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 1999年第12期
编号:10497032
纯中药褥疮防治药袋的制备及应用
http://www.100md.com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1999年第12期
     作者:李拴德 韩雪玲 胡淑芳 王明兰 杨喜民 张文香 张明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医院 宝鸡 721004

    关键词: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991233

    为了有效预防褥疮的形成和发展,用以缓解局部组织压力,我院研制褥疮防治药袋(以下简称药袋),经过数次调剂、分析及临床实验观察,通过对39例患者200余例次的观察及对照,近300例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现介绍如下。

    1 方剂组成及药袋制作

    1.1方剂组成 滑石粉150 g,冰片30 g,儿茶15 g,大黄(酒制)20 g,紫草15 g,川芎6g,硼砂15 g,花蕊石15 g,白芨10 g,紫珠10 g,蚤休15 g,苍术6g,佩兰6g,薄荷6g,白芷6g等15味中药。

    1.2 制作与用法 将15味中药经过炮制加工,研为细末。取药粉适量30~50 g撒于棉花或薄层海绵上,外包棉布缝制成一定尺寸药芯,然后装入按不同部位缝制成的各种形状的药袋中。制作药袋宜选用滤纸或棉布、棉绸等透气性能良好的材料。

    2 临床应用

    2.1方法 我们对ICU病房中39例重型颅脑损伤,GCS计分<8分的昏迷病人进行了实验观察与对照。方法:对同一病人从住ICU当日算起,单日列为观察组,双日列为对照组。单日的观察组给予佩带药袋,对双日的对照组佩带非药芯之布袋,其它条件均相同。每位患者单、双日更换体位时间均为1,2,3,4h各一次,依次反复进行并记录结果。每次记录结果基于肤色正常后20 min连续进行的观察。观察阳性指标为皮肤明显红润而且15 min内红润不消退者。为了试验安全,对超过25 min红润不消退者退出实验(共退出9例)。本组39例无一例褥疮形成。

    2.2 临床应用 对300例患者使用了药袋,在原常规护理基础上,延长患者变换体位时间。同时还对17例院外转入的Ⅰ-Ⅱ期褥疮患者佩带了药袋。

    3 结果

    3.1实验结果表明,在286例观察组与274例对照组中,其中观察组中1,2,3,4h的阳性率分别为1.05%,1.05%,2.10%,4.20%;对照组的阳性率分别为1.82%,3.65%,6.93%,9.12%。观察组与对照组不同更换体位时间皮肤的反应均有显著差异,尤其是3,4h组间P<0.01。各组组内结果:对照组组内P<0.01,表明随着更换体位时间的延长,局部组织抗压能力明显减弱,观察组2,3h组内P>0.05,表明佩带药袋者适当延长更换体位时间对局部组织抗压能力影响不大。但观察组4h组内P<0.05 ,表明即使佩带药袋,仍需配合翻身。

    3.2 佩带药袋可适当延长患者更换体位时间,300例患者在原更换体位时间的基础上,最长延长2 h,最短延长30 min,平均延长更换体位时间50 min,无一例发生皮肤并发症。17例Ⅰ-Ⅱ期褥疮患者使用药袋后恢复时间最长的14 d,最短的5 d,平均10 d。

    4 注意事项

    一旦药芯被污染或浸湿,应及时更换,避免结块,变硬而成为致褥因素。另外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4 h与2,3 h组内P<0.05,有显著差异。提示不应过分依赖药袋,应与翻身相配合。

    收稿日期:1999年1月25日,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