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易同源”论《黄帝内经》的阴阳学说
《黄帝内经》中的很多基本要义都不同程度上汲取了道家思想。根据“医易同源”,从易理推论医理,能更好地理解中医的阴阳学说及其精神实质——
《黄帝内经》是一部在《周易》《道德经》等儒道思想指导下的文化巨作,是一部集中国古代医学成就之大成的中医经典名著,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伟大知识宝库。中医许多重大的学说、理论、观点等学术思想,以及主要的临床病症名称和治疗方法都已经在《内经》中奠定了基础。
《内经》作为一部历史悠久的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与文化思想相结合的著作,既有许多古奥深邃的哲学思想,又有大量的医学经典理论。在我们日常解读《内经》理论精髓之时,面对历代注家卓说纷呈,有时难免莫衷一是,难窥其奥。然而,中国传统医道诣在精进,贵在知返,知返方见古,更能领会深意。因此,从《易经》原理结合临床实践,推演、印证并领悟《内经》原旨,仍不失为一条稽验烛幽之径。《类经图翼·医易义》曰:“医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
, 百拇医药
“医易同源”的原理在于易学阐述事物阴阳动静变化的道理,中医学研究、阐明人体阴阳盛衰消长的机制,两者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共通之处,所谓“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
《易经》是中医阴阳学说的起源
《易经》自古即称为“天人之学”,列为“群经之首”。以其独特的象数和义理,以简驭繁,鉴往知来,探讨天道人事之演化兴衰。《周易》的“易”字,有至少三重含义:“简易、变易、不易”,其中主要的内涵当为“变易”。这告诉我们:大千世界,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社会,成住坏空,生老病死,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之中。正是由于“变易”才能不断推进并优化整个自然界,并使得大自然得以生生不息,生机勃勃。因此,“变易”是“不易”的法则;“变易”又有其内在的规律。具体到《易经》的卦象、爻象、卦辞、爻辞,无不在讲变化,阴阳的变化、卦象的变化、爻位的变化、吉凶的变化……阴阳在转换互动中达到和合既济,万物在运动和变化中生息繁衍。
历代医家在临证实践或总结医理时往往以易言医。许多中医理论来源于《易经》,或运用易学原理加以印证阐发。中医从《周易》中吸取营养要素,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 百拇医药
古代中医引进了阴阳理论,并做了系统地发挥。同时,《内经》中也引进了八卦理论。卦和爻为《周易》中象征并演绎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整套符号系统。卦以阴爻(--)和阳爻(-)相配合而成,三个爻组成的卦共有八个,故称为八卦。八卦: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其中以乾坤二卦为天地、阴阳,为自然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和运行之本源。两卦六爻共化成六十四卦。八卦和六十四卦理论早已成为中医的基础理论知识。只是古代医家不是将占卜用以治病,而是将这些卦的含意与阴阳五行理论相结合,用以解释临床病机。
阴阳学说的核心思想是和
中医阴阳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有人提出是平衡,阴阳平衡,简称为平,或简称为衡。这仅仅说对了一半,即“阴平阳秘”之一理。
中医阴阳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和”字,太和、和合,也就是调和、平和、和谐的意思。根据《内经》的原意,其载有“和于阴阳,调于四时”“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内外调和,邪不能害”“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的论述。阴阳调和人体才能无病无患,才能健康长寿。这些正符合《周易》之“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的观点。和,是儒道二家重要的核心思想之一。
, 百拇医药
和为与天地太和,阴阳调和,生命和缓
和,见于《周易》中乾卦:“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利者义之和也”“利物足以和义”。《周易·上经》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意指万物与人体入冬以后,形气精神都处于静定和缓之状态,天地太和,阴阳调和,足以养育生命。“太和”的意思,宋张载的另一诠释为道,道为气和阴阳的变化过程。宋张载《正蒙·太和》曰:“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蕴相荡,胜负屈伸之始。”
和为天下和平、社会和谐,恒久并与时偕行
天下和平,社会和谐,这既是终极永恒的目标,又是需要不断变化创新,与时偕行,不断进化的过程。这样的社会才能延绵长久。
《易经》曰:“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 http://www.100md.com
