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与哲学》 > 2000年第5期
编号:10503415
在医疗卫生改革中深化医学伦理学研究
http://www.100md.com 《医学与哲学》 2000年第5期
     作者:郭照江 马长永

    单位:郭照江(第四军医大学 社科部,陕西 西安 710032);马长永(第四军医大学 社科部,陕西 西安 710032)

    关键词:

    医学与哲学000522分类号:R-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00)05-0047-02

    前一阶段所出台的卫生改革,基本回避了伦理学的难题。但是,卫生改革必然要面对的伦理矛盾与冲突是无法绕开的,只有靠相应的伦理对策才能化解。因此,新一轮卫生改革必须以提高效率、体现公平、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为根本准则,解构旧的体制,创立新的体制。“低水平,广覆盖”的提法基本体现了上述精神,这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作出的必要选择。

    鉴于以往的失误,本轮改革的总体设计中注意突出了卫生改革的伦理学理念。它集中体现在国家卫生部张文康部长所讲的:“卫生行政部门首先应该是人民群众健康利益的代表,而不仅仅是卫生机构的代表,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六百万卫生人员的利益只有融入十二亿人民的利益中才能最终得到实现。”[1]
, http://www.100md.com
    有的同志曾形象地比喻说:“社会广泛认可了卫生改革的经济学理念,就等于拿到了‘资格证’;社会广泛认可了卫生改革的管理学理念,就等于拿到了‘驾驶证’;社会广泛认可了卫生改革的伦理学理念,就等于获得了‘通行证’。‘三证’缺一,或者畸轻畸重,都不能叫做已准备好了。”[2]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围绕整治不良医风和深化医疗卫生改革所作的伦理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进程,相关的医学伦理学研究也在逐步深化,不断为优化医疗卫生改革的氛围、促进医德医风建设和改善医患关系注入新的活力。这方面的进展大至可归纳为“六大论点”。

    (1)无形资产论。这一观点认为:良好的医德医风已成为医疗卫生单位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决定医院在激烈的医疗竞争中能否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个观点首先反映了当前群众选择就医单位时的基本心态。据无锡市的一项调查显示,群众在选择就医时,有67.3%首先考虑技术水平,有32.7%首先考虑医院的信誉和服务态度[3]。不要小看这个32.7%,它已经是一个不小的人群比例和医疗份额,同时也说明群众把医德医风视为医院“信任程度评级”的重要因素之一。换句话说,作为服务对象,群众早已将医德医风视为医院“无形资产”的一个构成要素了。
, 百拇医药
    这个观点反映了医院创名牌、求发展的一般规律。国内外许多知名的医院均具有良好的整体形象,其中既包括医术精湛,又包括医德优良。他们都有自己的名牌科室和代表性的名医,而这些过得硬的“名牌”又无一不是“德艺双馨”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谁又能说良好的医德医风不是医院的无形资产呢?

    这个观点还将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统一于医院的生存与发展之中,深刻地揭示了医患双方是“利益共同体”的内在关系。

    上述观点最为可贵之处是它找到了医德医风建设与医院生存发展之间的“结合点”,使整治不良医风,树立良好的整体形象成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这对扭转以往在医德医风建设中事实上存在的“应付差事,装点门面”、“图形式,走过场”、“嘴上说重要,行动不对号”,甚至一提医德医风就反感等消极状况有着重要的意义。

    (2)医患互动论。近些年来,医疗纠纷一直呈上升趋势,医德医风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为探讨和解决此类问题,曾在重庆召开过一次以“理解医生,关爱患者”为主题的研讨会。全国各地近40家“三甲”医院的院长或书记应邀到会,坦诚交换了自己的感受和认识。1999年9月10日的《人民日报》报道了这次会议的一些认识成果。
, 百拇医药
    会上客观分析了近些年来医疗纠纷增加,医患矛盾突出的基本原因:一是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和现行医疗制度不完善,致使少数医院任务过重,供求矛盾突出,表现出“三难”(挂号难、住院难、就医难);二是医疗卫生单位所能提供的服务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不相适应,加之在服务质量、医德医风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损害了患者的正当权益;三是相关立法滞后,对医患双方的责任、义务界定不明确,处理医患纠纷的透明度不高,使医患纠纷有增无减,越来越难于处理。大家认为,要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不能仅限于对医院和医务人员施加压力,而是既要加强医疗卫生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大力改进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又要让全社会了解医学知识和医疗卫生工作的特点与性质,还需要加强相关立法,靠法律手段有效维护医患双方的正当权益。总之,只有在“理解医生,关爱患者”的基础上,通过医患双方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医患关系不尽如人意的状况。

