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热点关注 > 热点报道 > 正文
编号:13340120
仁爱是医学的灵魂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2月14日 生命时报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教授 孙 燕

    我出生在河北乐亭,从一懂事起面对的就是日寇侵略、国土沦丧、民族忧患。我在河北昌黎读高小时,一位同学的父亲从齐鲁医学院毕业后开了个诊所,人称“米大夫”。他就是我当时的偶像。在米大夫的影响下,我从那时就立志“习医报国”。在北京汇文中学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在1948年考入燕京大学医预系,走上习医之路。

    医学是唯物的,也是唯心的

    1948年至今,走上习医之路已整整70年,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医乃仁术,这也是自古以来,医生受尊重的原因。同样,对于医德,古今中外也有一定的约束和要求。比如,西方有源自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我们有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论》。记得我学中医,包括拜一位三代世医为师时,都需要学《大医精诚论》,宣誓不用学到的医术做违背医德的事。

    《希波克拉底誓言》和《大医精诚论》都强调,病人以生命相托,不可辜负,做医生要有责任感和荣誉感;称职的医生不单学习医术,还有爱心和人文修养。但两者相较,《大医精诚论》更具体,其核心“无私奉献、仁爱济世”更是对后世医家的道德宣示:“凡大医治病,必先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求救者,无问其富贵贫贱,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医学是唯物的,但也是唯心的。医生需要用心行医,用心理解医道、医术。或许正因如此,医生可以成为学者,学者却未必能当医生。临床工作需要的是有爱心会看病的好医生,而不是只会研究不会看病的人。我认为,医生的个人素养非常重要,尤其诚信和仁心,造反派、见风使舵的人不适宜做医生;太富有、太有权势的人也不适合做医生,因为他们机会太多了,外面的吸引力太大。所以我常说,我的学生不一定要高智商,中等就行,但要勤奋守信,最重要的是有颗医者仁心。另外,性格也是决定能否成为好医生的必要条件之一,比如不喜欢与人打交道的人,很难成为一名好医生。

    培养“苍生大医”,需要从开启仁爱之心抓起。苍生大医的灵魂深处有两个精神引擎,一个是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另一个是关爱、敬畏,仁慈、向善。缺失其中任何一个,人生就会跑偏,职业造诣上也走不远、飞不高。因此,要重视献身教育、人文教育。现阶段,这句话无论强调多少遍都不过分。

    “走歧路”背医德,损医术

    回到现实生活,我对近些年不正常的医患关系很不安。自古以来,医患本是朋友,是共同和疾病作斗争的战友,而不是对立、对抗或买卖关系。但现在,医患关系失常,一些医生走上歧路,对病人冷漠、收红包、拿回扣,不但背离了医生的基本医德,也有损医术的发挥。

    医生的逐利行为有社会因素影响,如药价虚高给了回扣存在的空间,相关法律不够健全等。同时,这也与一个人从医的初衷有关。你为什么学医,是为了糊口,还是为了报国实现人生价值?你看到病人首先想到什么,是怎样帮他解除病痛,还是谋取私利?这是医生与商人的分水岭,是思维方式的区分。

    历史上有不少这样的现象:医生可以当政治家、文学家,但很少能当好商人。这就是思维方式不同造成的。病人来了,医生考虑的是怎样为患者奉献,而不是攫取好处。这一思路恰与一般商人相反,如果医生的这一品质变了,就不再适合当医生了。从这个意义来说,为了拿回扣而给病人开一些不必要的药,为了医院收入要求医生必须完成“额度”等,都违背了医德,腐蚀了医生的灵魂,必须从更高的认识层次上加以杜绝。

    整个社会对医生的评价,也不能因此以偏概全。医生中有败类,应当教育、改正、提高荣誉感,但全国更多数的医务人员都是好的,医患之间的关系也并非都是冷漠和猜忌。我至今都记得几十年前的一件小事。1970年春节刚过,天还非常冷,我们一家准备搬到甘肃定居。我曾救治过的三个病人听说此事,想给我一些帮助,一位是工程师,一位是教师,还有一位是老木匠,他们东拼西凑找来木料,打了个一米多长的白茬(指原木未刷漆的)木箱,冒着寒风骑着三轮车专程送来,想是我搬家用得着。后来有很多病人也给我送过礼物,但这个木箱最让我感动温暖,终生难忘。他们三位知道我很可能不再回来,也不能再帮到他们,所以什么都不图,只是为了表达对我多年照顾的感激心意。

    我常对学生说,医学是崇尚技术的,也是追求内心领悟的。多数病人都能忍受治疗带来的痛苦与医生合作。只要用心,就能感受到医学的魅力和行医的幸福。随着医疗制度的完善,我预言并且相信,医生拿回扣或红包只是历史片段,它终会消失。

    医术是仁术,也是艺术

    我一生追求完美,也深知很难达到完美,习医路上总有缺憾,甚至错误。我印象最深的错误是因为早年没有CT,曾将一位淋巴瘤女患者的小肠瘢痕挛缩误诊成了肿瘤复发。日后,我常用自己的错误告诫学生和同事,一是每位患者病情不同,万万不可粗心大意,这也是为什么我的老师张孝骞那么有经验,还总教导我们面对每个患者都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二是作为肿瘤科医生不能只认识肿瘤,而不去了解相关学科发展;三是要通过总结,不断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错误可以克服,很多遗憾却无法抹去。其中最让我难过的是多年的老患者复发故去。了解我的同事们都劝我要学会摆脱痛楚。医学不断进步,用尽毕生精力都学不完,需要像周恩来总理教导的那样“活到老,学习到老,检讨到老”。

    医术是仁术,也是艺术。病人对生命的热爱,与疾病斗争的顽强意识,加上医护人员的爱心,就是人性、仁术之美的体现,一旦没了这些,医学也就没了灵魂。从某种程度上说,医学与艺术是相通的,医生最后会慢慢跟艺术接近。所以我认为,医生也需要人文基础,甚至艺术素养。我很喜欢司马迁的《史记》,也喜欢杜甫、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作品。在研究苏东坡时,我看到了他与沈括的《苏沈良方》;在读《红楼梦》时,我又专门研究了里面提到的“虎狼药”等。我从中感受到了古典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也体会到了他们对人民的热忱和真诚。文学、音乐使我们能和古人对话,更促使我用医术体现人性和仁术之美。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是长眠在美国纽约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我赴美多次,有个愿望就是去瞻仰特鲁多的墓地,向这位同行表示敬意。医生如果读懂了这些,就会进一步净化心灵,像前辈裘法祖那样:“生活上知足,工作上知不足,做学问不知足。”▲

    (本文由本报记者张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