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桥脑小脑萎缩32例临床分析
作者:邹 文 戴启麟
单位: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 510080)
关键词:小脑疾病;小脑性共济失调;诊断
橄榄桥脑小脑萎缩32例临床分析 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PCA)是多系统萎缩,即一组原因不明的神经系统多部位进行性萎缩变性疾病,以小脑共济失调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伴有植物神经及锥体外系症状以及其它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其起病形式多样,临床较易忽视。现将1987年至1997年本院收治的32例经头颅CT或MRI扫描确诊的OPCA进行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2例中,男27例,女5例,平均年龄45.5(4~67)岁。病程3.5~8年。
1.2 诊断标准 中壮年起病,男性多见,逐渐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还可伴发锥体外系征,锥体束征等,CT或MRI检查见小脑、脑干萎缩。
, 百拇医药
1.3 临床表现
1.3.1 小脑征 32例均有运动性共济失调,其中22例首发症状为走路不稳,19例半年至两年后出现蹒跚步态。4例以言语不清,头晕起病,继之行走不稳。临床体检均为Romberg′s征睁闭眼站立不稳,指鼻试验、快复轮替动作、跟膝胫试验笨拙、不准;反击征阳性。
1.3.2 植物神经症状 有尿频、夜尿增多、排尿不尽感者20例,占62.5%(20/32)。其中12例有阳萎。4例伴有体位性低血压,其立卧位收缩压差>4 kPa,舒张压差>2.67 kPa。
1.3.3 锥体外系征 16例表现肌张力增高,占50%(16/32),其中齿轮样肌张力增高9例。
1.3.4 锥体束征 13例有锥体束受损体征,表现为腱反射亢进,Rossolimo′s阳性,Hoffmann′s阳性,Babinski′s阳性。
, 百拇医药
1.3.5 脑干征 8例有吞咽困难,构音障碍,饮水呛咳,咽反射迟钝或消失。
1.3.6 其他 10例有眼球运动障碍,表现为眼球水平震颤,眼球调节功能差。精神障碍5例,痴呆3例。
1.4 辅助检查 MRI或CT显示均有不同程度的小脑及脑干萎缩,表现为桥池,小脑延髓池及第四脑室扩大。其中28例行脑脊液检查,其常规生化,免疫球蛋白测定均正常。
1.5 治疗与结果 本组病例均予脑细胞活化剂,神经营养药物及扩血管药物治疗,无明显疗效。部分病人予以高压氧治疗,头晕有所改善,其它神经系统症状无改善。
2 讨论
OPCA分为遗传型(Menzel型,多数为常染色体显性,少数为隐性)与非遗传型(Dejrine Thomas型)两类。近年虽有学者主张遗传者不应纳入多系统萎缩的范畸,但多数文献仍将遗传型归纳入多系统萎缩[1]。本文将遗传型归纳入多系统萎缩。OPCA病理发现主要是小脑、桥脑下橄榄核萎缩,细胞脱失伴胶质增生。小脑以蒲金野细胞丧失最为明显,颗粒层变薄。小脑中脚和齿状核变性。脊髓中的后索,橄榄脊髓束,皮质脊髓束以及脊髓小脑束变性,克拉克柱细胞及前角细胞脱失。还可累及基底节和大脑皮质。因而临床上表现出多系统多样化的症状和体状。有人认为一般不出现锥体束征[2],但本组40%(13/32)的病人出现了锥体束征。本组有8例行CT检查未发现异常,但头颅MRI见小脑桥脑萎缩,所以MRI检查是有价值的辅助诊断方法[3]。综上所述,临床上遇见下列情况即可考虑为OPCA。①中壮年男性;②不明原因逐渐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③伴随下述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症状体征:植物神经症状;锥体外系征;锥体束征;脑干征;④头颅CT或MRI见或未见(患病早期)小脑桥脑萎缩;⑤排除了其它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方面,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可以使用促进乙酰胆碱合成或增强其作用的药物,如毒扁豆碱、胞二磷胆碱、哈伯因等,疗效不肯定。由于本类疾病部分属遗传性疾病,阻止患者及杂合子生育,杜绝患儿出生更显重要。
作者简介:邹 文 湖南省人民医院(长沙 410002)进修医生
参考文献
1 黄如训,梁秀龄,刘焯霖主编.临床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04
2 史玉泉主编.实用神经病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849
3 张宝荣,程源深,康泰巍.橄榄桥脑小脑萎缩的临床及MRI研究.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5):298
(19980827 收稿), http://www.100md.com
