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批驳“他汀毒药论”
受访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 胡大一
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刘德平
本报记者 董长喜
最近,微信朋友圈里广泛传播的一篇文章,引起了很多人,尤其是需要服药降血脂者的恐慌。这篇题为“40年来的错误终于被修正:胆固醇有益无害,不再分好坏”的文章,言之凿凿地称胆固醇与心血管疾病无关;他汀类药物不能预防心血管疾病。对这一说法,国内权威心血管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教授予以严厉驳斥:“这个谣言由来已久,在微信中广泛传播,严重误导公众,亟需向广大患者做出澄清。”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刘德平教授也说:“患者切勿听信此类网络谣言,是否需要停药应咨询医生意见。”
反复发表怪论,实则为了卖书
记者查询发现,微信中有类似观点的文章近百篇,发布或转载者多是自媒体,有些标题会用非常耸动的词语,如“震惊”“可怕”等。在百度上以“胆固醇有益无害”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有超过26.5万条信息。在这些海量信息中,偶有反驳观点出现,但是寥寥可数,湮没在谣言的海洋里。
此次引发民众担忧的传言,主要源自今年9月发表在英国《临床药理学专家评论》上的一篇文章。作者的观点有些反常规,主要概括为:1.他汀一点用都没有,跟吃毒药没啥区别。2.他汀有很多严重副作用,包括导致肝癌、急性肾损伤、老年痴呆、糖尿病等。3.胆固醇有益无害。“没有任何一项研究表明,胆固醇和心脏病有直接关系!”文章还援引了两年前美国新版营养指南取消了“每日摄入胆固醇不得超过300 毫克”的上限作为证据,称其“修改了40年来的错误”。
记者查阅大量资料了解到,该文章第一作者乌弗·拉夫斯科夫是丹麦的一名医生,1990年以来,他不断发表质疑“胆固醇致病”的观点,2002年还出版了《胆固醇神话》一书,因其观点独特立即引起全世界的兴趣,迅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各国发行,成为有关胆固醇的畅销书。拉夫斯科夫对这本书的推广可谓不遗余力,在他的个人网站上,包括该书不同译本在内的几十种科普读物均有展示,首页还用醒目的字体写着“高胆固醇是有益的”,声称自己是一名独立研究员,“用自己的钱支付了所有研究费用。”在他的言论中,反复宣称“胆固醇有害是现代最大的医疗丑闻。这是我近30年来详细研究后的结论。”文章第二作者名叫米歇尔·德·罗吉勒,是一名法国心脏病学者,2007年以来一直在质疑抗胆固醇药物,撰写了大量反对“胆固醇致病”的书。
除此之外,发表该研究论点的杂志在2017年的影响因子(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一般数值越大,学术影响力和作用就越大)只有2.758,而居医学期刊首位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则为72.406。可见,《临床药理学专家评论》并非权威的主流医学期刊。
专家逐一驳斥
对上述博眼球的所谓研究观点,国内专家给予了逐一反驳,并一致认为:
1.他汀安全有效。与很多药物是欧美学者发明的不同,他汀类药物的发明者是日本生物化学家远藤章。1987年,第一个“他汀”洛伐他汀在美国上市,1994年他汀类药物进入中国。胡大一表示:“他汀是降坏胆固醇的基本用药,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和以胆固醇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以降血清、肝脏、主动脉中的胆固醇为主。它应用于临床已经几十年了,安全性数据越来越充分,是一种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药物,不是毒药!长期使用既是必要的,也是安全的。”刘德平表示:“大量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他汀不但可以减少心肌梗死、卒中等,还能显著降低总死亡率。影像学研究也证实,他汀不仅降胆固醇,还可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逆转、缩小。”
