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 1998年第12期
编号:10496903
影响中成药质量的因素及对策
http://www.100md.com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1998年第12期
     作者:杨 剑

    单位:杨 剑 贵州省水城钢铁公司总医院

    关键词: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981222 中成药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符合中医临床用药要求的成药。在药材正宗、组方合理、有效的前提下,中成药质量的好坏与中药材质量、成药的剂型、成药的剂量、制剂工艺、成药制剂的稳定性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在此,笔者以有效成分的含量为基础、结合工作实际,对影响中成药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供同道参考。

    1 中药材质量因素

    中成药的原料多来源于动植物,受药材品种、采集时间、炮制质量及贮存时间等因素制约,因而中药材质量是影响中成药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1.1 药材品种差异 同一名称的药材,来源于不同种植物,甚至不同科属,即使亲缘关系接近,有效成分含量也不一致;甚至同种属的药材,产地不同,受气候、环境、土壤、培育、管理的不同,成分的含量也不同。如黄柏来源有两种:一种为黄皮树(Phelloderdron Chinerse Schreid)的干燥树皮,习称川黄柏,含小檗碱4%~8%;一种为黄柏(Phelloderdron Amurinse Rupr.)的干燥树皮,习称关黄柏,小檗碱含量为0.6%~2.5%[1]。又如川芎(Ligusticum Chuan Xion Hort.),四川的川芎含挥发油总量为1.2%,江西产者为1.09%,上海产者为0.76%[2],不同产地有明显差异。
, http://www.100md.com
    1.2 采集季节的影响 由于动植物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其药用部位的有效成分的含量都会有所不同,如朝鲜淫羊藿叶中总黄酮含量以5月份花期最高为12.06%,7月以后明显降低为5.92%,而淫羊藿苷的含量不足最高时的1/3,故以花期前后采集为好[3];又如杨玉琴等[4]对不同生长期杜仲皮所含绿原酸结果:前期随年限增加,含量增加,生长期为15年的杜仲皮含量最高为15.23%,而后随生长期延长呈下降趋势。但由于实际生产中中药材采收年限、时机未严格固定,再加上药农急功近利,就必然造成不同批次之间有效成分含量的不一致。

    1.3 炮制质量 中药材炮制是按照医疗、调配、制剂的不同要求,并结合自身性质而进行特殊的加工处理。不同的加工炮制方法,有效成分含量也不同。胡素梅对三种不同加工方法的浙贝母碱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发现,传统加工的浙贝母总生物碱含量为0.114%,硫黄薰制的含量为0.161%,生切片法含量为0.255%[5]。陈惠玲等对怀牛膝不同炮制品种中的齐墩果酸的测定为:酒蒸品、盐炙品比生品的含量分别增加92.49%、154.92%,与“酒蒸能补精血,盐咸入肾”之说相吻合,为合理炮制提供了依据[6]
, 百拇医药
    1.4 贮存时间 挥发性成分药材,贮存时间越长,损失越多;还有部分药材的化学成分发生氧化、光化作用使其转化为其它成分;也可能由于酶的作用而分解。据报道[7],不同贮存期的麸炒枳实,定性一致,但定量差异较大。贮存4年与当年样品比较,辛弗林含量降低56.7%,挥发油降低49.7%,水溶性物降低15.4%,醇溶性物降低27.1%,且随时间的延长,含量降低越大。

