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保健 > 食疗药膳 > 食物大全 > 鱼肉类 > > 猪肉
编号:13426340
不妨多吃一口肉
http://www.100md.com 2019年2月18日 北京晚报
     贾 珺

    自唐代以来,洛阳牡丹甲天下,姚黄、魏紫等名品层出不穷。北宋欧阳修写过一部《洛阳牡丹记》,说在所有花卉中,洛阳人最重视牡丹,甚至以“花”为牡丹的专有称谓——对其他花卉称某花或某某花,如果单说一字“花”,则特指牡丹。

    看到这条有趣的记载,突然想到在饮食领域,其实也有着类似的现象:大多数中国人平时说到肉食的时候,对牛、羊、鹿、鸡分别称牛肉、羊肉、鹿肉、鸡肉,如果单说一个“肉”字,往往特指猪肉。如此看来,在所有肉类中,猪肉的地位与牡丹相仿。

    记得小学时学过一篇课文,题目叫“猪的浑身都是宝”,说猪的用途大,不但肉可以吃,而且猪毛可以做刷子,猪皮做鞋和箱包,猪眼入药。但对我而言,那些东西都是浮云,只有吃才是真的,翻到这篇课文时,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酱猪头肉、糖醋排骨、清炖肘子、红烧猪蹄的光辉形象,口水差点打湿了课本。

    中国人养猪的历史从几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就开始了,由野猪驯化而来的家猪逐渐成为农耕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汉字“家”上面的宝盖头指房子,下面的“豕”就指猪,对广大农户来说,猪和房子是家里最重要的两项财产——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乡村男女谈婚论嫁,女方都得先问问男方家里养了几头猪。
, 百拇医药
    不过在清代之前,猪肉的地位似乎并不很高,古人更看重牛羊肉。在唐代官员韦巨源敬献中宗皇帝的“烧尾宴”所留下的五十七道菜点的记载中,山珍海味应有尽有,可是独缺猪肉。有人统计过北宋《太平广记》所载的肉食品种,羊肉有四十七种,猪肉只有十二种。《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们一进酒店,就大叫“切一盘牛肉”,而不是“炖一碗猪肉”。

    清代养猪业蓬勃发展,猪肉逐渐成为肉食主流,所制菜品的种类也远比以前丰富,故而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把猪誉为“广大教主”。满人入关前就非常喜欢吃猪肉,杀猪、煮肉、食肉是萨满祭祀的重要内容。沈阳故宫的寝殿中设有煮肉用的大铁锅,后来在北京紫禁城的坤宁宫中也设了类似的三口大锅。

    出身于满族世家的河道总督麟庆在《鸿雪因缘图记》中记录了自家杀猪煮肉的详细过程,场面有点神秘。猪肉都是整只白煮,然后切片蘸料而食。唐鲁孙先生的美食笔记对宫廷白肉有精彩描述。乾隆初年,北京开了一家砂锅居,白煮肉用砂锅久炖,醇香酥烂,肥而不腻,确是上品。
, 百拇医药
    到了现代,除了宗教禁忌之外,猪肉已在中国人的肉食中占据了绝对的比重。对普通百姓而言,吃肉不但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很长时间里,肉和粮食一样,凭票限量供应。感谢改革开放,让大部分中国人能多多吃上肉。

    苏东坡写过一首《猪肉颂》,还发明了“东坡肉”,一直被视作猪肉的“最佳形象代言人”。只不过宋朝猪肉的做法比较简单,今天则全然不同,煎炒烹炸、腌烤炖烧,花式无穷,而且上至猪头,下至猪脚,内至猪心,外至猪皮,都可以入菜。大排、小排、腔骨,肉块、肉丝、肉馅,有许多种做法。猪脑宜于涮火锅,口感极为爽滑。猪血比鸭血要粗一些,可烧可炖,台南的猪血糕,是在新鲜的猪血中混入糯米,蒸后切块,加上酱汁,香甜可口。肥肉熬出的猪油,色如炼乳,用来煎鸡蛋或者拌面条,味道远胜素油。猪皮晒干后,放入油中炸成金黄色,即成皮肚,是烧杂烩的最佳配料。

    各地用猪肉做成的佳肴多不胜数,东北的猪肉炖粉条,山东的九转肥肠,湖南的红烧肉,四川的夹沙肉,江西的粉蒸肉,福建的肉燕,江苏的猪肉脯和酱汁肉,广东的叉烧肉和烤乳猪,浙江与云南的火腿……无不令人垂涎。

    很多人不再缺肉吃,却又怕胖,往往对猪肉退避三舍;网上流传的许多关于猪肉的负面传闻,更让一些朋友“谈肉色变”。我是苏东坡的忠实拥趸,以“每天吃肉多一些”为最高理想,常常亲手灌香肠、蒸丸子、炒肉片、炖排骨、拌肚丝、熘肝尖,大吃特吃,“饱得自家君莫管”,全然不顾会有什么后果。这么多年吃下来,居然没有成为“三高”俱全的大胖子,真是幸运之极。

    又逢己亥年,多吃一口肉,料也无妨。,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