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对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早期诊断价值
作者:王彩云 杨文福
单位:胶州市人民医院(山东省胶州市 266300);王彩云(功能科);杨文福(医务科)
关键词:胆囊炎;诊断,超声;病例报告
青岛医学院学报990234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号 R445.1
1993年10月~1998年10月,我院共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急性坏疽性胆囊炎17例,现就其早期声像图特征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病人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39~69岁,平均51岁。均以急性右上腹疼痛就诊。莫非征强阳性16例,弱阳性1例。合并黄疸4例,右上腹触及包块10例。血白细胞计数升高15例,其中中性粒细胞升高12例。有慢性胆囊炎病史11例,合并胆囊结石者11例。均由B超检查后当天或第2天手术病理证实。
, 百拇医药
1.2 检查方法
美国惠普SONOS100CF型实时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MHz.扫查前病人均空腹8h以上,采取仰卧位及右前斜位,于右季肋区作常规检查,必要时辅以左侧卧位或坐位检查。
1.3 检查结果
超声检查均发现急性胆囊炎表现:胆囊极度肿大,长径8.9~14.1cm,平均10.1cm;宽径4.4~5.7cm,平均4.8cm,其中≥5.0cm者12例。胆囊张力极高。胆囊壁毛糙,增厚约0.4~1.2cm,平均0.7cm.胆囊壁弥漫性强回声6例,呈双边影征11例,其中呈局限性低回声灶2例。胆囊与肝脏之间有细条状无回声暗区5例。胆囊内充满密集的中等或强回声光点或光团11例,均合并胆囊结石(泥沙样结石6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上段结石2例(泥沙样结石1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下段结石3例,均有肝内外胆管扩张。超声下莫非征强阳性16例,弱阳性1例。B超漏诊胆囊颈部小结石3例。17例病人B超检查均提示为急性胆囊炎,而提示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病人仅有5例。
, http://www.100md.com
2 讨论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是急性胆囊炎的进一步恶化。严重感染的病人,演变急剧,囊壁化脓,胆囊内压力持续升高,囊壁中血管受压致血循环障碍,使囊壁发生局限性缺血和坏疽,形成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常累及邻近肝脏组织和胆总管,引起肝炎和肝胰壶腹括约肌痉挛而产生黄疸。本组资料提示,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等所造成的胆管梗阻,是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常见的原因。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病情发展迅速,可于数小时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发生穿孔,造成胆汁性腹膜炎等。临床早期诊断往往比较困难,但早期B超检查却具有某些声像图特征。本组17例胆囊长、宽径均明显增大,宽径增大尤为明显,其中12例≥5.0cm.胆囊张力极高,术中已证实。本组病人胆囊壁均毛糙、不光滑,囊壁均有不同程度增厚,其间出现间断或连续的弱回声带,形成胆囊壁的双边影表现,前壁不规则增厚,其内可见点片状强、中、低回声及不规则无回声区,是浆膜下水肿、出血、炎性细胞浸润所致。本组胆囊壁回声可分为3型:Ⅰ型6例,胆囊壁呈弥散性一致高回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手术病理证实为黏膜坏死,尚未出血和累及全层;Ⅱ型9例,在增厚的胆囊壁中可见连续或间断的细条状弱回声带,即所谓的双边影征,是浆膜下组织炎性浸润、水肿、坏死和出血所致;Ⅲ型2例,胆囊壁有斑片状的几乎累及全层的不均匀的局限性低回声灶,但尚未穿孔,其表面覆有大量脓性分泌物。Ⅲ型已接近穿孔,因此胆囊周围渗液量也较多。有人认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未穿孔)胆囊壁全层增厚呈双层改变,浆膜层光带粗糙,回声增强,连续性完整〔1〕。本组声像图除有胆囊结石外,胆囊腔内均充满弥散性点片状光点或光团,呈强、中、低回声,这种回声物质不产生声影,无动力下沉现象,不产生任何分层,与胆囊结石或淤泥样胆汁均有所不同。此种回声来自胆囊内脓液或纤维碎片等,胆囊后方的增强效应减弱或消失,有人认为这是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特征性改变〔2〕。
, http://www.100md.com
本组急性胆囊炎的B超诊断符合率为100%,但只有5例提示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其原因是有的病人过于肥胖或腹腔胀气严重,使胆囊显示欠清或有关的图像特点不典型而造成的。术中证实本组有14例胆囊周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渗出,而B超仅有5例观察到胆囊与肝脏之间有细条状无回声区。原因是有的渗液量极少,或受肠胀气干扰,尤其是受重力影响,胆汁积聚少,以及扫查不细致、不全面。因此,认真、细致地观察胆囊的张力,胆囊周围是否有渗液,胆囊壁间是否有弱回声带以及胆囊内容物等特点,结合临床,综合判断,就可以为临床提供重要的早期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 武心萍.坏疽性胆囊炎超声分类及其意义.现代诊断与治疗,1995,6:363
2 毛启玙.急性胆囊炎的B型超声诊断.中华物理医学杂志,1984,6:25
