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500632
骨巨细胞瘤微血管生成及转化生长因子β1和β3的表达与预后关系
http://www.100md.com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0年第3期
     李孟军 于锡欣

    摘 要:目的:研究骨巨细胞瘤微血管生成能力及意义,并探讨各种细胞的不同来源和功能。方法:用LSAB法检测骨巨细胞瘤病理标本微血管密度(MVD)和特征及TGFβ1和TGFβ3表达。结果:病理分级之间MVD:Ⅲ级>Ⅱ级(P<0.05),Ⅲ级>Ⅰ级(P<0.01),瘤组织分化越差,微血管异质性越强。TGFβ1表达与MVD增加显著相关(P<0.01),与术后复发等不良预后相关(P<0.05)。TGFβ3表达与病理分级相关,而与微血管密度无关(P<0.05),与外科分期有关(P<0.05),与术后复发等不良预后有关(P<0.05)。TGFβ1与TGFβ3阳性表达相关(P<0.05),其表达率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MVD、TGFβ1和TGFβ3阳性表达可作为骨巨细胞瘤不良预后的指标。FC可能是真正瘤细胞,MGC和MC可能是瘤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趋化而来的破骨细胞和前体破骨细胞。
, http://www.100md.com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 微血管密度 TGFβ1 TGFβ3 预后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GCT)是最常见骨肿瘤之一,以组织中存在大量多核巨细胞为特点,细胞成分复杂,病理分级与临床表现不相一致。本研究用免疫组化技术研究骨巨细胞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TGFβ3表达与病理分级、分期和预后关系,探索骨巨细胞瘤不同细胞的来源和功能。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采用45例(病理分级每级15例)骨巨细胞瘤标本,取自山东省立医院1984~1996年的病理标本,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男25例,女20例;年龄9~62岁,年龄在20~40岁之间者33例。经2年以上随访,随访期26~124月,平均47.8月。术后复发13例,肺转移2例,死于本瘤2例,纤维肉瘤恶性变3例,术后复发时间4~62月,平均19.7月。
, 百拇医药
    1.2 主要试剂TGFβ1兔抗人IgG多抗和TGFβ3兔抗人IgG多抗由美国Santa Cruz公司出品,FⅤⅢ-RA鼠抗人单克隆抗体、LSAB法试剂盒由丹麦DAKO公司出品。检测方法全部采用LSAB法,阴性对照用PBS代替Ⅰ抗,阳性对照用结肠癌标本切片,各2例。

    1.3 结果判定 FⅤⅢ-RA阳性染色为血管内皮细胞胞浆着色,呈均匀分布棕黄色泥沙样颗粒。微血管计数取瘤组织典型、微血管密瘤组织典型、微血管密度最大、染色清晰、背景对照良好区域5个200倍视野血管计数均值作为该标本MVD。TGFβ1在骨巨细胞瘤组织的多核巨细胞(Multinucleated giant cell, MGC)、巨噬细胞样基质细胞(Macrophage-like cell, Mc),纤维母细胞样基质细胞(Fibroblast-like cell, FC)、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 EC)胞浆中表达,TGFβ3在MGC和MC胞浆表达,均为棕黄色散在泥样颗粒。
, http://www.100md.com
    2 实验结果

    2.1 骨巨细胞瘤FⅤⅢ-RA表达及微血管计数(见附表) FⅤⅢ-RA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阳性:Ⅰ级53.33%,Ⅱ级80%,Ⅲ级93.33%,其中Ⅰ级与Ⅲ级间有显著差异(P<0.05)。因为局部复发是骨巨细胞瘤的突出特点,故将其单独列出,而肺转移、死亡及恶变发生率极低,为避免发生统计错误,将3者合并为一组与其它病人对比。

    附表 不同分组之间MVD对比

    分 组

    组内对比

    例数

    MVD(X±s)

