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3260618
关于癌痛的误区,您了解多少?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0月18日
     关于癌痛的误区,您了解多少?

    本报记者 冯金灿 通讯员 李惠子

    有一种痛,在医学上被称为“生命不能承受之痛”,那就是癌痛!

    10月11日是“世界镇痛日”,在这一天,河南省肿瘤医院疼痛科谢广伦主任收到了一封长长的感谢信。写信者的父亲曾是一名肺癌骨转移患者,从去年10月到今年2月,尝试了很多治疗方案,各种副作用和突发状况频频出现,患者疼痛难忍,生活质量直线下降。一个偶然的机会,患者住进了省肿瘤医院疼痛科。

    针对患者的病情,谢广伦为其进行了鞘内泵手术,控制了疼痛,提高了生活质量,也延长了患者的生命。但患者最后还是离世了。他的女儿在信中说:“在爸爸生命最后的时光里,唯一不后悔的就是听了谢主任的建议,让爸爸走得不那么痛苦……”

    作为一个世界性难题,癌痛每天都在影响无数癌症患者的生活。资料显示,我国现有癌症患者约700万人,每年新发癌症病例160万,癌症死亡人数每年约130万,癌症疼痛发生率高达51%~62%。70%的晚期癌症患者认为,癌痛是主要症状,30%的癌症患者有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疼痛控制与肿瘤患者生存期息息相关。

    作为肿瘤专科医院的疼痛医生,谢广伦经常和患者、同行交流癌痛治疗经验。他说,目前,无论患者还是医务人员,对癌痛治疗的一些基本理念和知识还存在很多错误的认识,陷入了一些误区。

    误区一:

    “肿瘤治好了,疼痛就好了”

    这或许是最常见的错误认知。一些肿瘤如胰腺癌、胃癌,疼痛往往是肿瘤刺激人体发出的早期信号。当肿瘤切除了或通过放化疗根治了,疼痛自然也就消失了。而对于许多中晚期肿瘤患者来说,错误的观点,可能导致错误的治疗方向。

    在中国,肿瘤患者初诊以中晚期居多,75%左右的疼痛是肿瘤导致的,还有约15%的疼痛是肿瘤治疗导致的(比如胸部术后肋间神经痛、腰椎术后腰背痛、化疗后周围神经炎、放疗后神经痛等),也还有约10%的患者,其疼痛并不是肿瘤导致的,而是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症等非肿瘤原因导致的。总之,肿瘤患者的疼痛,并不一定是癌痛。

    误区二:

    “止痛药吃多了会上瘾”

    对于癌痛患者尤其是慢性持续性疼痛患者,需要持续应用止痛药物,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有些癌痛患者需要用到阿片类药物(比如吗啡、羟考酮、芬太尼等)。实际上,这类药物用于癌痛治疗,成瘾性并不高,有统计显示,1000名癌痛患者中成瘾的还不到1个。

    由于肿瘤的进展,患者疼痛加重,止痛药的剂量需要增加,同时阿片类药物有耐受性,许多患者吃药越来越多,这是很正常的,这和“成瘾”有明显区别。

    误区三:

    “痛止不住了,用杜冷丁”

    的确,在几十年前药物缺乏的时候,杜冷丁(哌替啶)给一部分癌痛患者减少了痛苦。但是杜冷丁的弊端在于,只能肌肉注射给药,用药不方便,血药浓度也不稳定,不利于稳定控制疼痛。而且杜冷丁作用时间很短,只有2~4 小时。此外,杜冷丁反复应用后会导致神经中毒症状如震颤、抽搐、肌阵挛、癫痫发作,且容易上瘾。世界卫生组织也早就不推荐杜冷丁用于癌痛治疗,现在可用的药物种类多,效果也更好。

    误区四:

    “用药效果不好,只有等死”

    肿瘤的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癌痛的治疗方案除了传统的三阶梯药物治疗之外,还有很多癌痛治疗方式,如患者自控镇痛、神经阻滞、神经毁损、持续蛛网膜下腔药物输注镇痛等,创伤小,治疗效果也很好。

    误区五:

    “放化疗也能止痛”

    多学科联合止痛、全程止痛,是目前国内外最为提倡的镇痛方式。只有通过多种方法联合、早期干预,才会起到止痛的最佳作用。对于骨转移患者,在放疗一开始加用止痛药物,若放疗有效,疼痛减轻,则减少或停用止痛药;若放疗效果不佳,则继续用止痛药,这样可以比较好地控制患者疼痛。早期止痛,对部分因疼痛无法耐受放疗或食欲睡眠不佳、活动减少的患者来说,还可以达到提高生活质量、更好地耐受治疗的目的。

    误区六:

    “微创镇痛风险大”

    微创镇痛创伤其实很小,绝大多数晚期患者都可以耐受,但各有适应证和应用条件。

    举个例子,腹腔神经丛阻断,适合于癌性腹痛患者(如胰腺癌、胆管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等),手术做完了甚至连针眼都看不到。治疗中毁损的是交感神经而不是支配活动的脊神经,导致截瘫等并发症的概率极低(小于万分之一),术后有血压降低和腹泻等并发症,对症处理即可。而治疗的有效率可达到80%左右,止痛效果好。国内外也有许多指南推荐,除了药物效果不佳或有患者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外,如果预期微创治疗效果较好,可以尽早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