    2 制剂工艺对中成药质量的影响

    2.1 提取工艺的影响 中药制剂的提取工艺既要继承传统剂型的制法经验,又要根据药料质地和主要成分的理化性质,并考虑溶媒量、提取次数、浸提时间、浸提温度等条件,以正交试验和均匀设计,优选出制剂的最佳提取条件、最佳提取工艺,将有效成分提出,经过适当浓缩制成半成品,并经过进一步浓缩、干燥等工序后得到成品进行含量检测,进而评价该工序的优劣,而没有考虑到浓缩、干燥等工序对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因此,在工艺设计时进行全面、科学的考虑,建立各工序的质量控制监测,以确保中成药质量。如三黄泻心汤提取液,经过进一步浓缩、干燥制成浸膏时,成品中的番泻苷、小檗碱、黄芩苷等含量约可降低23%~94%,而用受热程度很小的逆渗透浓缩与喷雾干燥时含量仅降低1%~6%。
, http://www.100md.com
    2.2 精制方法对中成药质量的影响 中药提取液采取不同的分离、精制方法,有效成分的含量也大不一致,心然导致成型后同一剂量的药品中有效成分含量的不一致性,进而影响中成药质量。刘振丽等对金银花提取液采用超滤法和醇沉法进行提取物得率和绿原酸含量研究,结果发现,提取物得率醇沉法(12.48%)较超滤法(10.38%)高,但绿原酸得率低为67.82%,而超滤法绿原酸得率达95.37%,且能更有效地保留有效成分[8]

    3 剂型的影响

    对剂型的选择,古人早有精辟的论述,即“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还有“又疾有宜服丸者,宜服散者,宜服汤者,宜服酒者,宜服膏者,亦兼参用所病之源以为共制耳”,这是药物剂型选择的总原则。如同为丸剂,水丸取其易化,蜜丸取其缓化,糊丸取其迟化,蜡丸取其难化,因剂型不同,生物有效性有明显的差异。又如双黄连制剂,在给药量相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剂型,经过不同的给药途径,生物利用度也有显著的差异[9]
, 百拇医药
    4 制剂稳定性对中成药质量的影响

    制剂从制备、运输、贮存到临床用药的过程中,都有可能产生一些质量上的变化,时间越长,变化愈明显。如在外观性状上液体制剂发生变色、混浊、沉淀、澄明度不合格、乳析、分层等,固体制剂发生吸潮、软化、变形、破裂、粘着、崩解度不合格等,在内在质量上发生含量下降,成分分解、氧化、聚合而变质,甚至产生有毒成分之产物。因此,必须探测制剂在各个环节中的质量变化规律,研究影响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并制定提高稳定性的相应措施和合适的贮存条件。

    综上所述,影响中成药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还有待于药剂工作者的进一步探索。为确保中成药质量,在药材正宗,炮制合理的条件下,建立中药材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指导合理投料,进而在制剂工艺上从有效成分含量角度去研究工艺。而一个好的工艺是逐个工段(提取、浓缩、干燥等工艺)用多种方法试制,确定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效成分并用有效成分含量测定进行优选,建立起中间品(提取液)、半成品和成品的质量控制,对中成药有效成分在制剂工艺上进行监测,达到对中成药质量的综合性评价,以确定中成药质量稳定、直观,为中成药走向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任仁安主编,中药鉴定学.第1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301

    2 钟凤林,杨连菊,吉力等.不同产地和品种川芎中挥发油成分的研究.中国中药杂志,1996,21(3):147

    3 陈翠萍,沙明,杨松松.朝鲜淫羊藿中黄酮类成分在不同采收期的含量变化.中国中药杂志,1996,21(2):88

    4 杨玉琴,张丽艳,刘毅等.反相HPLC法测定杜仲皮、枝、叶及含杜仲中成药的绿原酸的含量.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5,17(3):46

    5 胡素梅,祝明.3种不同加工浙贝母总生物碱含量的比较.中国中药杂志,1995,20(3):147

    6 陈惠玲,王建科,张丽丽等.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怀牛膝不同炮制品中齐墩果酸的含量.中国中药杂志,1997,22(5):282

    7 周件贵,桂东浩.不同贮存期麸炒枳实的质量研究.中国中药杂志,1997,22(2):89

    8 刘振丽,张秋海,欧光长等.超滤及醇沉对金银花中绿原酸的影响.中成药,1996,18(2):5

    9 杨基森主编.中药制剂设计学.第1版.贵州科技出版社,1992:235

    (1997年12月11日收稿),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