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第二届国医大师 > 孙光荣
编号:13351318
与时俱进 打好三大攻坚战 ——读孙光荣《传承、融合、创新是发展中医药事业三大攻坚战》有感
http://www.100md.com 2019年5月2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5079期
     当前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态势之好前所未有,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之大也前所未有。如何继续抓住和用好中医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解决阻碍中医药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国医大师孙光荣适时提出了传承、融合、创新三大攻坚战(见《中国中医药报》2019年5月9日、10日、13日3版),读后为之一振,深以为然。敬佩之余,有感而发,续貂以应之。

    “传承”的核心:延续中华文明基因

    亚里士多德有言:哲学应从医学开始,医学最终要归于哲学。

    中医学就是在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下孕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直接引用了中华传统哲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籍以表达和反映人体生理和疾病的规律。中医学从“天人合一”出发,以“气”为本体,以“阴阳五行”为结构模型,构建了独特的生理病理和养生诊治的理论体系,提出了相应的诊治原则;同时又从“仁者爱人”的思想出发,确立了“仁心仁术”“大医精诚”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中医药在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治疗观上所持有的基本思想和核心理念,认知生命和诊治疾病的认识论、方法论和思维方式,本源于天人合一、气一元论、阴阳五行等中华文明核心理念;中医学的医德规范所体现的价值定位,更是中华民族“人本人伦”精神在中医药学中的体现。
, 百拇医药
    中医学以中华传统哲学为纲领和核心,有效地将几千年来防病治病和健康养生积累起来的实践经验提纲挈领,构建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自成体系,有效地把握了人的生命规律,有效地指导临床诊断、病机分析、治疗用药和针灸取穴。名老中医在诊断、辨证、处方、操作等具体临床运用时,心中始终装满了天人相应、气化气机、阴阳五行、养生治未病的核心理念和仁心仁术、大医精诚的价值取向,看似不经意间的一法一方,往往于细微之处都体现出中华传统哲学的理念和精神,其指下功夫根本不是在手上,指挥它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中华传统哲学早已深深地植入中医学的骨髓之中,中华文明早已渗入中医药的每一个细胞之中,而中医药也早已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抽去其核心理念、思维模式和精神内核,数千年的中医学知识经验就会立刻变成一盘散沙,甚至灰飞烟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医药的灵魂和血脉,是中医药传承的土壤、环境和根基所在。脱离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中医药的传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中医学也为传统哲学提供了可靠的实践基础和实际证明,赋予了哲学以生命科学的内涵和生命力,丰富和充实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可以说中医学参与了中华文明核心理念的形成。我们应珍惜和保护中医药的中华文明基因及其哲学内核,以免“水土流失”而最终失去自己特有的知识体系和精神家园。
, 百拇医药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孙光荣教授认为,中医药之所以具有“五大特色”“六大优势”,是因为中医药学具有壮实、深厚、牢固的根——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的维护和保障人类身心健康的理念与方法,我们理解指的就是中华文明基因及其哲学内核。中医的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论治、治则治法等理论,中医的病因学、诊疗学、药物学和养生康复学,处处体现着天人合一等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和思路方法,这是中医学的精髓和灵魂所在。

    传承一直是中医药发展的主旋律和主基调,而传承就是要以保存中医药遗传基因、传承中华文明为核心。诚如孙光荣教授所言,中华兴则中医兴,中医兴则中华兴,中医药的传承就是中华文明的保卫战。

    “融合”的目的:提升中医服务能力

    传承与创新是中医药发展永恒的主题,如何留住中医药的根,再现历史的辉煌,这拷问着中医人的智慧。孙光荣教授思路清晰、思维活跃,卓有见识地提取出“融合”这个中间环节,从而提出三大攻坚战。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三是哲学思维的两种方法,中医学既有二分法又有三分法,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分法是二分法的深化,更精确、更有优越性、更具有实际运用价值、更能说明问题。
, 百拇医药
    一是要与现代医学相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回顾科技创新的历程,医学的发展和科技创新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医疗设备的进步使诊断变得清晰准确,像X线、磁共振、超声、CT,以清晰直观的图像反映临床疾病的程度、进程、疗效和预后、转归,在我们中医本身还缺乏技术工具的发明、缺乏客观指标判断的情况下,要学会利用它,而不是一味排斥它。像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病名,本身就是以客观检查指标命名的,尽管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但终归还是反映了疾病的普遍规律,不正视、不接纳当然不行。

