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湖北中医杂志》 > 1999年第12期
编号:10504762
谭一松运用《内经》理论治疗杂病的经验
http://www.100md.com 《湖北中医杂志》 1999年第12期
     作者:张同远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97级研究生(210029)

    关键词:色斑;口渴;痒疹;中医药疗法;老中医经验;谭一松

    湖北中医杂志991201 谭一松教授是《内经》研究专家,有着三十余年的临床经验。临证中尤其擅长运用《内经》中的理论指导疾病的诊治。笔者有幸侍诊于谭师左右,每见其宗医经之旨,获奇特之效,深为叹服。兹举几例,以飨同道。

    1 升清降浊治色斑

    面部色斑(雀斑、黄褐斑等)是临床常见症状,尤其多发于女性。现代研究发现,某些色斑的形成多与内分泌紊乱有关。中医在治疗上或以补肾,或以化瘀,其效不著。而谭师则根据《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的理论,认为阴精藏于内,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而阳气主外,卫护人体,充养肌肤,所以肌肤润泽,面色红润,无瑕疵。若阳气虚衰或阴盛遏阳于内,阳气不能外达,肌肤失养,则失去光华。如肝病、肾病等疾病日久耗伤阳气,常见面色晦暗无华,形成所谓肝病面容、肾病面容。若阳不制阴,痰浊瘀滞,凝聚于面,抟而不散,则会形成斑块, 所谓“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是也。所以在临床治疗面部色斑时,常用升清降浊之法,清阳一升,则浊阴自降,并以“日出而阴霾散”为喻。
, 百拇医药
    如张某,女,30岁。主诉半年前分娩后面部出现色斑,逐渐加重。平素畏寒,手足欠温,时腹泻。月经周期尚可,唯量略多,且时见血块。面部散见暗黑色笔尖大小色斑,鼻梁部尤为集中。两颐部各有2cm×3cm大小暗黄色斑块。舌胖大、色淡,边有齿痕,舌底静脉瘀滞,脉沉迟。谭师认为患者分娩后出现色斑,是由于产伤出血,气随血脱,耗伤阳气,阳气不能化阴,所以阴寒之气凝聚于面,形成暗黑色斑点、斑块。阳虚不能温运,故畏寒,手足欠温,时腹泻。阳虚失于固摄,所以经量略多,寒甚则凝结成块。舌胖大、色淡、有齿痕、舌底静脉瘀滞、脉沉迟,都是阳气失于温运的表现。所以治疗上以温阳益气为主。

    方药:仙茅、仙灵脾、炙黄芪、制首乌各15g,炙升麻、当归各10g,薏苡仁30g。方以仙茅、仙灵脾温肾阳,炙黄芪、炙升麻升清气,当归、制首乌养阴补血,薏苡仁降湿浊,使清阳升而浊阴降。药进7剂后诉畏寒明显改善,手足渐温,面色发亮,有华光外露,色斑变淡。证明诊断明确,治疗得当,遂于上方加凌霄花10g以加强化斑力量。再进7剂后,原先散在色斑已减少,右颐部斑块已呈隐现状,左颐部斑块也浮散,无抟聚之象,面部见华光,散在斑点几不见,斑块也若隐若现,舌边齿痕消失。遂停药,嘱平时注意防寒保暖,多食温热之品。
, 百拇医药
    2 辛热温肾治口渴

    肾主水,蒸腾津液,布散到全身,濡润人体,同时使多余的水液从小便排出 体外,方能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其中肾之阳气的气化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肾阳虚衰,气化失常,不能布津,口失濡润,则会形成渴证。阳虚不约,常见小便频数,量多清长,形成旱涝不均之症。此种口渴当遵循《素问.藏气法时论》“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的原则来治疗。即对于肾阳虚衰不能化气行水所致的口渴引饮之证,当用辛热温肾之药,以引火归元,使气能布津。俟阳气来复,气化如常,水液升降有道,则口渴、尿频诸症自除。此种口渴实非一般清热生津法所能取效。

    如赵某,男27岁,厨师。1998年11月16日初诊。诉10月28日感寒后,即感口干欲冷饮,饮后则尿频半月余。每次饮冰镇雪碧1瓶或食冰西瓜半个,食后即尿,尿频(一上午4、5次),量多,色清,夜间凡7~9次。食纳不香,大便干结,神疲乏力,自觉五心烦热,畏寒怕风,舌苔黄厚而腻,脉细滑。他医予生黄芪、生石膏、天花粉、玉竹、黄连、黄芩、南沙参等清热益气生津之品。药后口干欲饮如前。谭师认为患者感冒受寒凉后,寒凝下焦,戕伐肾阳,阳不化水,肾水不能上济,致心火独亢,故口渴、五心烦热。水液失约于下,故尿频且清长,形成上旱下涝之证。阳郁于内,不能外达,故畏寒怕风,神疲乏力。舌苔黄厚而腻,脉细滑为湿热蕴结之象。证属上热下寒,气不布津。根据“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的原则,采用辛热温肾之法,以引火归元。拟方清上温下,疏畅三焦:生石膏、薏苡仁、鹿衔草各20g,杏仁、六一散(包)、法半夏、台乌药各10g,百部仁、细辛各5g,附片、肉桂各2g。方中在大量清热利湿药中用少量附片、肉桂,取微生少火以引火归元之意。药进1剂后,觉下肢有凉气向外发散之象,继进2剂后, 肩背有凉气外散,口干减轻一半,夜尿4~5次,量较前为少,腹胀好转,睡眠稍安,苔腻略减。于上方中加陈皮、苍术、川厚朴、藿香各10g和胃之品。再进4剂后,腻苔减半,黄苔消失,转为薄白腻苔,口干大减,已不欲饮冷,夜尿1~2次。以成药香砂六君丸、金匮肾气丸收功。
, http://www.100md.com
    3 清心止痒治痒疹

    痒疹是皮肤见红色疹点伴瘙痒难忍的一类疾病。多由于风热邪毒入血分,血热所致,所以治疗上也常以疏风清热,凉血解毒为主。然有时却疗效不显。而谭师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的论述,认为心主火,火热之气通于心,心又主血脉,所以火热扰心,则热入血脉,形成疹点,发为瘙痒。故《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所以在疏风清热,凉血解毒的同时,辅以清心止痒,效果颇佳。

    如陈姓患儿,7岁。胸腹部起粟粒样疹点2年余,入夏即作,瘙痒难忍,入秋即愈。曾用中药煎汤熏洗,效果不显。谭师据《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认为心气通于夏,夏季气热,故入夏心火炽盛,热入营血,痒疹即作,神明被扰,则瘙痒难忍;入秋气凉,则不治而愈。拟方疏风清热,凉血解毒,兼以清心止痒。药用紫花地丁、蒲公英、银花、连翘、薄荷、丹参、赤芍、丹皮、淡竹叶、水牛角、莲子各10g,生甘草5g。方中紫花地丁、蒲公英、银花、连翘、薄荷清热解毒疏风,丹参、赤芍、丹 皮凉血活血,淡竹叶、生甘草、水牛角、莲子为清心泻火之品,心火去则神自安,痒即止。药进4剂后,瘙痒果然大减,继投4剂以巩固疗效。

    以上3例是谭师运用《内经》理论诊治疾病的几个范例。由此可见,《内经》的理论思想在今日仍有重要的价值。“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发挥中医学在诊治疾病上的优势,深入研究、运用《内经》中的理论以指导临床是十分必要的。

    (收稿日期:1999-07-1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