    检验

    P值
, 百拇医药
    病理分级

    Ⅰ

    8

    28.23±5.06

    qⅠ~Ⅲ=5.72

    <0.01

    Ⅱ

    12

    31.66±5.15

    qⅠ~Ⅱ=2.23

    >0.05

    Ⅲ
, http://www.100md.com
    14

    36.74±4.14

    qⅡ~Ⅲ=3.84

    <0.05

    局部复发

    复发者组

    11

    35.28±5.56

    t=1.77

    <0.05

    其 它

    23
, http://www.100md.com
    31.67±5.59

    不良预后

    肺、恶、死

    7

    37.64±4.61

    t=2.63

    <0.01

    其 它

    27

    31.73±5.44

    外科分期

    皮质破裂

    14
, 百拇医药
    34.06±6.25

    t=0.96

    >0.05

    皮质未破

    20

    32.14±5.41

    发病部位

    胫上股下

    21

    33.65±5.83

    t=0.92

    >0.05

, 百拇医药     其 它

    13

    31.78±5.67

    TGFβ1

    阳 性

    12

    34.65±5.86

    t=1.96

    <0.05

    阴 性

    22

    29.46±6.64

    TGFβ3
, 百拇医药
    阳 性

    25

    31.42±5.86

    t=0.86

    >0.05

    阴 性

    20

    32.34±5.88

    2.2 骨巨细胞瘤微血管特征 光镜下见瘤组织中微血管行走紊乱(附表),管腔不规则,腔壁不完整,极少见到微血管平滑肌及外膜结构,动静脉区别不明显,在血管周围有大量瘤细胞生长,形成“套袖状”,多核巨细胞多距血管较远。在低分化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大,管腔不规则,散在血管芽多见,而高分化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大,成条微血管多见。
, 百拇医药
    2.3 TGFβ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

    2.3.1 TGFβ1总阳性率24.7%,在病理分级之间阳性率:Ⅰ级13.33%,Ⅱ级26.67%,Ⅲ级40%,PⅠ~Ⅱ=0.299,PⅡ~Ⅲ=0.341,PⅠ~Ⅲ=0.107。TGFβ1表达阳性者:2例肺转移者,2例死亡者及3例恶变者中的2例均阳性;只有1例恶变者TGFβ1阴性。TGFβ1阳性组局部复发率(66.7%)显著大于TGFβ1阴性组(15.15%)(t=8.998,P<0.01)。TGFβ1阳性组骨皮质破出者发生率(58.33%)与TGFβ1阴性组(33.33%)比无显著差异(x2=1.368,P>0.05)。

    2.3.2 TGFβ3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 TGFβ3总表达率55.6%,3例肺转移者、2例死亡者及2例恶变者TGFβ3均为阳性,1例恶变者TGFβ3阴性。各级阳性率为:Ⅰ级80%,Ⅱ级60%,Ⅲ级26.7%,Ⅰ级>Ⅲ级(P<0.01),Ⅰ级>Ⅱ级+Ⅲ级(P<0.05);PⅠ~Ⅲ=0.004,x2Ⅰ~(Ⅱ+Ⅲ)=5.45。TGFβ3阳性组骨皮质破出者(56%)显著多于TGFβ3阴性组(20%)(x2=6.098,P<0.05)。TGFβ3阳性组复发率(44%)显著高于TGFβ3阴性组(10%)(x2=6.252,P<0.05)。
, http://www.100md.com
    TGFβ1与TGFβ3表达有关系(P<0.05),TGFβ3阳性率(55.6%)显著高于TGFβ1(24.7%)(P<0.01)(关系:x2=5.11;差别:x2=9.19)。

    3 讨论

    肿瘤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异质性(Heterogenity)是其突出的生物学特征,骨巨细胞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在低分化瘤组织中较大,且微血管异质性强、行走紊乱、扭曲、管腔不规则,散在血管芽多见,高分化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低、管腔较规整,血管芽较少。因此,肿瘤微血管的结构特征为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提供了必要条件,肿瘤微血管的结构特征可反映瘤组织细胞的恶性程度,为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

    FⅤⅢ-RA是研究肿瘤微血管生成最常用的血管内皮抗原,在骨巨细胞瘤病理分级之间FⅤⅢ-RA表达存在差异,可能与瘤细胞分泌微血管生成因子水平有关。切片中并未发现特殊血管密集区,即所谓“热点”,血管分布也并非均匀,故采用血管密度最高区域多个视野的微血管计数均值作为病人MVD,以避免用单个视野计数造成的偏差,结果显示,该方法有效地控制了标准差,统计结果更能代表各标本MVD的水平,使实验结果更可靠。
, 百拇医药
    骨巨细胞瘤病理分级之间MVD相比,说明ⅠⅡ级之间恶性程度接近,而Ⅲ级大于Ⅱ级,Ⅲ级大于Ⅰ级都有显著性,反映MVD随骨巨细胞瘤恶性度增加而增加,复发、肺转移、死亡及恶变者的MVD显著大于其它病人,而MVD的大小与骨巨细胞瘤发病部位和外科分期无关,MVD随着恶性度增加而增大,提示骨巨细胞瘤MVD是由瘤细胞自身性质所决定,与病人预后密切相关,而MVD与骨巨细胞瘤的病理分级是不平行的,MVD更能反映骨巨细胞瘤的恶性程度及预后情况。

