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500251
消化道肿瘤浸润或转移致肾功能衰竭八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0年第3期
     消化道肿瘤浸润或转移致肾功能衰竭八例报告

    施国伟 屠民琦 何家扬

     关键词:消化道 肿瘤 肾功能

    晚期恶性肿瘤浸润或转移压迫输尿管引起的梗阻性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由于病因复杂,梗阻部位不同,症状和体征各异,易造成误诊或漏诊。我院自1990年11月~1999年9月收治8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浸润和转移引起的ARF,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8例。男6例,女2例。年龄46~71岁,平均53岁。临床表现:少尿、无尿4例,腰痛6例。2例有一侧肾绞痛病史。实验室检查:血 Cr 100~1 673μmol/L,平均682μmol/L;血BUN 4~59mmol/L,平均29mmol/L。B超:6例均提示双肾积水,其中2例半年前出现一侧肾绞痛,B超检查为一侧肾积水、输尿管上段扩张;3例行IVU检查,其中1例双肾不显影;2例一侧肾脏不显影,对侧肾脏显影延迟、肾积水。4例CT检查提示肿瘤远处转移,一侧肾严重积水伴肾功能丧失,另一侧肾脏积水,并提示梗阻位于梗阻部位输尿管上段2例,中段2例,下段4例。原发肿瘤为直肠癌3例,结肠癌、胰头癌、胃癌各1例。癌肿均已作根治性手术,术后辅以全身化疗等。出现肿瘤浸润或转移继而引起输尿管梗阻导致ARF发生在术后15~72个月,平均30个月。
, http://www.100md.com
    治疗方法 根据梗阻部位,梗阻的原发灶,B超、IVU及CT影像中肾皮质的厚度,估计存活时间及患者全身情况等因素决定手术方法。本组6例均行一侧输尿管皮肤造瘘,其中4例于术前行输尿管逆行插管或留置双J导管,2例输尿管开口不清或输尿管导管无法插入,2例置管成功但不久即被血凝块堵塞。

    结 果 4例于引流尿液后第1天即出现多尿期,1例至术后第4天出现多尿期,1例未出现多尿期。多尿期中24h尿量3 600 ~7 900ml,平均5 200ml。多尿期持续时间4~21天,平均11天。术后4例肾功能完全恢复正常,2例肾功能明显好转。5例获随访2~12个月,平均7个月。4例已死于肿瘤转移,其中3例死亡前肾功能正常。

    讨 论 影响梗阻性ARF肾功能恢复的因素首先是梗阻时间,完全梗阻36h后解除梗阻者,肾功能有望全部恢复;梗阻2周以上者,45%~50%可恢复;3~4周者15%~30%可恢复,超过6周者则很难恢复[1]。本组随访5例中,4例梗阻时间均在1~2周,尿流引流后肾功能全部恢复正常。2例梗阻时间约5周,尿液引流后一直处于氮质血症状态。由此可见,早期诊断、早期处理对减少肾功能的损害至为重要。
, 百拇医药
    遇有梗阻性ARF时应结合患者以往的肿瘤及其手术史,考虑到有肿瘤复发或浸润所致的上尿路梗阻情况,从而作进一步检查并及时治疗,挽救肾功能。本组2例患者曾因一侧腰痛而被当作一般的肾绞痛处理,半年后当肿瘤引起对侧输尿管完全梗阻时,由于该侧肾功能已经丧失,从而导致ARF。梗阻的准确定位是确定手术方法的重要依据。我们体会,B超检查的准确性与操作医师的水平有关,尤其发生梗阻的输尿管扩张不明显时,更难以作出准确的定位诊断。CT检查不但能了解肾积水程度和肾皮质厚度,还可了解肿瘤复发或浸润的情况,CT薄层扫描还可以根据输尿管扩张消失的部位确定梗阻的部位[2]。膀胱镜下逆行插管亦有助于确定梗阻部位,如果输尿管导管能够通过梗阻部位,则可放置双J导管作内引流,或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

    尿液引流可首选双J管内引流,该法简单易行、创伤小、恢复快,缺点是部分患者因插管困难而不能留置或虽留置成功但又被血凝块堵塞管腔而失败。输尿管皮肤造瘘操作较简单,不涉及肠道,术后集尿也容易处理,对老年体弱不能耐受较大手术,或因肿瘤复发、转移、浸润,估计生存时间不长的患者更为安全。对双肾积水者一经确诊,选择肾功能较好的一侧行输尿管皮肤造瘘即可使肾功能恢复正常。
, 百拇医药
    作者单位:施国伟(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200240)

    屠民琦(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200240)

    何家扬(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200240)

    参考文献

    [1]鲍镇美.尿路梗阻.见:吴阶平,马永江主编.实用泌尿外科学.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110-112.

    [2]黄翼然,邱丰,薛蔚,等.肿瘤转移和浸润致输尿管梗阻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处理.临床泌尿外科杂志,1998,13∶337-33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