单位: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 510080)
关键词:小脑疾病;小脑性共济失调;诊断
橄榄桥脑小脑萎缩32例临床分析 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PCA)是多系统萎缩,即一组原因不明的神经系统多部位进行性萎缩变性疾病,以小脑共济失调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伴有植物神经及锥体外系症状以及其它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其起病形式多样,临床较易忽视。现将1987年至1997年本院收治的32例经头颅CT或MRI扫描确诊的OPCA进行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2例中,男27例,女5例,平均年龄45.5(4~67)岁。病程3.5~8年。
1.2 诊断标准 中壮年起病,男性多见,逐渐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还可伴发锥体外系征,锥体束征等,CT或MRI检查见小脑、脑干萎缩。
, 百拇医药
1.3 临床表现
1.3.1 小脑征 32例均有运动性共济失调,其中22例首发症状为走路不稳,19例半年至两年后出现蹒跚步态。4例以言语不清,头晕起病,继之行走不稳。临床体检均为Romberg′s征睁闭眼站立不稳,指鼻试验、快复轮替动作、跟膝胫试验笨拙、不准;反击征阳性。
1.3.2 植物神经症状 有尿频、夜尿增多、排尿不尽感者20例,占62.5%(20/32)。其中12例有阳萎。4例伴有体位性低血压,其立卧位收缩压差>4 kPa,舒张压差>2.67 kPa。
1.3.3 锥体外系征 16例表现肌张力增高,占50%(16/32),其中齿轮样肌张力增高9例。
1.3.4 锥体束征 13例有锥体束受损体征,表现为腱反射亢进,Rossolimo′s阳性,Hoffmann′s阳性,Babinski′s阳性。
, 百拇医药
1.3.5 脑干征 8例有吞咽困难,构音障碍,饮水呛咳,咽反射迟钝或消失。
1.3.6 其他 10例有眼球运动障碍,表现为眼球水平震颤,眼球调节功能差。精神障碍5例,痴呆3例。
1.4 辅助检查 MRI或CT显示均有不同程度的小脑及脑干萎缩,表现为桥池,小脑延髓池及第四脑室扩大。其中28例行脑脊液检查,其常规生化,免疫球蛋白测定均正常。
1.5 治疗与结果 本组病例均予脑细胞活化剂,神经营养药物及扩血管药物治疗,无明显疗效。部分病人予以高压氧治疗,头晕有所改善,其它神经系统症状无改善。
2 讨论
OPCA分为遗传型(Menzel型,多数为常染色体显性,少数为隐性)与非遗传型(Dejrine Thomas型)两类。近年虽有学者主张遗传者不应纳入多系统萎缩的范畸,但多数文献仍将遗传型归纳入多系统萎缩[1]。本文将遗传型归纳入多系统萎缩。OPCA病理发现主要是小脑、桥脑下橄榄核萎缩,细胞脱失伴胶质增生。小脑以蒲金野细胞丧失最为明显,颗粒层变薄。小脑中脚和齿状核变性。脊髓中的后索,橄榄脊髓束,皮质脊髓束以及脊髓小脑束变性,克拉克柱细胞及前角细胞脱失。还可累及基底节和大脑皮质。因而临床上表现出多系统多样化的症状和体状。有人认为一般不出现锥体束征[2],但本组40%(13/32)的病人出现了锥体束征。本组有8例行CT检查未发现异常,但头颅MRI见小脑桥脑萎缩,所以MRI检查是有价值的辅助诊断方法[3]。综上所述,临床上遇见下列情况即可考虑为OPCA。①中壮年男性;②不明原因逐渐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③伴随下述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症状体征:植物神经症状;锥体外系征;锥体束征;脑干征;④头颅CT或MRI见或未见(患病早期)小脑桥脑萎缩;⑤排除了其它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方面,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可以使用促进乙酰胆碱合成或增强其作用的药物,如毒扁豆碱、胞二磷胆碱、哈伯因等,疗效不肯定。由于本类疾病部分属遗传性疾病,阻止患者及杂合子生育,杜绝患儿出生更显重要。
作者简介:邹 文 湖南省人民医院(长沙 410002)进修医生
参考文献
1 黄如训,梁秀龄,刘焯霖主编.临床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04
2 史玉泉主编.实用神经病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849
3 张宝荣,程源深,康泰巍.橄榄桥脑小脑萎缩的临床及MRI研究.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5):298
(19980827 收稿), http://www.100md.com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脊髓病 > 遗传性共济失调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