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3260561
立秋后要祛湿养脾胃
http://www.100md.com 2018年9月11日
     立秋后要祛湿养脾胃

    □赵俐黎

    立秋,意味着暑去秋来,秋季开始。立秋后,天气仍然炎热,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能热死人”的说法。但是,天气是从热转凉,从凉转寒,人们的身体经历了夏季的耗损,也应该及时补充。因此,秋季亦应特别重视养生保健。立秋后,如何调养身体成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

    养阴润肺要尽早

    在中医理论中,秋季内应于肺,养肺要从润燥养阴着手,这个季节多发生呼吸系统、肠道系统疾病。因此,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早睡早起不熬夜,顺应秋季收敛之特性,不宜过度耗散。二是宜吃滋阴润燥的食品,如梨、甘蔗、蜂蜜、冰糖、芦蒿、银耳、藕等,保持肺脏的滋润。三是适量运动,储备精血,同时要防止大出汗;遵循秋季收的特性,锻炼身体,如打太极拳、八段锦、慢跑等,防止大出汗而耗伤精血。四是舒畅情志,预防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疾病。五是调肺气,多宣发;肺主呼吸,秋季宜选择空气质量优良的环境,可以做一些扩胸运动、深呼吸、唱歌等,帮助肺脏吐故纳新。

    调理脾胃不可少

    在五行理论中,“脾为肺之母”,两者是“母子相生”的关系。也就是说,脾的功能强健,肺气才能充沛。因此,很多人在秋季一味地补肺,却忽略了调脾胃,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调脾胃应以均衡饮食、粗细搭配为主。宜食用白色食物,增酸少辛,吃熟、软、开胃等易消化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类食物。切记脾胃有三怕:怕生、怕冷、怕撑。冷饮、生的蔬菜、瓜果等,都会损伤脾胃。因此,秋季应以养脾胃为首当其冲,不宜过早盲目进补。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强健,则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健康、养生保健。最关键的是,一旦伤及脾胃,极易生湿生痰,产生病理性产物,损伤身体。因此,平时可以适当喝一些养生粥,如莲子芡实百合粥、银耳莲子大枣粥、冰糖二皮粥(陈皮、梨皮)等。

    祛湿助肾护关节

    立秋后,暑热渐退,阴雨天增多,湿气仍盛。很多人会发现怕冷、手脚冰凉、肌肤干燥、身体沉重、关节酸痛、大便黏腻、浑身无力、精神疲惫等感觉并没有因夏季过去而消失,甚至加重了。尤其是颈肩腰腿痛、足跟痛、手指痛、膝盖痛等关节疼痛性疾病,进入高发期,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是寒湿之邪在作怪。这种寒湿通常包括内湿和外湿。

    内湿往往在于脾和肾。脾主运化、主肌肉、管四肢,脾虚导致寒湿内生。五行中,肺肾是“母子相生”的关系,养好肺而使肾水得生、肾气得养;肾主骨,主管全身关节,肾足则骨坚。因此,脾和肾直接影响到关节的滑利和舒展,肌肉的丰盈和活力,养好脾、肾就等于养好全身的关节和肌肉。

    外湿主要是夏季人们过于贪凉,吹空调、吃冷饮、运动量少而致汗出不畅等,导致寒湿停滞于体内。寒湿之邪过极化热,易成湿热寒湿复杂体质。因此,立秋后祛湿不仅要祛除身体里滞留的暑湿,还要预防寒湿的侵袭,防止秋冬之病,经络气血更加瘀堵。

    身体湿重的症状有:身体沉重、犯困;关节酸痛,周身异常不适感;舌体胖大、有齿痕,口干、口苦、口甜、口黏腻、口水增多、不欲饮食;咳嗽、痰多、打呼噜、胸闷;皮肤湿疹、脚气等。

    当人们出现以上症状时,说明体内湿气已经开始“报警”了。如果上述症状严重影响到生活,那么,除了自身调节外,还可以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等进行调理。

    针灸治疗效果好

    针灸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具有补气养血、调和阴阳、通络止痛、活血逐瘀、散寒祛湿的功效,尤其是双向调节作用,是其他方法不可媲美的。因此,针灸称为原生态、绿色疗法。针灸通过选取特定的穴位、运用正规的手法来治疗疼痛性疾病、疑难杂症,而且具有见效快、不伤脾胃、不伤肝肾、简便快捷的优点。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