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3260484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防治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2月20日
     □宋桂华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是由于咽鼓管(一个使鼻咽腔和中耳腔相通的管道,起到调节中耳气压作用)不通畅或阻塞后引起的传导性聋和鼓室积液等病理性改变,并出现耳闷、听力下降等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该病多发于冬春季节,也是儿童常见的听力下降原因之一。

    有些家长会发现孩子在看电视的时候总是要求把声音开大一些,或者在某一段时间里,孩子对家人的呼唤不理睬或反应迟钝。这时,家长就要注意孩子是否患上了儿童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又称渗出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等。该病由咽鼓管不通畅或阻塞后,引起中耳鼓室积液,从而出现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由于儿童年龄较小,通常不能准确描述耳闷等症状。因此,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多以听力下降为主。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诱发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鼻炎、鼻窦炎等,可因脓性鼻涕流入鼻咽部,并刺激咽鼓管黏膜从而发生炎症,并且脓涕本身也可阻塞咽鼓管;腺样体(即扁桃体)过度肥大可压迫阻塞咽鼓管,慢性腺样体炎也可引起咽鼓管逆行性感染;儿童咽部肌肉(腭帆张肌)薄弱,收缩力差,加上咽鼓管软骨部弹性较低,当鼓室处于负压时,容易塌陷阻塞咽鼓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等)、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也可引起咽鼓管轻型感染,阻塞咽鼓管。

    当咽鼓管不通畅后,咽鼓管通气功能发生障碍,外界气体则不能进入中耳鼓室,由于中耳鼓室内气体不断被吸收,结果会导致鼓室内出现负压,鼓膜产生不同程度内陷,中耳黏膜内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形成鼓室积液。此时,积液多为浆液状,当病程较长,腺细胞会发生增生情况,分泌的黏蛋白、糖蛋白等增多,积液也逐渐转变成黏液状,严重者可出现胶耳。中耳鼓室产生积液后可导致耳闷症状,并影响鼓室内声音传递,从而引起传导性听力下降。一般情况下,儿童出现耳鸣症状的较少。由于儿童多不能主动讲述自己听力下降和耳闷情况,所以儿童听力下降常常容易被家人忽视,甚至会影响到儿童的学习和生长发育。

    当发现孩子听力不佳时,家长需要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进行听力检查。其中,电测听和声阻抗是常见的两种检查。当儿童不配合检查时,可用脑干电位检查和声阻抗检查,通常都可以准确检测出儿童听力损害情况。

    当然,儿童短期出现听力下降也并不都是渗出性中耳炎,也可能是由耳道耵聍栓塞引起的。化脓性中耳炎引起的听力下降多有耳道流脓症状,较易发现,确诊后可进行抗炎症治疗,防止出现永久性听力下降。

    在用药方面,氨基甙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可能会引起耳中毒,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甚至耳聋,治疗起来也相对困难,多不能改善听力。抗生素滥用也是儿童听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少用或不用此类抗生素是预防该病发生的主要办法。但是,由于该类抗生素效果不错,价格便宜,在我国不少地区仍在普遍使用。

    儿童腮腺炎等病毒感染引起的单侧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也时有发生,早期不容易被发现,甚至个别患儿到成年以后才被发觉。该病尽早发现有助于治疗,家人平时应注意孩子是否有单耳侧听的习惯。

    对于先天性耳聋,由于患儿出生后对声音反应性较差,且语言发育较迟,早期不容易被家人发现。先天性耳聋易与渗出性中耳炎相鉴别。

    预防儿童渗出性中耳炎,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流脓鼻涕或多喷嚏并流清涕的儿童,应尽早对症处理;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后,早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平时鼻音较重以及睡眠打鼾的儿童,应到医院检查鼻咽增殖体,若已经诱发渗出性中耳炎,则5岁以上的儿童可考虑手术摘除增殖体或合并摘除肥大的扁桃体;儿童对声音反应迟钝或对音量要求过大时,应尽早到医院进行检查;患有鼻炎的儿童,应减少游泳次数;家长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养成反复吸鼻涕的习惯等。另外,对影响儿童听力的一些疾病,比如腮腺炎、风疹、水痘等发病时,应多注意患儿的听力情况,尽量少用或不用氨基甙类抗生素,以预防感音神经性耳聋发生。

    治疗儿童渗出性中耳炎时,需要应用鼻腔收敛剂使鼻腔通畅消除脓涕,同时应用抗生素防止感染,必要时可进行咽鼓管吹张、鼓膜穿刺抽液等治疗。同时,要一并治疗诱发因素,如增殖体过度肥大等。该病早期进行积极治疗,多能较快治愈,且不会留下后遗症。如果患儿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影响到学习、语言功能发育等,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增殖体面容或智力下降。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