(1998-12-08收稿 1999-05-17修回), http://www.100md.com
单位:胶州市人民医院(山东省胶州市 266300);王彩云(功能科);杨文福(医务科)
关键词:胆囊炎;诊断,超声;病例报告
青岛医学院学报990234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号 R445.1
1993年10月~1998年10月,我院共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急性坏疽性胆囊炎17例,现就其早期声像图特征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病人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39~69岁,平均51岁。均以急性右上腹疼痛就诊。莫非征强阳性16例,弱阳性1例。合并黄疸4例,右上腹触及包块10例。血白细胞计数升高15例,其中中性粒细胞升高12例。有慢性胆囊炎病史11例,合并胆囊结石者11例。均由B超检查后当天或第2天手术病理证实。
, 百拇医药
1.2 检查方法
美国惠普SONOS100CF型实时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MHz.扫查前病人均空腹8h以上,采取仰卧位及右前斜位,于右季肋区作常规检查,必要时辅以左侧卧位或坐位检查。
1.3 检查结果
超声检查均发现急性胆囊炎表现:胆囊极度肿大,长径8.9~14.1cm,平均10.1cm;宽径4.4~5.7cm,平均4.8cm,其中≥5.0cm者12例。胆囊张力极高。胆囊壁毛糙,增厚约0.4~1.2cm,平均0.7cm.胆囊壁弥漫性强回声6例,呈双边影征11例,其中呈局限性低回声灶2例。胆囊与肝脏之间有细条状无回声暗区5例。胆囊内充满密集的中等或强回声光点或光团11例,均合并胆囊结石(泥沙样结石6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上段结石2例(泥沙样结石1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下段结石3例,均有肝内外胆管扩张。超声下莫非征强阳性16例,弱阳性1例。B超漏诊胆囊颈部小结石3例。17例病人B超检查均提示为急性胆囊炎,而提示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病人仅有5例。
, http://www.100md.com
2 讨论
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是急性胆囊炎的进一步恶化。严重感染的病人,演变急剧,囊壁化脓,胆囊内压力持续升高,囊壁中血管受压致血循环障碍,使囊壁发生局限性缺血和坏疽,形成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常累及邻近肝脏组织和胆总管,引起肝炎和肝胰壶腹括约肌痉挛而产生黄疸。本组资料提示,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等所造成的胆管梗阻,是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常见的原因。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病情发展迅速,可于数小时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发生穿孔,造成胆汁性腹膜炎等。临床早期诊断往往比较困难,但早期B超检查却具有某些声像图特征。本组17例胆囊长、宽径均明显增大,宽径增大尤为明显,其中12例≥5.0cm.胆囊张力极高,术中已证实。本组病人胆囊壁均毛糙、不光滑,囊壁均有不同程度增厚,其间出现间断或连续的弱回声带,形成胆囊壁的双边影表现,前壁不规则增厚,其内可见点片状强、中、低回声及不规则无回声区,是浆膜下水肿、出血、炎性细胞浸润所致。本组胆囊壁回声可分为3型:Ⅰ型6例,胆囊壁呈弥散性一致高回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手术病理证实为黏膜坏死,尚未出血和累及全层;Ⅱ型9例,在增厚的胆囊壁中可见连续或间断的细条状弱回声带,即所谓的双边影征,是浆膜下组织炎性浸润、水肿、坏死和出血所致;Ⅲ型2例,胆囊壁有斑片状的几乎累及全层的不均匀的局限性低回声灶,但尚未穿孔,其表面覆有大量脓性分泌物。Ⅲ型已接近穿孔,因此胆囊周围渗液量也较多。有人认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未穿孔)胆囊壁全层增厚呈双层改变,浆膜层光带粗糙,回声增强,连续性完整〔1〕。本组声像图除有胆囊结石外,胆囊腔内均充满弥散性点片状光点或光团,呈强、中、低回声,这种回声物质不产生声影,无动力下沉现象,不产生任何分层,与胆囊结石或淤泥样胆汁均有所不同。此种回声来自胆囊内脓液或纤维碎片等,胆囊后方的增强效应减弱或消失,有人认为这是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的特征性改变〔2〕。
, http://www.100md.com
本组急性胆囊炎的B超诊断符合率为100%,但只有5例提示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其原因是有的病人过于肥胖或腹腔胀气严重,使胆囊显示欠清或有关的图像特点不典型而造成的。术中证实本组有14例胆囊周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渗出,而B超仅有5例观察到胆囊与肝脏之间有细条状无回声区。原因是有的渗液量极少,或受肠胀气干扰,尤其是受重力影响,胆汁积聚少,以及扫查不细致、不全面。因此,认真、细致地观察胆囊的张力,胆囊周围是否有渗液,胆囊壁间是否有弱回声带以及胆囊内容物等特点,结合临床,综合判断,就可以为临床提供重要的早期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 武心萍.坏疽性胆囊炎超声分类及其意义.现代诊断与治疗,1995,6:363
2 毛启玙.急性胆囊炎的B型超声诊断.中华物理医学杂志,1984,6:25
(1998-12-08收稿 1999-05-17修回),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