2.吃他汀,受益远大于风险。“在我国,他汀极少会引致不可逆转的肝病、肝硬化、肝癌。他汀不仅不伤肾,相反肾病患者服用他汀还能获益。”胡大一说,虽然少数患者服用他汀后会有一过性肝酶增高,但这不代表肝损害。如果仅升高几个或十多个单位,可在观察下继续用药,4~6周后复查;如已达肝酶正常值上限的3倍以上,可暂停药物,待肝酶恢复正常后更换一种他汀,并从小剂量开始。我国研发的血脂康或脂必妥,虽然降坏胆固醇作用稍弱,但安全性好,很少引起肝酶升高。如果用他汀后6~8周肝酶正常,之后发生肝酶增高的可能性极小,除非自身肝脏或其他系统出了问题。
刘德平告诉记者:“他汀虽然存在一些副作用,但近几十年来的大量研究证实,服用他汀减少心血管事件,其收益远大于风险。医生一旦给患者开出他汀处方,一定是针对某种适应证的,患者不能擅自停药。”他提醒,我国绝大多数患者应选择中小剂量的他汀;已患冠心病、做过支架或搭桥者,大多应使用中等剂量;4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或65岁以上患高血压且合并一种危险因素(如吸烟、肾功能减退等),用药前如果坏胆固醇无明显增高,可使用小剂量他汀。一般来说,1片为中等剂量,半片为小剂量。
3.胆固醇降低,心血管事件会减少。胡大一说,一个多世纪以来,动物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基因遗传学研究、前瞻性随机双盲干预试验的结果一致证明:没有血胆固醇水平升高,就没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众多研究表明,胆固醇降低1%,冠心病事件的风险就能降低2%。“2016年《美国居民膳食指南》确实取消了‘每天摄入胆固醇不超过300毫克’的建议,但民众不应对此产生误解。”胡大一强调,《美国居民膳食指南》同时还明确指出,取消限制,不代表胆固醇不再重要,在保持饮食健康的前提下,胆固醇还是吃得越少越好。
刘德平说:“对胆固醇,主流医学界的大方向是一致的,一定要加强管理,尤其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LDL-C可以渗入动脉血管壁中,开启动脉粥样硬化过程,进而引发多种血管疾病。40岁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和65岁以上高血压合并其他危险因素的患者,LDL-C应降至2.6毫摩每升以下;已患动脉粥样硬化者应降至1.8毫摩每升以下。
整肃谣言迫在眉睫
健康领域一直是谣言泛滥的重灾区,不仅国内,国外也常谣言满天飞,健康谣言20多年前就开始了,甚至还有“国际胆固醇怀疑论者网络”,专门发表反对“胆固醇致病”的观点。持有这些观点的人有着各种各样的目的,有的是为了抓眼球赚流量,有的背后不乏经济利益的支持,比如在鼓吹他汀有害的同时兜售保健品。国外也不乏类似张悟本一样的健康骗子,曾经炮制出“酸碱体质理论”的罗伯特·欧·杨,前不久就被媒体曝光,但他的谣言至今仍在各种科普稿件、网络文章里出现,可谓流毒深远。这些人的特点是喜欢制造有轰动效应的概念,敢说非常偏激和明显错误的观点,尤其爱挑战主流医学观点。此外,大量自媒体对谣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们往往为了流量,专门选择一些话题性很强的内容,却不核实内容正确与否,非常容易误导百姓,甚至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胡大一说:“大家切勿被错误的观点混淆视线。”实际上,针对这些谣言,主流医学界一直都有发声。就在今年9月,世界公认的现代心脏病学旗手和泰斗、哈佛大学教授尤金·布朗沃尔德,在欧洲心脏病学年会发表演讲,针对流传甚广胆固醇错误观点进行拨乱反正,他强调:“LDL-C是冠心病的主要病因。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的防控中,要认真把握好降低LDL-C的正确方向。”欧洲心脏病学学会和动脉粥样硬化学会共同声明,无论用什么手段,降LDL-C是关键!
