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3259178
高血压病“毒损心络”新论
http://www.100md.com 2018年7月16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4911期
     高血压病患者苔腻多见,而血液循环不畅的舌质紫暗、舌下静脉显露的瘀证亦并非少见,痰和瘀的致病,在高血压病中日趋增多。痰和瘀系病因,又为病理产物,乃为毒邪。高血压病是心络受邪所致。故上海沈氏女科提出“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观是中医诊治高血压病的新思路。

    络脉是保障脏腑气血灌注,通畅气血津液输布的枢纽,维持机体内稳态的重要组成。其道细小,其布广泛,其支众多,其功重要,也可称作立体多能网络系统。

    《灵枢·经脉》最早提出络脉之称:“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灵枢·脉度》区分了经、络、孙之别:“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为孙。”络脉又有十五大络、别络、浮络、孙络之分。《灵枢·痈疽》概括了经脉灌注渗布血气的生理功能:“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灵枢·经脉》则对十五别络的循行及其虚实病证作了阐述。《灵枢·九针十二原》《素问·三部九候论》提出望络、扪络的诊法和刺络出血的治法。《内经》从生理到病理,从诊断到治法,对“络病学说”都已作了雏形性的描述,开创络病学说的先河。对“络病学说”承前启后加以推动者要数东汉的张仲景,他在《金匮要略》中详述了络脉病证(如痹证、水肿、黄疸、肝着、虚劳)的发生均与“络脉瘀阻”的病机有关,于是首创化瘀通络法,特别是虫类剔络法,不少名方如大黄蛰虫丸、抵当汤等至今有效。“络病学说”的鼎盛发展和完善在清代。“络病学说”的理论和临床是由叶天士继承发展和创新的。他将《内经》中有关“络”的概念加以深化,并首次较全面的引伸到内伤病病理阐释中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90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