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生命时报》 > 2018.08.03
编号:73406
计划生育,走向何方
http://www.100md.com 2018年8月3日 生命时报 2018.08.03
     日前,美国彭博社等外媒发文猜测,今年中国很快会全面放开计划生育限制;近日辽宁省探索给生育二孩家庭更多奖励政策,引起了社会对计划生育政策走向的广泛关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四十年,给社会带来了重大影响,也受到了不少争议。回顾过去走过的道路,如何认识和评价计划生育政策,今后将去向何方,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早在1980年中共中央发表公开信时,就已预见到生育政策会带来“人口的平均年龄老化、劳动力不足、男性数目会多过女性、一对青年夫妇供养的老人会增加”等问题,公开信也因此给出了政策调整的时间表,认为到30年以后,“特别紧张的人口增长问题就可以缓和,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公开信基本指明了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和发展方向。近年来全面放开二胎、酝酿全面放开生育甚至为生育提供政策支持,也就顺理成章,而非有些人解读的“拨乱反正”,因为其背后的价值理念是一致的,即希望将国家意志渗入家庭的生育决策,让人口的再生产和经济的再生产一样可以规划实施。

    所有政策的出台都有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计划生育政策虽然从改革开放以后才走向制度化和严格化,但此前已经历了数十年的讨论、反复实践和摸索前进的过程。从对马寅初人口思想的批判到肯定和实践,历经二十余年,时间不可谓不漫长,决策不可谓不谨慎。即便在正式成为基本国策以后,计划生育政策也在人们的争议中走过了不断调整、不断走向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严格一胎、有条件二胎、单独二胎到全面二胎,我国的生育政策一直在动态调整,施政方式也在不断人性化,努力朝着维持世代更替水平的目标推进,施政重点也逐步从控制人口增长向维持人口均衡、提升人口素质和推进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方向发展。只是由于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中急于求成、方式偏激、行为粗暴,而计生医疗服务一时又没有跟上,才放大了其负面效应,留下了难以弥合的历史创伤。

    在正视计划生育造成的历史问题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否定其历史作用。客观来讲,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计划生育工作,总体符合当时人口增长超过资源、环境与经济承受能力的历史背景,对于我国减少人口抚养消费、增加资本积累,获得长达几十年的人口红利机遇期以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有着不可否认的历史贡献。

    时至今日,虽然我国还没有完全放开生育,但生育权从政府控制回归到家庭做主的大势已定,以控制人口为主要任务的计划生育时代渐进尾声。但今后是否应该根据人口出生率的高低而进行国家干预,必将成为又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热议话题。

    对此,笔者相信,每个社会都具有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将针对每个时代的问题创造出相应的问题解决之道。中国发展到了今天,在人口再生产领域应给予个人和家庭充分的自主权了。我们可以引导、可以鼓励,但不可强制和胁迫。市场上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这一原理对于人口再生产而言,也不例外。▲, 百拇医药(浙江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刘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