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杂志》 > 1998年第12期
编号:10504158
传染病学
http://www.100md.com 《中国医学杂志》 1998年第12期
     作者:王勤环

    单位:100034 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传染科

    关键词:

    中华医学杂志981207 一、病毒性肝炎

    1.甲型肝炎:上海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报道了我国研制的规范化甲型肝炎(以下简称甲肝)减毒活疫苗H2株及LA-1株的免疫原性及保护效果并对135 340名受试儿童随机分成LA-1、H2株接种组及对照组,接种后观察发现对照组发生甲型肝炎37例,而两组疫苗接种组均未发生甲型肝炎,保护率均为100%,泰国4 019名小学生接种中美史克公司灭活疫苗后保护率为91%,美国默沙东公司的灭活疫苗保护率亦是100%,我国大样本观察,近期保护率同国外灭活甲肝疫苗。且抗原性良好,未发现任何毒副反应。

    2.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HBV)高度变异性,给HBV感染的防治带来一系列问题。研究最多的是前C区1 896位出现终止编码外,又发现HBV其他重要部位的变异,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发现,由于HBV X基因调控HBV复制的调节序列,其变异影响此功能,对114例血清HBV DNA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进行变异筛选,发现BCP区(HBV X基因C基因启动子区)变异占32%,可单独存在或与前C区变异同时存在,此区变异无论在HBeAg阳性或阴性慢性肝炎中的发生率均高于慢性HBV携带者,故认为中国HBV毒株的BCP区存在热点变异,影响前C区基因组mRNA的转录,是HBV持续感染及肝病进展原因之一。抗HBV的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仍在继续进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针对HBV前C及C区设计二段反义寡核苷酸(ASON),在2.2.15细胞中观察,发现对HBeAg和HBsAg的抑制率分别为71%、75%和77%、75%。针对HBV前S2、S基因起始部位,多聚腺苷酸增加信号位点及U5样序列区,设计与其互补的4段16聚硫代磷酸ASON,在HepG2及2.2.15细胞中观察其抗HBV作用,发现S区基因设计的ASON对HBsAg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C基因区ASON的作用,同样C基因区的ASON对HBeAg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前者,而4段ASON联合用药,不能增加其抗HBV作用。为从全基因水平研究HBV变异与致病性的关系,上海医科大学建立了一种克隆HBV全基因的方法,设计含Spel、SalⅠ及Spal酶切点的引物,分别扩增1.15及2.05 kb的单链、双链DNA区,经酶切及连接后得到HBV全基因克隆,用此方法可从少量血清中克隆HBV全基因,转录HepG2细胞,在其内表达抗原及复制,可供HBV基因结构及功能的研究。由于HBV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一直缺少较好的动物模型,目前应用的转基因动物对HBV主要基因产物处于免疫耐受状态;鸭乙肝病毒与HBV的生物特性相差较大。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将经磷酸钙共沉淀的含3.2 kb全序列的HBV DNA质粒,直接导入大鼠肝脏,转染后3日检测,8/10实验大鼠血清测出HBsAg及HBeAg,肝细胞中有HBV mRNA及HBsAg表达,且肝病理检查有肝细胞混浊坏死及局灶性炎细胞浸润等典型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变,但第20日再检测则阴转而仅有短暂表达。Fas系统在HBV感染中的作用研究亦较多,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报道,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5例各型乙型肝炎病人肝组织中Fas、FasL、HBeAg及HBsAg的表达,结果各型病人肝组织中均有Fas/FasL的表达,阳性细胞多为胞浆型,二者多同时表达,且发现肝细胞中HBsAg、HBeAg阳性程度与肝脏病变及Fas/FasL表达的阳性程度一致,故认为Fas/FasL系统参与HBV感染时肝细胞凋亡,且与病变进展有关。
, http://www.100md.com
    3.丙型肝炎 :为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肝外感染、复制场所与肝损害的关系,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20例慢性丙型肝炎病人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HCV RNA,结果90% HCV RNA(+),但均为正链而无负链检出,示在骨髓中有HCV感染,而非复制场所,但HCV可经循环到达肝引起肝细胞反复感染和破坏,导致肝炎慢性化;亦可致免疫功能低下,HCV难以清除及慢性发展。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报道了ASON对HCV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首先构建了由HCV 5′UTR翻译启动报道基因(luc)的真核表达载体,人工合成了针对HCV 5′UTR的ASON,共转染HepG2细胞,发现可抑制Luc基因的表达,呈剂量依赖性且无细胞毒性作用,证实HCV 5′UTR尤其是启动密码子上游序列具有翻译启动功能,人工合成的ASON能在细胞水平有效地抑制HCV基因表达。

    4.庚型肝炎:庚型肝炎病毒(HGV)作为一种新肝炎病毒目前我国继续进行流行率及致病性的研究。北京医科大学报道用中国株HGV引物建立了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中国人群HGV感染,97份抗HGV阳性血中,HGV RNA阳性率65.97%,方法敏感特异。并对我国河南省某农村人群用酶免疫法检测抗HGV,对阳性者检测HGV RNA,结果抗HGV阳性率12.9%,50岁组最高(29.2%),与献血史有关,且发现HGV感染对肝似无损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二医院对17例血清HGV RNA阳性者的肝组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法检测HGV RNA及HGV NS5Ag,其阳性率分别为97.05%和17.14%,均在胞浆中散在分布,阳性肝细胞及其周围肝细胞未见特异病变。
, 百拇医药
    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对 45例重型肝炎病人在常规重肝治疗基础上,用人工肝支持系统(包括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血液过滤、血浆透析及血浆吸附等方法),单用或联合应用,进行134次治疗,结果急重、亚急重病人治愈好转率71.4%(对照组20%),慢重肝炎44.7%(对照组5.6%),为重肝炎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二、肾综合征出血热

    为探讨汉坦病毒对肾的致病作用,西安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用逆转录PCR法检测31例出血热病人的79份尿沉渣细胞中的病毒核酸,阳性率为73.4%,病程早期(第1~7天)阳性率为100%;轻、中、重型阳性率分别为0%、16%和85%;阳性率与肾功损害密切相关。提示早期存在病毒对肾的直接损害作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六医院用MacELISA法对62例出血热病人动态观察血及尿中特异性IgM的变化,血清及尿特异性IgM阳性率分别为86.2%或86.9%,病程第2日即可检出,第10日阳性率达100%,但危重型病人未能检出,可能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尿中检出提示肾损害,可用于早期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

    (收稿:1998-09-0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