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履
履,也就是鞋。鞋有什么好说的呢?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鞋的变化折射了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
上世纪六十年代,母亲带着我和两个姐姐、一个弟弟下放农村,一家人穿的衣服鞋子,全靠母亲手工缝制。母亲床头下掖有一本厚厚的旧杂志,里面夹了好多“鞋样”,就是从邻居那里讨来做鞋的纸质模子。有大人的小孩的,瘦的肥的,高帮的矮帮的。把鞋样立起来,就是一双鞋的外形,像船模、航模。
做布鞋有鞋帮、鞋面、鞋底,三部分要分别做好,然后缝制到一起。粘鞋帮和纳鞋底最麻烦,也最费劲。母亲经常把门板摘下来做“葛被”,就是用做衣服剩下来的碎布或旧布用浆糊粘在一起,一层浆糊一层布,粘在门板上,放在太阳底下晾干,用它来裁鞋帮、鞋底。鞋帮要再蒙一层蓝色或黑色新布面——鞋面。母亲专门挑选耐磨、耐脏的厚布料做鞋面。鞋底是熬夜纳的“千层底”,后来给纳好的鞋底泼胶,再后来直接用汽车轮胎里层做鞋底。夏天做单鞋,冬天做棉鞋,反正母亲一年四季都在做鞋,我们还是常把脚趾头拱到鞋外面。有时母亲忙了,临近冬天就请人打“毛窝子”,毛窝子是用家乡的芦花编制的,里面塞上麦瓤,走路一歪一斜,倒是挺暖和,天稍微热一点,就会感到“烧脚”。
上学了,看见别的同学穿白色回力鞋,跑得那个快呀,真是羡慕极了,回家缠着父母买。终于穿上了,感觉轻飘飘的,走路特别小心,经常有意无意地蹲下来系鞋带,好像找不到自己的脚了。回到家藏在床底下,生怕弄脏了。下雨天,道路泥泞,干脆脱了鞋子拎在手里。为了臭美,冬天竟然也穿着不肯脱,脚冻烂了也不敢说。
上世纪七十年代,父亲调到矿上工作,发劳保鞋,有薄的厚的球鞋,还有长的短的胶鞋,下雨天穿上长筒胶靴,走路腿抬得老高,神气十足,冬天在里面塞棉花或麦瓤子,特别暖和,虽然不透气,也不愿意再穿那“土气”的毛窝子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当了工人,穿上了自己领的劳保鞋。由于工资低,干活方便,大多时间都穿劳保鞋,偶尔换上母亲做的布鞋。到九十年代,我进了机关,工资高了,就换上了皮鞋。开始是价格很低的仿皮的、猪皮的,以后是牛皮的;后来还有正规的,休闲的,健身的;户外跑步的,登山的;透气的,保暖的,春秋四季的……从开始不讲品牌,到后来要穿名牌,从十几元几十元一双,到几百元上千元一双,各种颜色,各种式样,真可谓琳琅满目了。
现在鞋子太多,也穿不烂,多得鞋架放不下,鞋橱放不下,沙发底下,大衣柜里都塞满了各个款式的鞋。偶尔在某个街角或时尚店里看到双布鞋,反而感觉到亲切了,那是我们对那个时代的记忆啊。
杨健, 百拇医药
上世纪六十年代,母亲带着我和两个姐姐、一个弟弟下放农村,一家人穿的衣服鞋子,全靠母亲手工缝制。母亲床头下掖有一本厚厚的旧杂志,里面夹了好多“鞋样”,就是从邻居那里讨来做鞋的纸质模子。有大人的小孩的,瘦的肥的,高帮的矮帮的。把鞋样立起来,就是一双鞋的外形,像船模、航模。
做布鞋有鞋帮、鞋面、鞋底,三部分要分别做好,然后缝制到一起。粘鞋帮和纳鞋底最麻烦,也最费劲。母亲经常把门板摘下来做“葛被”,就是用做衣服剩下来的碎布或旧布用浆糊粘在一起,一层浆糊一层布,粘在门板上,放在太阳底下晾干,用它来裁鞋帮、鞋底。鞋帮要再蒙一层蓝色或黑色新布面——鞋面。母亲专门挑选耐磨、耐脏的厚布料做鞋面。鞋底是熬夜纳的“千层底”,后来给纳好的鞋底泼胶,再后来直接用汽车轮胎里层做鞋底。夏天做单鞋,冬天做棉鞋,反正母亲一年四季都在做鞋,我们还是常把脚趾头拱到鞋外面。有时母亲忙了,临近冬天就请人打“毛窝子”,毛窝子是用家乡的芦花编制的,里面塞上麦瓤,走路一歪一斜,倒是挺暖和,天稍微热一点,就会感到“烧脚”。
上学了,看见别的同学穿白色回力鞋,跑得那个快呀,真是羡慕极了,回家缠着父母买。终于穿上了,感觉轻飘飘的,走路特别小心,经常有意无意地蹲下来系鞋带,好像找不到自己的脚了。回到家藏在床底下,生怕弄脏了。下雨天,道路泥泞,干脆脱了鞋子拎在手里。为了臭美,冬天竟然也穿着不肯脱,脚冻烂了也不敢说。
上世纪七十年代,父亲调到矿上工作,发劳保鞋,有薄的厚的球鞋,还有长的短的胶鞋,下雨天穿上长筒胶靴,走路腿抬得老高,神气十足,冬天在里面塞棉花或麦瓤子,特别暖和,虽然不透气,也不愿意再穿那“土气”的毛窝子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当了工人,穿上了自己领的劳保鞋。由于工资低,干活方便,大多时间都穿劳保鞋,偶尔换上母亲做的布鞋。到九十年代,我进了机关,工资高了,就换上了皮鞋。开始是价格很低的仿皮的、猪皮的,以后是牛皮的;后来还有正规的,休闲的,健身的;户外跑步的,登山的;透气的,保暖的,春秋四季的……从开始不讲品牌,到后来要穿名牌,从十几元几十元一双,到几百元上千元一双,各种颜色,各种式样,真可谓琳琅满目了。
现在鞋子太多,也穿不烂,多得鞋架放不下,鞋橱放不下,沙发底下,大衣柜里都塞满了各个款式的鞋。偶尔在某个街角或时尚店里看到双布鞋,反而感觉到亲切了,那是我们对那个时代的记忆啊。
杨健,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