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眼科新进展》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499494
阿霉素在翼状胬肉术中术后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眼科新进展》 1999年第3期
     作者:王志

    单位:636150 四川省宜汉县人民医院眼科

    关键词: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视力

    眼科新进展990325 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复发率高达10%~50%[1],其原因是手术创伤加快了成纤维细胞增生。我科对30例在术中、术后应用阿霉素观察4~6mo无1例复发,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30例手术患者中,女24例,男6例,年龄40~60a,患病时间3~10a。翼状胬肉已侵及角膜3~5mm,均在鼻侧,其中2例复发性翼状胬肉。

    1.2 治疗方法 术前患眼常规点氯霉素和地塞米松眼液3d。常规消毒铺巾,向胬肉体部注射含有1g.L-1肾上腺素的20g*L-1利多卡因0.2mL左右,用齿镊夹住胬肉头部,用刀片完整地从角膜表面切下翼状胬肉头部,然后将体部与巩膜分离,再向内眦至泪阜处,于泪阜将胬肉完全切除,在切除前嘱患者转动眼球,以防损伤内直肌。用大头针烧灼巩膜表面止血。然后用尖刀片将角膜、角巩膜缘及巩膜上胬肉搔刮干净。将阿霉素10mg加入生理盐水10mL稀释溶解,用棉花浸湿药液后放于暴露的巩膜,胬肉侵及过的角膜上。用生理盐水40mL冲洗术眼,再用5-0丝线缝合结膜于浅层巩膜上2针或不缝合,术毕用四环素可的松眼膏包扎术眼。d2用氟哌酸眼液和地塞米松眼液交替点眼,每日各6次,连用2wk后,地塞米松眼液逐渐减量直至停药。术后d2,又用剩余的阿霉素稀释液浸湿棉花放在术区及角膜面上3min,然后再用生理盐水40mL冲洗术眼。
, 百拇医药
    2 结果

    30例患者术后随访1mo,术眼未发生感染,均有轻度眼胀,球结膜充血、水肿,1~7d后以上症状消失,无角膜溃疡,无恶心、呕吐、头昏等症状。随访1mo后,球结膜平滑无增生,角膜面光滑,观察4~6mo,无1例复发。

    3 讨论

    翼状胬肉在我们山区发病率高,患者多来自农村,可能是长期户外劳动,受紫外线辐射的缘故[2]。但病因仍不明,目前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复发率较高。阿霉素是一种抗肿瘤药物,为周期非特异性药物,能嵌入DNA与之稳定结合,抑制DNA依赖性RNA多聚酶,妨碍转录过程,影响RNA合成,对结膜成纤维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3]。将浸有阿霉素溶液棉片放置在切除胬肉的裸露巩膜上,因其具有类似“离子放射”作用,故可延迟结膜和纤维组织增生,从而防止翼状胬肉的复发[4]。与陈梅等[5]用阿霉素作胬肉体部注射治疗胬肉的报道不同。我科采用术中、术后用浸有阿霉素棉片放置于暴露的巩膜和角膜上,避免了阿霉素术后产生的眼部一系列并发症,仅术后刺激症状稍重,经点氟哌酸眼液和地塞米松眼液后,1~7d症状消失。观察3~6mo,无1例复发,比陈梅等[5]用阿霉素作胬肉体部注射治疗总有效率60%高。结果说明阿霉素对翼状胬肉术后抗复发具有显著疗效,并且价格便宜,是目前地处山区手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一种较理想的有效药物,值得进一步探讨,以便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赵素贞,唐宝懿.翼状胬肉切除球结膜瓣转移加冷冻术的疗效观察.眼科研究 1993;11∶301.

    2 柳林,杨德旺,王莉莉.翼状胬肉发病机理的免疫学研究.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1994;12(12)∶706-709.

    3 徐岩,杨国华,宋晓虹,等.红比霉素、阿霉素抑制结膜成纤维细胞生成的研究.中华眼科杂志 1991;27(2)∶112-114.

    4 史伟云,王小云.丝裂霉素对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防治.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1994;12(11)∶700.

    5 陈梅,贺玖成,宋建荣.阿霉素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观察.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1997;15(7)∶447-448.

    收稿 1998-05-26 修回 1998-07-17,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