    TGFβ最早由Assoian等[1]于1983年从血小板中提取成功,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与肿瘤的发生、生长、恶变及预后密切相关。TGFβ1在骨巨细胞瘤中总表达率较低,在病理分级之间表达阳性率有随分级增加而增加趋势。TGFβ1阳性组MVD显著大于TGFβ1阴性组,TGFβ1阳性组术后局部复发、肺转移、死亡及恶变者明显多于TGFβ1阴性组,与外科分期无关,可能在于:TGFβ1在MGC、MC、FC、EC中均阳性表达,而只有MC、MGC、EC细胞膜上具有TGFβ的Ⅰ型和Ⅱ型受体,所以,FC是TGFβ1主分泌细胞,而MC、MGC和EC则是效应细胞[2,3],TGFβ1加快骨巨细胞瘤微血管生成,而促进瘤细胞生长、转移。骨巨细胞瘤溶骨破坏具有特殊意义,TGFβ1与骨巨细胞瘤外科分期无显著相关性,提示TGFβ1与骨巨细胞瘤的溶骨作用并无直接关系。
, 百拇医药
    TGFβ3在骨巨细胞瘤中阳性表达率随病理分级增加而降低,TGFβ3表达与MVD无关而与外科分期有关,TGFβ3阳性组骨巨细胞瘤术后局部复发、肺转移、死亡及恶变者明显多于TGFβ3阴性组,可能在于:①TGFβ3加强破骨细胞功能,增加了骨巨细胞瘤骨质吸收破坏能力,加快侵蚀速度,使手术切除难以彻底。②TGFβ3增加胶原合成,促进细胞间质合成,提高瘤细胞转移的侵袭能力和机会[4]。TGFβ3不参与调节微血管生成与其随恶性度增加表达阳性率降低的结论相一致,目前,尚未发现TGFβ3调节肿瘤微血管生成的相关文献。

    骨巨细胞瘤各种细胞中,只有FC具有瘤细胞的特性,在细胞培养液中可无限传代,而MGC和MC则不能[5]。Ming等[2]在实验基础上提出“骨巨细胞瘤组织中,FC是真正的瘤细胞,而MGC和MC是由FC分泌细胞因子趋化而来的破骨细胞和前体破骨细胞”这一假说。按TGFβ1和TGFβ3表达可分为:只有TGFβ1表达的FC和TGFβ1及TGFβ3都表达的MGC和MC,TGFβ1的表达与肿瘤微血管生成相关,与不良预后相关,更支持FC是真正的瘤细胞;TGFβ3只在MGC和MC表达,且随病理分级增高表达率降低,而与微血管生成无关,与骨质破坏有关,更进一步证实MGC和MC不是瘤细胞而是破骨细胞的推论。对于MGC和MC在不同病理分级之间的形态变化,我们认为这是由于FC的恶性度增加,产生不同细胞因子(或其分泌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对其作用发生改变的结果,在恶性度高的骨巨细胞中MGC和MC细胞数减少,细胞体积变小,与其在瘤组织中发挥功能降低相一致。骨巨细胞瘤的溶骨过程是FC、MGC和MC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不同恶性度瘤组织中其发挥作用可能不同,这一过程中TGFβ1和TGFβ3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
, 百拇医药
    我们的实验结果支持Ming的推论,但对于TGFβ3分泌与破骨细胞之间的关系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简介:李孟军(1966-),男,山东利津人。主治医师,医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骨外科。电话:(0546)8332180×8246 8338955(宅)

    作者单位:李孟军(山东省东营市人民医院骨科,257091)

    于锡欣(山东省立医院骨科,济南市 250021)

    参考文献:

    [1]Assoian KK, Komoriya M.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in human platelets in dentification of a mayor storage site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J Biol Chem, 1983,258(5):7 155~7 159.
, 百拇医药
    [2]Ming H. Zheng, Ying Fan, Stan. Gene expression of TGFβ and its type-Ⅱ receptors in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Am J pathol, 1994, 145(5):1 095~1 103.

    [3]赵宁侠,于世风,宠淑珍.骨巨细胞瘤中各细胞成份TGFβ及受体的表达.中华病理学杂志,1997,26(5):305~306.

    [4]Koartinen V, Cui XM, Heisterkam PN, et al. TGFβ3 regulates transdifferentiation of medial epithelium during palatal fusion and associated degradation of the basement membrance. Dev-Oyn, 1997,209(3):255~260.

    [5]O'Keefe RT, Teot LA, Singh D, et al. Osteoclasts constitutively express regulators of bone resorption: an immunohistochemical and in situ hybridization study. Lab-Invest, 1997,76(4):457~46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