仍需冷静思考。

    2015年的魏则西事件,曾将肿瘤免疫疗法推上风口浪尖。因为当年魏则西使用的DC-CIK疗法就属于肿瘤免疫疗法的一种,他的死亡致使人们对免疫疗法产生了质疑。对此,张新表示,过去的免疫治疗领域确实比较混乱,且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些疗法还处于非成熟阶段,不加辨别地贸然使用,可能造成风险。即便是成熟的免疫疗法,如PD-1抑制剂,也不是对所有肿瘤患者都有效。只有肿瘤细胞PD-L1表达高的患者,或肿瘤突变负荷高(即肿瘤细胞DNA中,变异的比例高)的患者,才能有较好获益。因此,在选择治疗前,必须进行基因检测,不建议贸然使用。

    需求催生市场,肿瘤治疗领域未来出现的免疫药物、免疫疗法会越来越多,在面对诸多选择时,作为患者需擦亮眼睛。李峻岭说,不管什么疗法,评价其效果,患者获益都是硬道理。疗法提供方必须拿出切实、权威的量化指标证据,证明患者生活质量或生存时间有了提升。患者应慎重选择正规医院,采取正规治疗;国家监管部门也必须严格把关,在保证正规信息透明的同时,禁止各种疗法广告,以防误导患者。

    张新提醒,选择免疫治疗前至少要明白两件事:无论免疫疗法有多好,它只对部分人有效,有些人使用后可能一点效果都没有;不能排斥其他治疗,多兵作战比免疫疗法单打独斗效果更好。▲ (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