曾有学者对网络谣言说过这样一段话:“它不是事实,但比事实更真;它经不起推敲,但比真理令人信服;它漏洞百出,但大众深信不疑。”刘德平说:“谣言的影响常常十分巨大,国家应该设立专门机构加强管理,不能听之任之。”胡大一提醒,谣言止于智者,对待自媒体的养生言论,尤其是一些看起来很神奇的理论,要擦亮双眼,先对信息来源进行确认,学会质疑和求证,无法分辨时,最好咨询专业医生。▲
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刘德平
本报记者 董长喜
最近,微信朋友圈里广泛传播的一篇文章,引起了很多人,尤其是需要服药降血脂者的恐慌。这篇题为“40年来的错误终于被修正:胆固醇有益无害,不再分好坏”的文章,言之凿凿地称胆固醇与心血管疾病无关;他汀类药物不能预防心血管疾病。对这一说法,国内权威心血管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教授予以严厉驳斥:“这个谣言由来已久,在微信中广泛传播,严重误导公众,亟需向广大患者做出澄清。”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刘德平教授也说:“患者切勿听信此类网络谣言,是否需要停药应咨询医生意见。”
反复发表怪论,实则为了卖书
记者查询发现,微信中有类似观点的文章近百篇,发布或转载者多是自媒体,有些标题会用非常耸动的词语,如“震惊”“可怕”等。在百度上以“胆固醇有益无害”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有超过26.5万条信息。在这些海量信息中,偶有反驳观点出现,但是寥寥可数,湮没在谣言的海洋里。
此次引发民众担忧的传言,主要源自今年9月发表在英国《临床药理学专家评论》上的一篇文章。作者的观点有些反常规,主要概括为:1.他汀一点用都没有,跟吃毒药没啥区别。2.他汀有很多严重副作用,包括导致肝癌、急性肾损伤、老年痴呆、糖尿病等。3.胆固醇有益无害。“没有任何一项研究表明,胆固醇和心脏病有直接关系!”文章还援引了两年前美国新版营养指南取消了“每日摄入胆固醇不得超过300 毫克”的上限作为证据,称其“修改了40年来的错误”。
记者查阅大量资料了解到,该文章第一作者乌弗·拉夫斯科夫是丹麦的一名医生,1990年以来,他不断发表质疑“胆固醇致病”的观点,2002年还出版了《胆固醇神话》一书,因其观点独特立即引起全世界的兴趣,迅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各国发行,成为有关胆固醇的畅销书。拉夫斯科夫对这本书的推广可谓不遗余力,在他的个人网站上,包括该书不同译本在内的几十种科普读物均有展示,首页还用醒目的字体写着“高胆固醇是有益的”,声称自己是一名独立研究员,“用自己的钱支付了所有研究费用。”在他的言论中,反复宣称“胆固醇有害是现代最大的医疗丑闻。这是我近30年来详细研究后的结论。”文章第二作者名叫米歇尔·德·罗吉勒,是一名法国心脏病学者,2007年以来一直在质疑抗胆固醇药物,撰写了大量反对“胆固醇致病”的书。
除此之外,发表该研究论点的杂志在2017年的影响因子(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一般数值越大,学术影响力和作用就越大)只有2.758,而居医学期刊首位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则为72.406。可见,《临床药理学专家评论》并非权威的主流医学期刊。
专家逐一驳斥
对上述博眼球的所谓研究观点,国内专家给予了逐一反驳,并一致认为:
1.他汀安全有效。与很多药物是欧美学者发明的不同,他汀类药物的发明者是日本生物化学家远藤章。1987年,第一个“他汀”洛伐他汀在美国上市,1994年他汀类药物进入中国。胡大一表示:“他汀是降坏胆固醇的基本用药,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和以胆固醇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以降血清、肝脏、主动脉中的胆固醇为主。它应用于临床已经几十年了,安全性数据越来越充分,是一种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药物,不是毒药!长期使用既是必要的,也是安全的。”刘德平表示:“大量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他汀不但可以减少心肌梗死、卒中等,还能显著降低总死亡率。影像学研究也证实,他汀不仅降胆固醇,还可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逆转、缩小。”
