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热点关注 > 热点报道 > 正文
编号:13339965
校外辅导班问题不少
http://www.100md.com 2019年5月3日 生命时报
     受访专家:□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 梁原草 □武汉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杨 健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历史教研组组长 张 彤

    本报记者 李珍玉

    现在校外辅导班铺天盖地、五花八门。很多孩子放学后,又被家长领着穿梭于各种辅导班之间,每天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就连寒暑假也逃不过。对孩子来说,上辅导班额外给他们增加了负担;对家长来说,上辅导班既增加花费,又占用大人孩子的时间,很辛苦。即便如此,仍然抵消不了家长们的热情。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辅导班

    记者在一家全国连锁的辅导机构看到,这里有十几间教室,大教室能坐20多个学生,小教室多是一对一教学。晚上8点多钟,几乎每个教室都坐满了,走廊里还有不少家长提着晚饭等待孩子下课。工作人员介绍说,大班一般100~150元/小时,一对一授课要200元/小时以上。辅导班名额有限,如果想报名还得先通过机构的测试。

    对于辅导班,家长也有难言的苦衷。一位送孩子来上课的父亲说,孩子今年读初一,给他报了语文和英语班,“虽然知道会增加孩子的压力,但这两科都是考试重点科目,课上的内容不能都消化,就报班多学学”。一旁的程女士说,孩子正在读初二,自己虽然硕士毕业,但早已不能辅导孩子了,“每天陪孩子写作业到晚上11点,很痛苦,有时10道题里我就会5道,所以只能上辅导班了”。

    北京市某重点中学的马老师说,他们学校竞争很激烈,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报了辅导班。这些学生通常分两种:一种是学习能力很强,课上的知识对他们来说有些简单,想在课外多学点知识“拔尖”;还有一种是基础差、感到学习吃力,请教老师一两次又解决不了问题,才会报辅导班。

    由于升学压力大,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学生上辅导班的现象也非常普遍。“在美国,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辅导班。” 美国华盛顿Alpha STEM资优教育中心创始人、首席执行官何娅说,美国申请大学要看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成绩,美国孩子一般只会花3~6个月准备考试,不会“十年磨一剑”。“但在美国读书的韩国孩子很‘疯狂’,中国孩子特勤奋,印度孩子‘不要命’,弄得美国孩子也没那么淡定了。”

    校内减下来,校外加上去

    辅导班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由课外兴趣小组、少年宫艺术班演变而来,还有的是在校老师办的考前冲刺班。随着辅导班需求逐渐增多,很多有经验的老师开始到校外给学生上课,逐渐出现社会办学的辅导班,大多数是为了提高分数的补习班和为了艺术加分的特长培训班。目前,大型辅导机构都有独立的教学系统和师资力量,在全国有数百家分支的不在少数。

    事实上,早在1988年,国家就提出了“减负”的概念,此后,教育部门出台政策对中小学减负三令五申,但辅导班还是如雨后春笋般疯狂生长,增加了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近些年,教育部门严打辅导班,但市场似乎并未冷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梁原草说,我们一直不主张简单盲目地报辅导班,但这种现象仍非常普遍,归根结底是因为现在的升学太看重分数,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考上好大学十分焦虑,或是看别的孩子都报了,怕自己孩子不报就会被落下。

    马老师也表示,升学这根“指挥棒”对辅导班的影响太大了。“以前奥数辅导班特别火,这两年奥数不作为升学参考项了,就连学生都招不来了。”武汉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健教授说:“古人讲,教育明礼。不论传授知识技能还是礼仪诚信的道理,都是为了育人,不是为了成绩。因为缺乏优质教育资源,现在读书就是为了考试,这很悲哀。”

    虽然升学“唯分数论”造成辅导班泛滥是共识,但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标准仍是现在最公平的办法,如果仿照国外做法加入公益活动、领导力等内容,鉴于我国社会诚信机制不健全,很难避免各种“走人情”的猫腻。

    不少家长反映,学校的老师讲得不够细,尤其是一些基础知识,默认孩子们都会了, 导致孩子跟不上,不得已才报了辅导班。对此,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历史教研组组长张彤说,老师课堂上不讲教学大纲内容,留在自己外面办班讲,这是师德问题,不过这是极少数的情况。但有的老师确实存在能力问题,讲不清重点或耐心不足,让学生听不懂。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和学校加强管理。

