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黑龙江医药科学》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499559
羟基磷灰石生物微晶玻璃在骨关节结核骨缺损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黑龙江医药科学》 1999年第3期
     作者:王晓林 骆世军

    单位:佳木斯市第二人民医院

    关键词:羟基磷灰石生物微晶玻璃;骨关节结核骨缺损

    羟基磷灰石生物微晶玻璃在骨关节结核骨缺损的应用

    自1990年以来,我们对23例骨关节结核病人,在病灶清除完毕后,同时植入羟基磷灰石生物微晶玻璃(简称人工骨),经10~24个月随访观察,效果满意,23例病人创口无一感染,植骨块无一脱落,X线片显示人工骨块与自体骨间3个月后模糊,临近骨(自体)无吸收。6个月人工骨与自体骨融合,12个月后,体积小的人工骨块几乎与自体骨不能区别开。粉末状人工骨融合更佳,3个月后与自体骨相近似,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23例病人中,年龄5~46岁,脊柱结核12例,胫骨结核5例,股骨结核2例,肱骨大结节结核1例,跗骨结核4例,有脓肿15例,有窦道者5例,术前血沉30~45mm/h,术前化疗2~5周,体温正常,植入人工骨块2.0cm×1.0cm×1.0cm~3.5cm×2.0cm×1.0cm。充填骨粉最多40~50g。

    2 手术方法

    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完毕后,根据骨破坏情况,修整破坏的两椎间,并凿出骨槽,按缺损大小选择事先消毒好的骨块。如人工骨块过大,可用骨锯、骨刀、咬骨钳子、骨锉等器械修整,然后植入最好有一定紧度,植骨时应尽力推压后突畸形处,使脊柱达到最大程度的矫正。管状骨或松质骨的缺损或骨洞,可用颗状或粉末状人工骨和抗菌素混合在一起,填入病灶压紧填满即可。

    3 讨论

    骨关节结核所致的骨缺损一直是临床需解决的问题,由于取骨需开辟第二术野及骨的来源、数量、质量、骨病灶条件的限制,使绝大多数病人的骨缺损不能得到修复,以至愈合脊柱畸形加重,特别是儿童更为明显,甚至影响整个脊柱及胸廓的发育。松质骨及管状骨的缺损,靠其血块机化,软组织充填,带留有残腔渗液发生感染,病变复发或形成瘘道,病灶修复时间延长等,人工骨可适用于各部位骨缺损的植入,克服和避免了上述情况的发生,早期起到暂时支撑和充填作用,3~6个月后,可基本达到三项指标:足够的机械强度,能替代缺损骨承受的负荷;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相容性;与宿主骨结合牢固,长期负载不松动、无破坏。脓肿较大的病人,应放引流管术后负压吸引,对消灭残腔及渗液,防止感染,保证人工骨愈合起重要作用。对有窦道或有混合感染的病灶,术前要给予抗炎治疗,待感染控制后,方能手术植人工骨,我们做的5例有窦道的病人,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感染,术后无1例感染发生。修整下来的人工骨碎块,可保留再使用。椎间植骨术后应卧床6~8周,打胸、腰围后离床活动。12例脊柱结核,其中1例因对侧脓肿及病灶清除不彻底,术后一个月窦道形成,再次手术时,见人工骨表面大部分被软组织覆盖,骨与人工骨块接触紧密,取出人工骨块用酒精浸泡30min,病灶清除完毕后,再次将其植入,术后创口Ⅰ期愈合,观察随访6个月无复发。

    (1998-12-21收稿),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