    中医与西医虽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但在某个角度、某个时刻、某种状态、某个节点上,完全可能有共同语言。譬如中医脾的概念,并没有解剖意义上的实质脏器与之相对应,但当出现中医脾虚脱肉之症时,通过检查往往是胰腺癌,此时脾的运化功能就与“胰腺”对应上了。孙光荣教授形象地比喻说,不是穿上汉服就是张仲景、穿上唐装就是孙思邈,区别在于张仲景、孙思邈们一定会运用中医思维来分析、应用这些检验结果,化西医为我所用。
, http://www.100md.com
    当然,现代仪器设备和客观指标都是根据西医学原理发现和发明的,很难有与中医体系相对应的规律,在西医强势条件下,中西医融合要防止走偏、防止西化,目前中医药科研过度西化的思维倾向要加以纠正。孙光荣教授特意用“融合”一词而不用人们耳熟能详的“结合”一词,显然是有所考虑的。他主张重建各种中医的规范、标准、路径,而不是模仿、套用、攀比西医诊疗、科研、评价模式。

    二是要与现代科技相融合。马克思说过,一切工具都是人的自然肢体的延伸。电脑是人脑的延伸,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技能、人工智能都是人体的智力和体力的延伸。现代科技的广泛运用,把人类从无尽的脑力劳动及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事实上,我们中医也早已开始了这样的融合。

    在科研上,利用数据统计与挖掘技术开展中医文献和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不仅可使显性知识数字化,而且还可以快速发现隐藏在大量模糊数据中潜在的、有价值的知识点。
, 百拇医药
    在临床上,互联网医学利用大数据平台,开展医学研究和实践,做到获得信息在网上,医疗会诊在云端,保健服务智能化,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实施健康管理、健康维护、健康干预和健康促进。

    目前人工智能在国内外迅速升温,医疗人工智能的临床应用在智能化进程中是走在前列的。诸如互联网中医治疗系统的开发,实际上就是医疗人工智能的临床应用。智能化系统稳定、安全、高效,从中医药文献的整理,到名老中医经验的继承和研究,既有传承的需要又有教学的需要,更有临床辅助诊疗的需要,中医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必然趋势。群体智能的集成,多个医家治疗技术可以实现智能化,一位医家可以汇聚历代医家的智慧和经验,未来中医智能化的传承将会有颠覆性的变化。把众多的经验通过智能化的整理,在一家医院、一个诊室、一位医生的平台上,可以集约化地得到很好的应用,有利于拓展中医药的运用范围。

    三是要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回顾近百年沧桑变迁,中医遭遇了“三千年未遇之变局”,备受质疑、备受冲击,但中医经受住了风雨的考验。而进入21世纪以后,现代社会生态环境更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政治与经济、科技与文化翻天覆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思想观念,都不可能回到100年前了,未来中医还将面临更多更严峻的挑战。中医药学自古就有主动吸纳、消化、吸收当时先进的自然人文知识方法的传统,本身就具有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特点,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 http://www.100md.com
    另外,孙光荣教授还从充分利用中医药五种资源优势和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角度,提出了跨界融合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设想。

    未来医学将是大健康医学,它的发展格局有赖于医学与科学技术、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交叉融合。如何发挥中医药优势,拓展中医服务范围,“融合”确实是中医抢占健康服务的阵地之战。

    “创新”的道路:不断追求与时俱进

    创新是中医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社会的期盼。根据孙光荣教授的三分法,创新就不再仅仅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这一个出发点了。

    一是在传承中创新。“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中医的创新,由于历史的厚重和文化底蕴的丰盛,与现代科技的发展多有不能完全兼容之处,对此孙光荣教授强调,不能假“创新”之名而行“异化”之实,以致买椟还珠地丢失了“瑰宝”、丢失了“钥匙”。传承基础上的创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注定是一场持续不断的战斗。
, http://www.100md.com
    二是在融合中创新。融合是传承与创新的中间环节,其实就是孕育创新的一种方式和方法。融合之中往往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不断磨合中擦出智慧的火花。譬如在融合西医之中,借用西医检查工具和检验指标,往往与中医理论风马牛不相及。孙光荣教授明确指出,绝不可用酿造威士忌的标准酿造茅台酒,也绝不能用研制巧克力的规范研制茯苓饼。显然,开发体现中医思维特点、符合自己特色优势的中医药器械工具和指标体系,是中医药发展进程中必须要攻克的大难题。这项从融合之中提出的重大选题,任务之艰巨、工程之浩大可想而知。

    中医有必要建立自己的规矩,全面建立起中医本身的规范、标准,探寻契合中医本质、符合中医学学科规律、彰显中医学特色优势的真正范式。我们认为,建立中医药疗效的评价考核体系,要突出中医的主体性,真正体现中医的思维特点,体现中医的诊治规律,兼顾疾病与体质、兼顾近期与远期、兼顾中医与西医、兼顾医患双方确定一个综合平衡的标准,从根源性的人类生存健康状态、从巩固而持续的疗效、群众口碑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综合评价考核。而每一点新发现、新发明都会来之不易,必定有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正如孙光荣教授所说,创新是知行合一的持久战,我们要做好“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准备。

    中医药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传承是中华文明的保卫战,融合是健康服务的阵地战,创新是知行合一的持久战;传承需要坚守,融合需要开放,创新需要智慧。打好传承、融合、创新三大攻坚战,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中医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王键 黄辉), http://www.100md.com(安徽中医药大学 王键 黄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