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黑龙江医药科学》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503167
小儿急性肠套叠10例误诊分析
http://www.100md.com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0年第2期
     作者:单红艳 郭玉宏

    单位:单红艳(黑龙江省建三江管局创业农场医院);郭玉宏(黑龙江省建三江管局创业农场医院)

    关键词:肠套叠;小儿;急腹症;误诊

    黑龙江医药科学0002123 肠套叠是小儿常见急腹症之一,其早期症状不典型或以某一局部症状为主时易误诊。为避免误诊,减少治疗上的失误,现将我院1988~1998年间误诊的10例病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6个月~2岁,其中1岁以内7例。占70%,收入儿科及传染科7例。外科3例,其中1例收入外科后转至儿科。再转回外科。误诊时间最长2天,平均20h。误诊为急性菌痢3例,坏死性肠炎2例,肠炎2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颅脑外伤1例,呕吐原因待查1例。
, 百拇医药
    1.2 治疗结果

    10例均治愈,其中空气,钡剂灌肠复位2例,手术复位6例,因肠坏死行肠切除吻合术2例。

    2 典型病例

    例1,患儿,男,8个月。因排粘液脓血便伴发热2天,呕吐1天收入院。体检:T38℃,P 148次/min,R 40次/min,精神差,腹膨隆,腹壁软,未触及包块,肠鸣音减弱,未闻及气过水声音。大便常规:RBC+++/HP,WBC+++/HP,脓球+/HP,腹部平片可见多个液平面,入院诊断急性菌痢(中毒性)。经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等治疗,腹胀未减,肛门指检指套有果酱样大便,做钡灌肠X线检查提示肠套叠而转外科手术复位(为一结型肠套叠),痊愈出院。

    例2,患儿,女,10个月。因呕吐,排新鲜血样便1天入院。体检:T 37℃,P130次/min,R 32次/min,精神欠佳,无明显贫血外貌,腹平软,未触及包块,肠鸣音减弱,未闻及气过水音。大便常规RBC+++/HP,WBC+/HP,潜血+++/HP,钡灌肠X线检查未发现异常,入院诊断坏死性肠炎,予抗感染、补液、止血等治疗,入院后6h出现腹胀,继续排鲜红色血便,请外科会诊拟诊下消化道出血,肠套叠诊断依据不足。经输血、止血等综合治疗无效,3h后转外科剖腹探查(为回一结肠套叠,部分回肠已坏死),痊愈出院。
, http://www.100md.com
    3 讨论

    小儿肠套叠是小儿急性肠梗阻的最常见原因,临床上有阵发性腹痛(哭闹)、血便及肿物三者存在即可确诊,但临床上出现典型的肠套征象时疾病多属后期,为提高治愈率、缩短疗程,避免手术创伤,早期诊断是关键。分析本组10例误诊原因,主要是:①早期症状不典型,未及时做相关的检查,哭闹、呕吐不具有特异性、故难以鉴别。故应详细询问病史,保持对本病的警惕性,肠套叠患儿多为阵发性哭闹,伴屈腿、面色苍白,每次发作约10~20min,间歇期症状消失,约10min后又突然发作,而肠炎、菌痢的腹痛不及肠套叠剧烈而有规律。②医生思想不重视,检查不仔细而造成误诊。蜡肠样腹部肿块是具有重要诊断意义的腹部体征,本病早期腹部检查可出现阴性结果,应动态观察病情。患儿缺乏叙述能力,体检不合作,在哭闹、腹胀情况下腹部触诊困难。本组6例入院后查体均发现有腹部包块。如患儿体检不配合,可适当应用半减期短的镇静剂如安定。使其安静后再检查。③以哭闹、呕吐、血便为主要症状的肠套叠误诊为菌痢及坏死性肠炎,如典型病例1和3,未能仔细观察和分析大便性状,肠套叠血便常为暗红色果酱样便,亦可为新鲜血便或血水,不含粪质,一般无臭味;而菌痢排便次数多,含有大量粘液及脓血便,含粪质,有里急后重,腹部触不到肿块;坏死性肠炎大便频繁,呈洗肉水样,量较多,具有特殊腥臭味。④其它疾病也可诱发肠套叠,如典型病例1,在菌痢的基础上,因肠蠕动紊乱,也可并发肠套叠,肠炎既可为肠套叠的诱因,也可是其结果或并发症,本组有9例。故怀疑肠套叠存在而又不易与内科疾病鉴别时,应及时行钡灌肠X线检查进行确诊,对菌痢、肠炎患儿应加强观察,警惕诱发肠套叠。⑤忽视肛门指检对本病的重要诊断价值。肠套叠能自行排血便者占30%,直肠指检带出血便者占60%。对2岁以下,特别是4~10月龄的急腹症患儿要常规做直肠指检,以便及早发现血便的存在。必要时可用少量生理盐水灌肠,以发现早期停留在结肠近段,未至直肠的血便。

    (1999-07-07收稿),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