    当然,盲目上辅导班弊端不少。马老师介绍,学校的教学目的和辅导班不一样。学校老师要教知识点的前因后果,讲它的逻辑和道理是怎么来的,提高孩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辅导班的唯一目的就是得高分,他们花费大量精力研究出题思路、答题技巧,教学生怎么用最短的时间把题做对。以英语阅读理解为例,辅导班会教学生如何通过审题和抓取关键字来快速答题,这违背了“阅读并理解文章”的初衷。张彤说,辅导班和学校的思路不太一样,有些孩子无法分辨,会干扰正常教学。

    此外,杨健说:“孩子好不容易盼到了周末放假,却要去辅导班继续学习,占用大量休闲娱乐时间,长期如此对孩子身心健康影响特别不好。”记者了解到,由于学习功利性太强、压力过大,很多学校都有学生突然厌学、休学或者辍学去看心理医生的现象。而且,辅导班为了让孩子得高分,会教孩子一些超出孩子年龄范围和接受程度的难题,孩子经常做错、做不出来,也会一定程度上打击他们的信心,消耗他们的学习热情。家长看到花了大钱孩子还学得不好,也会火大,一来二去亲子矛盾便会产生。因此,杨健强调:“校外辅导班教校内知识的模式,需要被彻底否定,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

    老师也要一起成长

    “孩子一生下来就开始学习,到处看、用手抓……探索未知世界是人的本能。如果孩子不爱学习,那一定是我们的方法不对,或者孩子喜欢这个,我们给予那个。”杨健说,一本备课笔记用一辈子的模式已经过时了,老师也要不断学习,比如增加综合性、趣味性或运用互联网,探索教学新思路。

    北京市某区教委负责教学督导工作的老师说,如今知识更新迭代很快,家长又多年不接触课本知识,辅导不了孩子很正常。如果孩子学不会,要相信老师,应主动提出疑问,不必非要上辅导班。教育主管部门对老师的考评是综合的,成绩不是唯一的标准,还有课程设计、教学研究、学生和家长打分等。老师的教学水平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其教学能力。

    梁原草说,我国的教育注重知识点的记忆和熟练掌握,基础扎实是世界公认的。西方教育则更偏重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查资料、试错探索,培养动手能力、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等。当然,西方教育没我们的全面牢固,所以各有短长,我们要保持优点,学习别人的长处。

    记者了解到,我国中小学跨学科联合教学,培养复合型思维品质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多。张彤举例说,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会让学生观察雪景,小组创作英文诗歌;或者与美国学生交流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读后感,探讨爱情;对于“中日钓鱼岛争端”这个热门话题,让学生从地理、历史、政治3个方面梳理,通过历史脉络论证钓鱼岛属于中国的合法性,从国际法的角度讲钓鱼岛为何属于中国,从经济、外交、军事的角度分析争端产生的原因并探讨解决方案。

    让辅导班回归本真

    记者采访发现,国内也有不少家长主张培养孩子兴趣,不为升学或考级。一位妈妈给双胞胎女儿报了钢琴、书法等辅导班,还特意跟老师说:“我们不考级,您别要求太严了。”在她看来,兴趣不能源自压力,而是要自己喜欢,让人放松去学的才称得上兴趣。“我只想让她们有一个能丰富精神世界、消遣娱乐的途径。”

    何娅说,美国孩子升学压力小,平时有很多社团活动,都是他们喜欢的。何娅的大女儿12岁了,每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很少,更多的时间用来运动和做校报编辑。她从小热爱象棋,7岁时就获得全美少年组象棋公开赛第三名,现在又迷恋上了核物理,自己攒钱买书、读论文,不懂的地方就问老师,自学得不亦乐乎。

    “在美国,很多有天赋的孩子在学校也‘学不饱’。”何娅说,这就需要教育者以兴趣作为支点来设计教学课程,帮他们引路。美国也有校外辅导机构,课程通常包括数学、编程、艺术等,教学内容更偏向“启发”。何娅说:“学习不是为了某个学科、某个比赛或某次升学。教育需要文火,等它自己成熟,得奖只是副产品,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发现他们喜欢的事,并让那种热爱支撑他们,成为终身的爱好或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