和为人与人和睦相处,文明、平和、中正、和德
《周易》提出的中庸之德,中和之道后被孔子所发扬。中庸之道、中行之德,处事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态度,成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融于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文化基因之中。
《周易·上经》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中以行正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君子以进德修物,欲及时也”“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以果行育德”“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和为家人邻里和善相处,相和相爱、同心同德的行为准则
《周易》提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王假有家,交相爱也”“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儒家提出“和衷共济”的观点,为意见相同而相互响应,同心同德,相和相爱、和善相处,互帮互助的意思。
, 百拇医药
中医阴阳学说的再认识
中医阴阳学说的核心思想是“和”,是阴阳平和与固秘,而不是阴阳平衡。中医阴阳学说需从二元对立斗争的观念中解脱出来,是可从《周易》《内经》的原意中进行理解领悟。
阴阳理论源出《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仪与阳仪。太极内“负阴而抱阳”合在一起,外则成为一圆环。太极圆环之圈如环无端,无始无终,封闭固秘,秘而不宣、密而不泄。“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阳能分能合,分而不离,离而不分。合之则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阴平阳秘,阴阳既平又秘的内在含意。
阴阳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和”字、也就是调和、平和、和谐的意思。《内经》继承了《周易·乾》提出的“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的观点,就是阴阳变化与人体的性情生命需保持太和、和合、和谐的意思。《内经》提出了“和于阴阳,调于四时”“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因而和之,是谓圣度”“阴阳和,乃能有子”“内外调和,邪不能害”“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等,在《内经》中有大量的论述。因此,阴阳调和人体才能生育繁衍,无病无患,健康长寿。这也是阴阳和合的基本含义。
, 百拇医药
阴阳不是平衡
太极阴阳不可能像天平那样,分成为两块,对立两端。因此,平衡与阴阳的意义完全不同。平衡也是一个哲学概念,又称均衡。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平衡与阴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阴阳不是平衡。阴平阳秘,此平是平和,阴阳需要平和固秘,而不是平衡。
太极阴阳一分为二与合而为一
两仪为天地、乾坤、阴阳,太极一分为二,分化为两仪,两仪合而为一,合成太极。董仲舒《春秋繁露》曰:“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张景岳《类经·阴阳》:“阴阳者,一分为二也。”事物可分为两个方面,两个方面又可以合在一起,可分可合才符合《周易》太极阴阳之理,才符合《内经》阴阳分合之理。
《内经》阴阳理论在临床的应用启迪
《黄帝内经》之作,是古人“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而成,乃融天地之大道,发生命之阃奥,不愧为“医家之宗”。尤其能体现“易医相通”的理论精髓主要体现在整体恒动观、阴阳五行理论和气化论。
, 百拇医药
“致中和”的思想在大多数人认识中,体会到的是一种目标或结果,即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中医认为万物一体绝对不是静止的一体,而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内经》认为天地万物的变化是有一个亢害承制、淫治胜复的自然调节过程。所谓“淫”即过度;“治”即正常,即自然中存在自稳调节现象和维持机制。《气交变大论》所谓:“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至真要大论》曰:“有胜则复,无胜则否。”以上论述均针对自然界的自调作用而言。根据“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这种自调作用同样见诸人体的自我调节系统。人体如果处于自调状态,就是生理状态;反之,如果处于失调状态,就是病理状态。中医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中,即从“亢害承制”“淫治胜复”的角度,把疾病看成是人体正气失调的一种外在表现。