    (3)社区服务论。1999年8月,卫生部等10个部委(局)联合颁布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建成较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目标[4]。于是,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研究,也成为医学伦理学界的一个新课题。目前的主流认识是:社区卫生服务具有重要的伦理学意义,它是体现医德宗旨的德政工程,是坚持预防为主的积极保健,是实行人人参与的社会服务,是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 百拇医药
    社区卫生服务还对医护人员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医德要求,主要包括:

    深入社会,覆盖面广,需要更高的医德修养;

    关系多样,相对稳定,需要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简洁高效,规范具体,需要更强的机动能力;

    一专多能,综合服务,需要更强的敬业精神;

    自觉选择,强调慎独,需要更强的自律精神。[5]

    (4)医疗风险论。这一观点认为医疗活动本身属于高风险性行业。以往,对医疗卫生工作的某些片面报道和夸大宣传,特别是铺天盖地的虚假广告,相当于一场“造神运动”,给人以医疗卫生行业神通广大、起死回生、无所不能的错误印象。它使医务人员对本行业的风险性估计不足,也使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行业的期望值过高,从而种下了加剧医患关系矛盾的根苗。这一观点主张冷静分析医疗风险的根源,正确认识医疗风险与医疗事故的关系,提高对医疗风险的防范能力和承受能力,特别是对于日趋增多的医疗纠纷作客观、公正、理性的分析,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注意宣传群众和运用法律武器,有效防范和正确处理医患纠纷,改善医患关系。
, 百拇医药
    (5)强化医德论。针对目前存在的“一手软、一手硬”的实际情况,有的学者主张提升医德的他律职能。通过加强考评和监督,使医德医风建设“这只手”真正硬起来,其具体主张包括:成立医院的医学伦理学委员会;把《医学伦理学》作为医学生训练的必修课、医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修课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加强医德考评和监督,在晋职、晋级、评功评奖中实行“一票否决”;实行医院的医德评级制度,由医政管理部门统一挂牌昭示,供群众选择就医时参考。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主张,不良医德医风均与“利益驱动”有关,其根本动因是追求不正当的利益;要让医德医风建设真正地硬起来,就必须使之与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相挂钩。什么时候能够使不良医德医风威胁到当事者的正当利益,什么时候医德医风建设就会真正硬起来。

    (6)综合治理论。这种主张是针对若干年来在医德医风建设中,医务战线孤军奋战的状况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只有将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充分调动起来,才能比较有效地改善医德医风状况。1999年5月初在北京召开的一次国际研讨会上,北京医科大学徐天民教授曾经指出:法律法规、行政管理、经济待遇、职业道德是制约人们行为的“四道防线”,只有“四者并用”才能使之不敢、不能、不必、不想搞不正之风。当然,不良医风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思想根源,只有围绕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党风廉政建设问题和职业道德建设问题,实施全面而有效的综合治理,才能从根本上铲除不良医德医风滋生和蔓延的土壤。
, 百拇医药
    作者简介:郭照江(1941~),男,毕业于兰州大学生物系(研究生),现为第四军医大学社科部教授、医学伦理学硕士生导师。

    参考文献:

    [1] 张文康.学习理论,统一思想,服从大局[N].健康报,1999-01-07.

    [2] 孙福川,尹 梅.增加卫生改革的伦理含金量[J].医学与哲学,1999,20(8):5.

    [3] 无锡市一项调查显示患者就医心态有变[N].健康报,1999-12-23.

    [4] 卫生部等十部、委(局).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N].健康报,1999-08-04.

    [5] 郭照江.社区卫生服务的伦理学探析[J].医学与哲学,2000,21(2):55~57.

    收稿日期:2000-02-14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