2.吃他汀,受益远大于风险。“在我国,他汀极少会引致不可逆转的肝病、肝硬化、肝癌。他汀不仅不伤肾,相反肾病患者服用他汀还能获益。”胡大一说,虽然少数患者服用他汀后会有一过性肝酶增高,但这不代表肝损害。如果仅升高几个或十多个单位,可在观察下继续用药,4~6周后复查;如已达肝酶正常值上限的3倍以上,可暂停药物,待肝酶恢复正常后更换一种他汀,并从小剂量开始。我国研发的血脂康或脂必妥,虽然降坏胆固醇作用稍弱,但安全性好,很少引起肝酶升高。如果用他汀后6~8周肝酶正常,之后发生肝酶增高的可能性极小,除非自身肝脏或其他系统出了问题。
刘德平告诉记者:“他汀虽然存在一些副作用,但近几十年来的大量研究证实,服用他汀减少心血管事件,其收益远大于风险。医生一旦给患者开出他汀处方,一定是针对某种适应证的,患者不能擅自停药。”他提醒,我国绝大多数患者应选择中小剂量的他汀;已患冠心病、做过支架或搭桥者,大多应使用中等剂量;4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或65岁以上患高血压且合并一种危险因素(如吸烟、肾功能减退等),用药前如果坏胆固醇无明显增高,可使用小剂量他汀。一般来说,1片为中等剂量,半片为小剂量。
3.胆固醇降低,心血管事件会减少。胡大一说,一个多世纪以来,动物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基因遗传学研究、前瞻性随机双盲干预试验的结果一致证明:没有血胆固醇水平升高,就没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众多研究表明,胆固醇降低1%,冠心病事件的风险就能降低2%。“2016年《美国居民膳食指南》确实取消了‘每天摄入胆固醇不超过300毫克’的建议,但民众不应对此产生误解。”胡大一强调,《美国居民膳食指南》同时还明确指出,取消限制,不代表胆固醇不再重要,在保持饮食健康的前提下,胆固醇还是吃得越少越好。
刘德平说:“对胆固醇,主流医学界的大方向是一致的,一定要加强管理,尤其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LDL-C可以渗入动脉血管壁中,开启动脉粥样硬化过程,进而引发多种血管疾病。40岁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和65岁以上高血压合并其他危险因素的患者,LDL-C应降至2.6毫摩每升以下;已患动脉粥样硬化者应降至1.8毫摩每升以下。
整肃谣言迫在眉睫
健康领域一直是谣言泛滥的重灾区,不仅国内,国外也常谣言满天飞,健康谣言20多年前就开始了,甚至还有“国际胆固醇怀疑论者网络”,专门发表反对“胆固醇致病”的观点。持有这些观点的人有着各种各样的目的,有的是为了抓眼球赚流量,有的背后不乏经济利益的支持,比如在鼓吹他汀有害的同时兜售保健品。国外也不乏类似张悟本一样的健康骗子,曾经炮制出“酸碱体质理论”的罗伯特·欧·杨,前不久就被媒体曝光,但他的谣言至今仍在各种科普稿件、网络文章里出现,可谓流毒深远。这些人的特点是喜欢制造有轰动效应的概念,敢说非常偏激和明显错误的观点,尤其爱挑战主流医学观点。此外,大量自媒体对谣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们往往为了流量,专门选择一些话题性很强的内容,却不核实内容正确与否,非常容易误导百姓,甚至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胡大一说:“大家切勿被错误的观点混淆视线。”实际上,针对这些谣言,主流医学界一直都有发声。就在今年9月,世界公认的现代心脏病学旗手和泰斗、哈佛大学教授尤金·布朗沃尔德,在欧洲心脏病学年会发表演讲,针对流传甚广胆固醇错误观点进行拨乱反正,他强调:“LDL-C是冠心病的主要病因。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的防控中,要认真把握好降低LDL-C的正确方向。”欧洲心脏病学学会和动脉粥样硬化学会共同声明,无论用什么手段,降LDL-C是关键!
曾有学者对网络谣言说过这样一段话:“它不是事实,但比事实更真;它经不起推敲,但比真理令人信服;它漏洞百出,但大众深信不疑。”刘德平说:“谣言的影响常常十分巨大,国家应该设立专门机构加强管理,不能听之任之。”胡大一提醒,谣言止于智者,对待自媒体的养生言论,尤其是一些看起来很神奇的理论,要擦亮双眼,先对信息来源进行确认,学会质疑和求证,无法分辨时,最好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