具体立方选药,则补气以参芪之属,泻火予芩连之品,是为堂堂之阵。但若辨治疑难杂症或常规正治取效不显之际,往往须出奇制胜。奇阵之法出,贵在参得阴阳运化之枢机。要将“致中和”的重墨着力点在“致”字之上,即调节枢机,推动阴阳转运调和。大气一转,生机来复。调动阴阳,启运造化神机以祛病,常可杀敌于无形。譬如飞鸿雪爪,沙滩足迹,复原不易,若风拂雪原,浪洗沙滩,则踏雪无痕,沙平如镜,此所谓“自古天工胜人工。”
, 百拇医药
一切自然界或生命体的发生和发展,都赖于同时存在的阴与阳的不断运行变动之中。没有阴阳的运行转化,就没有自然界的勃勃生机。一言以蔽之,阴阳蕴化之功,不在于对立斗争,而在于阴阳调和之妙;阴阳燮理之巧,不囿于削峰平谷,而贵于枢运推转之钥。
验之于临床,选方用药须兼顾阴阳两方面,特别是要重视调节枢纽,推动阴阳转化升降。历代不少名家深谙玄奥,如制左归丸、右归丸、防风通圣散等方剂,都体现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兼顾,寒热并用。笔者在临证中也常体会到,在治疗脾肾阴虚患者的大队补阴药中,加入些许肉桂、木香等芳香温燥之品,可提升疗效,防止阴寒滋腻之弊。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气虚偏枯患者时,于大补气血药中,加入虫类灵动走窜之品,动静结合,阴阳互济,可以强化补益之功,免于壅滞痹阻之患。在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病患时,须辨其寒热虚实,但处方选药,往往在寒凝瘀滞患者用川乌、细辛等温热药的同时,配些生地、珍珠母等予以监制调和,和谐阴阳两端,并加以一些藤类、虫类助其行运。
此外,推转阴阳升降枢纽的另一妙用,是在主方中,加入一些有助升降出入的药对,以此起到冲和激荡,转运气机,提升疗效的作用。临床常用于此类功效的药对有:升麻、枳壳升降气机;桂枝、芍药调和营卫;黄连、肉桂水火相济;黄连、吴萸辛开苦降等,以应“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类似案例信手俯拾,适阅王庆其老师《内经讲稿》一书记载王洪图应用“塞因塞用”法治疗皮肌炎伴大便秘结,于大队补精血、增水行舟药剂中,参以升麻、枳壳二味以启升降之枢机,妙若行舟之纤绳。奉读至此,不觉心生拈花微笑。尝有学生惑于诸多传世名方,见其方,而不复见斯症矣,感叹古方不能治今病。余谓识得阴阳至道,庶可方中见法,法而化之,化生无穷。
中医《内经》的许多理论精华,特别是阴阳学说妙识玄通,究之于中医临床,亦为奉生之始。然沿用流转数千年,后世难免注有未备,间有舛错,掩质埋光。《易经》者,至道之宗。医易同源,以《易经》为中医阴阳学说溯根问源之资,稽之有证,验之不忒。以期羽翼经旨,庶晰其韫耳。(刘毅 沈丕安), http://www.100md.com(刘毅 沈丕安 上海市中医医院)
《黄帝内经》是一部在《周易》《道德经》等儒道思想指导下的文化巨作,是一部集中国古代医学成就之大成的中医经典名著,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伟大知识宝库。中医许多重大的学说、理论、观点等学术思想,以及主要的临床病症名称和治疗方法都已经在《内经》中奠定了基础。
《内经》作为一部历史悠久的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与文化思想相结合的著作,既有许多古奥深邃的哲学思想,又有大量的医学经典理论。在我们日常解读《内经》理论精髓之时,面对历代注家卓说纷呈,有时难免莫衷一是,难窥其奥。然而,中国传统医道诣在精进,贵在知返,知返方见古,更能领会深意。因此,从《易经》原理结合临床实践,推演、印证并领悟《内经》原旨,仍不失为一条稽验烛幽之径。《类经图翼·医易义》曰:“医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
, 百拇医药
“医易同源”的原理在于易学阐述事物阴阳动静变化的道理,中医学研究、阐明人体阴阳盛衰消长的机制,两者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共通之处,所谓“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
《易经》是中医阴阳学说的起源
《易经》自古即称为“天人之学”,列为“群经之首”。以其独特的象数和义理,以简驭繁,鉴往知来,探讨天道人事之演化兴衰。《周易》的“易”字,有至少三重含义:“简易、变易、不易”,其中主要的内涵当为“变易”。这告诉我们:大千世界,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社会,成住坏空,生老病死,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之中。正是由于“变易”才能不断推进并优化整个自然界,并使得大自然得以生生不息,生机勃勃。因此,“变易”是“不易”的法则;“变易”又有其内在的规律。具体到《易经》的卦象、爻象、卦辞、爻辞,无不在讲变化,阴阳的变化、卦象的变化、爻位的变化、吉凶的变化……阴阳在转换互动中达到和合既济,万物在运动和变化中生息繁衍。
历代医家在临证实践或总结医理时往往以易言医。许多中医理论来源于《易经》,或运用易学原理加以印证阐发。中医从《周易》中吸取营养要素,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 百拇医药
