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四季保健 > 概述 > 立秋
编号:13467752
立秋后养生 除湿清肺防秋燥
http://www.100md.com 2019年8月23日 科普时报
    

    专家观点

    一场秋雨一场凉,近几天的几场秋雨,已经将秋意的凉爽展示得淋漓尽致。立秋后,一般早上和晚上会变得凉快,中午较热,昼夜温差大,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差的人容易罹患多种疾病;同时,经过盛夏的暑热熏蒸,此时正是身体恢复的最佳时机,若此时做好养生,便可以达到祛病延年的效果。

    立秋前后人体湿气仍重

    立秋前后,雨水多发,是人体湿气最重的时候,一定要引起警惕。湿邪,特别容易影响人的健康,几乎人人体内都有湿邪潜伏,湿邪不除,容易变毒。这是因为现在生活好了,上下班各种打车、开车,运动量少了很多,体内湿邪内郁而不得及时驱散。

    湿气主要表现为:第一是重,头重如裹、四肢重,抬腿上楼梯觉得腿很重;第二是浊,浊就是不干净、不清爽。小便浑浊,大便稀溏,女性白带异味都是浊的表现;第三是腻,自觉脸上涂了一层油就是腻的感觉,此类人的舌苔也是腻的。
, http://www.100md.com
    另外,立秋前后如果不注意祛除夏天残留之湿,致使脾伤于湿,人就可能出现饮食不化、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体弱倦怠等症,还可能为咳喘病症种下病根。因此,立秋后取凉须有节制,切忌猛吹空调、过量吃冷饮,俗话说:“秋瓜坏肚”,对于西瓜、梨、黄瓜、葡萄等性味寒凉的食物,不宜多吃,以免损伤脾胃。

    早秋脾伤于湿,且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复发种下病根。这就是秋季除湿的重要特点:需要兼顾健脾胃。

    立秋后,昼夜温差逐渐加大,脾胃容易在这种冷热刺激中发生不适。中医养生理念认为,这段时期不要贪饮凉食,多灸在大椎、关元、神阙、足三里等,不但有助于调理脾胃,也有利于阳气提升。减少秋燥的症状,初秋晚上睡觉时不要通宵吹空调和电扇,腹部和膝盖最好加盖薄被或者毛毯。

    及时清肺祛湿防秋燥

    立秋时节应该以清肺祛湿为主。立秋并不是真正秋天的到来,炎夏的余热未消,这时候人们往往不适应气候忽冷忽热的差异,容易出现感冒、上火、燥热等。
, http://www.100md.com
    眼睛红、鼻子干、口腔溃疡都是人体上火的表现。《黄帝内经》记载,肺开窍于鼻,肺热的重要典型表现就是鼻子干。眼睛干是肝火旺引起的,口腔溃疡则多半是由脾胃湿热引起的。

    肺与呼吸系统相关,因此,鼻子干、咽痛、咳嗽、咳黄痰、便秘、身热、伴有喘息都是肺火的表现,与上呼吸道、气管相关。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如果肺火严重则可以导致肠燥便秘。所以,若有高热、急性肺炎、大便不通的情况,可以用通便的方法退热、治咳嗽。

    当然,在继续清除暑湿的同时还得预防秋燥,人们在夏季酷热大汗之后,常损耗过多,会出现体内营养及水分不足。而进入秋季之后,天气渐凉,气候干燥,因此在秋凉时极易出现秋燥。

    口喉部位是最容易判断身体是否干燥的地方。症状较轻的会出现声音嘶哑、喉咙疼痛以及口腔溃疡等症状,有些人会咳嗽,声哑气喘不停,特别容易夜晚发作。体质差的人这种秋咳会一路持续入冬,或转变为慢性支气管炎等严重症状。鼻黏膜在秋天也特别容易干燥。

    这时候建议常吃些清热、生津、养阴的食物,如萝卜、茅根、马蹄、西红柿、豆腐、菱角、莲藕等新鲜水果和蔬菜,以及瘦肉、木耳、老鸭肉、鳖肉、青鱼、鲳鱼、黄花鱼、鲍鱼、鳗鱼、银耳、百合、紫菜、莲子、茨实、核桃、乌梅、芝麻、蜂蜜等。

    (作者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杂病门诊副主任医师、博士), http://www.100md.com(吴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