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503425
癫痫病病名初探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9年第3期
     作者:王凤兰 齐昌菊

    单位:王凤兰(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北京 100700);齐昌菊(内蒙古伊图里河铁路医院中医科 伊图里河 022168)

    关键词:癫痫;病名

    早在汉代已有 早在汉代已有“癫疾”之名。并初步认识到癫痫病与先天遗传因素有关及发病前有先兆之特征。

    东汉时期,即认识到了癫痫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且与精神异常有关。如《素问.病能论》记载:“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故而癫疾又称之为胎病。此是从病发原因命名的。《灵枢经》认识到癫疾与狂同为精神异常类疾病,故在《灵枢.癫痫》将癫狂分别论述。此时的癫指癫痫,非指不避亲疏,登高而歌,弃衣而走之癫痫病。并叙述了癫痫发病前征兆:“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既有形体上的反应,同时也有精神上的感觉异常。
, 百拇医药
    隋唐以降,明清以前,癫痫病病名较多,其命名多与病因、症状、声形以及象术有关,无临床意义。

    此时又将癫痫称之为“风癫”、“五癫”“六畜痫”、“五脏癫”、“惊痫”等多种名称。以病因命名的如“风癫”、“惊痫”。“风癫”者,乃因“血气虚,邪入于阴经……因为风邪所伤,故邪入于阴,则为癫疾。”(《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下》)。“惊痫”见于《千金要方.疗惊痫病方第三》曰:“病先身热掣,惊啼叫唤,而后发痫成病。”故言之“惊痫”。通过症状命名的有“六畜痫”、“五癫”、“五脏痫”以及“膈痫”、“腹痫”。隋代《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一》据癫发之时声形冠以“牛癫”、“马癫”、“猪癫”、“鸡癫”“狗癫”。言“牛癫”则牛鸣,“马癫”则马鸣,“狗癫”则狗吠,“鸡癫”则鸡鸣。唐代则总以“六畜痫”命名,并增加了“羊痫”、且形象地描述了发病症状。如“马痫”则马鸣张口摇头,欲反折;“牛痫”如牛鸣,目正直视,腹胀;“鸡痫”如鸡鸣,摇头反折,喜惊自摇;“羊痫”喜扬目吐舌;“猪痫”喜吐沫;“犬痫”手屈,两足挛。“五脏癫”巢无方将其归属于“风病渚候下”即“阳癫”、“阴癫”、“风癫”、“湿癫”、“劳癫”。“阳癫”者“发如死人,遗尿,食倾13解”;“阴癫”者“初生小时,脐疮未愈,数洗浴,因此得之”;“风癫”者“发时眼目相引,牵纵反强,羊鸣,食倾方解”;“湿癫”者“眉头痛,身重”;“劳癫”者“发作时时,反目口噤,手足相引,身热”。皆随其感处之由立名。将“五癫”对应于西医不同类型癫痫比较困难。但在隋代即充分认识到癫痫发病时有意识障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肌肉阵发性僵直与惊挛,以及头痛、身热、身重等异常感觉,并认识到此病病久难治,反复发作。孙思邈除症状外,双根据五色配五脏学说将其分成五脏痫。如见面青、目反视,手足摇为肝脏痫;面赤、心下有热,短气微数为心痫;面黄、腹大,喜利为脾痫;面黑直视不摇如尸状为肾脏痫。这种五脏归属分痫方法,现代临床很少应用,可能与当时灸法治痫用穴有关。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癫痫叙论》中将脏腑、经络以及五畜叫声联系起来加以阐述。如“马痫”者“手少阴君火主之,其病于心经,以马属在午……作马嘶鸣”;“羊痫”者“多因少小脐疮未愈,数洗浴,湿袭脾经之所致也,以羊属未,足太阴湿土主之,故其病生于脾经”;“鸡痫”者“多因少小燥气伤胃,烦毒内作,郁涎入胃之所致也。以鸡属西,足阳明燥金主之,故其病生于胃经”;“猪痫”者“手厥阴心包络,属木主之,以猪属亥”;“牛痫”者“多因少小湿热伤肺,涎留肺系……手太阴湿土主之,以牛属丑,病生于肺系”。
, 百拇医药
    以上“五痫”合属五脏,无肾有胃者,以肾属鼠,非畜养物,神无主治,故不作痫。胃属鸡,系六畜物,故有象。兼胃为五脏海,非余脏比。又犬属戍,手太阳小肠经主之。虽属六畜,初无犬痫者,以辰戍为魁罡,四杀没处,不与痫象。由此看来,实际上古之五痫合属五脏,五畜以及六畜痫之分类方法,并无临床意义,而与象术学有关。确实元代朱丹溪早在《丹溪心法、痫》亦阐述到,古人将癫痫分成五畜、六畜之痫,并无临床实用价值,只因“病状偶类”而已。提到癫痫病的病名以及分类,不能不提到三痫。三痫即孙思邈《千金要方》中所论之小儿痫有三种:“风痫”、“食痫”、“惊痫”。陈无择曰癫痫之疾,不外三因,一者“风寒暑湿得之外”;二者“惊恐震慑得之内”;三者“饮食饥饱不内外”。因此小儿三痫之分类可以说是据病因分类中的代表。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癫痫病的发病与产前及产时损伤、脑血管病、代谢障碍、生理因素、感觉刺激均有密切关系。至于腹膈痫证,孙氏言“膈痫之为病,目反,四肢不举;腹痫之为病,不动摇”。这种分类方法是否与现代医学分类中的“强直性反复发作”中“躯干型”以及“干肢型”相吻合,因孔氏对“腹痫”、“膈痫”症状描述尚不完全,不能加以定论。此时癫痫治疗仍禀承历代灸穴位疗法及药物治疗。作者认为有现代治疗意义的分类方法当推孙氏的阴阳痫分类法。曰痫分阴阳“病先身热掣纵,惊啼叫唤,而后发痫成病,脉浮者为阳痫”;“病先身冷,不啼唤而成病,发时脉沉者为阴痫”。阳痫病发“内在六腑,外在肌肤,犹易治也。”阳痫病发“内在五脏及骨髓,极难治也”。这种分类接近现代临床痫证虚实分类,是癫痫病名与治疗相结合上的一大进步。
, http://www.100md.com
    明清时代,已明确将癫、痫、狂加以区分,其病名也趋于统一认识。

    此时少述病名分类,多阐述病因病机及治疗。认识到其发病多因心肾虚怯,肝水胆火倏逆,痰涎上壅心包,经脉闭阻所致。此时症状描述详尽,并言“经久失调,遂成痼疾”(见《类证治裁》)。治疗分虚实之证,急治其表缓治其本。此时出现了一些通治方,诸如治痰与火的定痫丸,或人参琥珀丸、五痫丸、抱胆丸等。理法方药以及治疗体系趋于完善。正如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脑髓论》中所言:“痫证,俗名羊痫风,即是元气一时不能上转入脑髓,抽时正是活人死脑袋;活人者,腹腹中有气,四肢抽搐;死脑袋者,脑髓无气,耳聋,眼无吊如死。有先喊一声而后抽者,因脑先无气,胸中有漉漉之声者,因津液在气管,脑无灵机之气,使津液吐咽,津液逗留在气管,故有此声。抽后头疼昏睡者,气虽转入于脑,尚未足也”。王清任认识到痫证与元气虚,脑髓瘀血有关,与现代医学的先天遗任,后天脑部受伤致痫完全吻合。

    作者简介:王凤兰,女,34岁。助理研究员。现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所临床文献室工作。

    (收稿日期 1998—10—03 修回日期 1998—12—21),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