古代中医引进了阴阳理论,并做了系统地发挥。同时,《内经》中也引进了八卦理论。卦和爻为《周易》中象征并演绎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整套符号系统。卦以阴爻(--)和阳爻(-)相配合而成,三个爻组成的卦共有八个,故称为八卦。八卦: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其中以乾坤二卦为天地、阴阳,为自然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和运行之本源。两卦六爻共化成六十四卦。八卦和六十四卦理论早已成为中医的基础理论知识。只是古代医家不是将占卜用以治病,而是将这些卦的含意与阴阳五行理论相结合,用以解释临床病机。
阴阳学说的核心思想是和
中医阴阳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有人提出是平衡,阴阳平衡,简称为平,或简称为衡。这仅仅说对了一半,即“阴平阳秘”之一理。
中医阴阳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和”字,太和、和合,也就是调和、平和、和谐的意思。根据《内经》的原意,其载有“和于阴阳,调于四时”“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内外调和,邪不能害”“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的论述。阴阳调和人体才能无病无患,才能健康长寿。这些正符合《周易》之“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的观点。和,是儒道二家重要的核心思想之一。
, 百拇医药
和为与天地太和,阴阳调和,生命和缓
和,见于《周易》中乾卦:“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利者义之和也”“利物足以和义”。《周易·上经》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意指万物与人体入冬以后,形气精神都处于静定和缓之状态,天地太和,阴阳调和,足以养育生命。“太和”的意思,宋张载的另一诠释为道,道为气和阴阳的变化过程。宋张载《正蒙·太和》曰:“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蕴相荡,胜负屈伸之始。”
和为天下和平、社会和谐,恒久并与时偕行
天下和平,社会和谐,这既是终极永恒的目标,又是需要不断变化创新,与时偕行,不断进化的过程。这样的社会才能延绵长久。
《易经》曰:“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 http://www.100md.com
和为人与人和睦相处,文明、平和、中正、和德
《周易》提出的中庸之德,中和之道后被孔子所发扬。中庸之道、中行之德,处事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态度,成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融于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文化基因之中。
《周易·上经》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中以行正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君子以进德修物,欲及时也”“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以果行育德”“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和为家人邻里和善相处,相和相爱、同心同德的行为准则
《周易》提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王假有家,交相爱也”“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儒家提出“和衷共济”的观点,为意见相同而相互响应,同心同德,相和相爱、和善相处,互帮互助的意思。
, 百拇医药
中医阴阳学说的再认识
中医阴阳学说的核心思想是“和”,是阴阳平和与固秘,而不是阴阳平衡。中医阴阳学说需从二元对立斗争的观念中解脱出来,是可从《周易》《内经》的原意中进行理解领悟。
阴阳理论源出《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仪与阳仪。太极内“负阴而抱阳”合在一起,外则成为一圆环。太极圆环之圈如环无端,无始无终,封闭固秘,秘而不宣、密而不泄。“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阳能分能合,分而不离,离而不分。合之则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阴平阳秘,阴阳既平又秘的内在含意。
阴阳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和”字、也就是调和、平和、和谐的意思。《内经》继承了《周易·乾》提出的“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的观点,就是阴阳变化与人体的性情生命需保持太和、和合、和谐的意思。《内经》提出了“和于阴阳,调于四时”“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因而和之,是谓圣度”“阴阳和,乃能有子”“内外调和,邪不能害”“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等,在《内经》中有大量的论述。因此,阴阳调和人体才能生育繁衍,无病无患,健康长寿。这也是阴阳和合的基本含义。
, 百拇医药
阴阳不是平衡
太极阴阳不可能像天平那样,分成为两块,对立两端。因此,平衡与阴阳的意义完全不同。平衡也是一个哲学概念,又称均衡。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平衡与阴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阴阳不是平衡。阴平阳秘,此平是平和,阴阳需要平和固秘,而不是平衡。
太极阴阳一分为二与合而为一
两仪为天地、乾坤、阴阳,太极一分为二,分化为两仪,两仪合而为一,合成太极。董仲舒《春秋繁露》曰:“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张景岳《类经·阴阳》:“阴阳者,一分为二也。”事物可分为两个方面,两个方面又可以合在一起,可分可合才符合《周易》太极阴阳之理,才符合《内经》阴阳分合之理。
《内经》阴阳理论在临床的应用启迪
《黄帝内经》之作,是古人“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而成,乃融天地之大道,发生命之阃奥,不愧为“医家之宗”。尤其能体现“易医相通”的理论精髓主要体现在整体恒动观、阴阳五行理论和气化论。
, 百拇医药
“致中和”的思想在大多数人认识中,体会到的是一种目标或结果,即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中医认为万物一体绝对不是静止的一体,而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内经》认为天地万物的变化是有一个亢害承制、淫治胜复的自然调节过程。所谓“淫”即过度;“治”即正常,即自然中存在自稳调节现象和维持机制。《气交变大论》所谓:“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至真要大论》曰:“有胜则复,无胜则否。”以上论述均针对自然界的自调作用而言。根据“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这种自调作用同样见诸人体的自我调节系统。人体如果处于自调状态,就是生理状态;反之,如果处于失调状态,就是病理状态。中医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中,即从“亢害承制”“淫治胜复”的角度,把疾病看成是人体正气失调的一种外在表现。
具体立方选药,则补气以参芪之属,泻火予芩连之品,是为堂堂之阵。但若辨治疑难杂症或常规正治取效不显之际,往往须出奇制胜。奇阵之法出,贵在参得阴阳运化之枢机。要将“致中和”的重墨着力点在“致”字之上,即调节枢机,推动阴阳转运调和。大气一转,生机来复。调动阴阳,启运造化神机以祛病,常可杀敌于无形。譬如飞鸿雪爪,沙滩足迹,复原不易,若风拂雪原,浪洗沙滩,则踏雪无痕,沙平如镜,此所谓“自古天工胜人工。”
, 百拇医药
一切自然界或生命体的发生和发展,都赖于同时存在的阴与阳的不断运行变动之中。没有阴阳的运行转化,就没有自然界的勃勃生机。一言以蔽之,阴阳蕴化之功,不在于对立斗争,而在于阴阳调和之妙;阴阳燮理之巧,不囿于削峰平谷,而贵于枢运推转之钥。
验之于临床,选方用药须兼顾阴阳两方面,特别是要重视调节枢纽,推动阴阳转化升降。历代不少名家深谙玄奥,如制左归丸、右归丸、防风通圣散等方剂,都体现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兼顾,寒热并用。笔者在临证中也常体会到,在治疗脾肾阴虚患者的大队补阴药中,加入些许肉桂、木香等芳香温燥之品,可提升疗效,防止阴寒滋腻之弊。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气虚偏枯患者时,于大补气血药中,加入虫类灵动走窜之品,动静结合,阴阳互济,可以强化补益之功,免于壅滞痹阻之患。在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病患时,须辨其寒热虚实,但处方选药,往往在寒凝瘀滞患者用川乌、细辛等温热药的同时,配些生地、珍珠母等予以监制调和,和谐阴阳两端,并加以一些藤类、虫类助其行运。
此外,推转阴阳升降枢纽的另一妙用,是在主方中,加入一些有助升降出入的药对,以此起到冲和激荡,转运气机,提升疗效的作用。临床常用于此类功效的药对有:升麻、枳壳升降气机;桂枝、芍药调和营卫;黄连、肉桂水火相济;黄连、吴萸辛开苦降等,以应“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类似案例信手俯拾,适阅王庆其老师《内经讲稿》一书记载王洪图应用“塞因塞用”法治疗皮肌炎伴大便秘结,于大队补精血、增水行舟药剂中,参以升麻、枳壳二味以启升降之枢机,妙若行舟之纤绳。奉读至此,不觉心生拈花微笑。尝有学生惑于诸多传世名方,见其方,而不复见斯症矣,感叹古方不能治今病。余谓识得阴阳至道,庶可方中见法,法而化之,化生无穷。
中医《内经》的许多理论精华,特别是阴阳学说妙识玄通,究之于中医临床,亦为奉生之始。然沿用流转数千年,后世难免注有未备,间有舛错,掩质埋光。《易经》者,至道之宗。医易同源,以《易经》为中医阴阳学说溯根问源之资,稽之有证,验之不忒。以期羽翼经旨,庶晰其韫耳。(刘毅 沈丕安), http://www.100md.com(刘毅 沈丕安 上海市中医医院)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经典著作 > 内经、难经类 > 黄帝内经 > 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