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 2000年第8期
编号:10498551
出血性脑梗塞17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0年第8期
     作者:史茂庭

    单位:江苏省吴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江苏吴江市215200

    关键词:出血性脑梗塞;CT

    苏州医学院学报000825 摘要 分析17例出血性脑梗塞(HI)临床资料,对其病 因、发病机理及治疗进行讨论。

    中图法分类号 R743.3

    本文对我院1993至1998年经CT确诊的208例脑梗塞患者中的17例出血 性脑梗塞(HI)的CT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并对其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7例中,男15例,女2例,年龄为49~60岁8例,61~70岁7 例,70岁以上2例。既往有高血压史8例,冠心病史4例,风湿性心脏病史2例,无疾病记载 者3例。
, http://www.100md.com
    1.2 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10例,亚急性起病7例。梗死后第1周内发生出血 者6例,第2周内发生出血者10例,第3周以上出血者1例。临 床症状及体征主要为:头痛头晕12例,恶心呕吐6例,意识障碍3例,局限体征加重10例,癫 痫样发作1例。心电图呈房性心律失常者8例。

    1.3 CT特征分为两类 血肿型和非血肿型。根据出血病灶的形态和部位, 本组血肿型4例,示低密度影内有局限性高密度病灶,密度不均匀,边缘不整齐,出血量5~ 20ml,梗塞范围为20mm~70mm,均位于基底节区;该型梗塞范围大,常有占位效应,神经障 碍与病情较重,继发出血后临床表现进一步加重。非血肿型13例,示低密度区内有散在的点 状甚至环状高密度影,出血量难以计算,梗塞范围为20mm~60mm。本组17例HI部位:基底节 区9例,颞叶3例,顶叶3例,枕叶2例。

    1.4 治疗与转归 本组病例梗塞范围大,入院时均采用甘露醇脱水 ,同时根据病情加用或部分加用胞二磷胆碱、低分子右旋糖酐、维脑路通及口服抗凝剂 等综合治疗。当发现HI后,以脱水为主,停用扩血管及抗凝、抗血小板凝聚等药物。本组17 例中好转稳定12例,死亡5例,其中血肿型3例死亡。
, 百拇医药
    2 讨论

    2.1 临床特点 HI过去认为占脑梗塞总数的3%~5%,CT、MR问世后报道占3%~9%, 有人通过CT追踪发现HI占18%~20%。本组208例中发现17例HI,占脑梗塞总数8.2%。据文 献报道,脑梗塞后发生HI的时间从6小时至60天不等,而以发病后第2周内最常见。本组病 例发生HI与文献报道相符。因此,我们体会在大块脑梗塞病人好转后复加重,或突然病情恶化者,应警惕HI的发生。

    2.2 病因 常见以下两种情况,①心源性脑栓塞:多种心脏疾病在心律骤变时栓子脱落引起脑梗塞(本组房性心律失常8例),栓塞血管易于再通, 受损血管壁脆弱易破,当血液重新涌入时即发生栓塞区出血;②大面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 塞也易发生出血[1]。病理研究发现,栓塞性中风其HI发生率为24%~71%,非栓塞性中风HI发生率2%~21%。因此,栓塞性中风要特别警惕HI的发生。

    2.3 发病机理 研究表明,凡梗塞范畴大,有占位效应的大面积脑梗塞容 易合并继发出血,可能与其广泛严重的脑水肿有关。水肿减轻后这些血管再通,同时侧枝循 环建立,由于管壁内皮细胞损伤甚至破裂及新生的侧枝循环管壁发育不健全,在血流冲击状 态下均可发生渗血。另一方面栓子溶解破碎或向远端移动使血管再通,由于栓塞远端管壁的 坏变[2],通透性增高,也使血液外渗。在发病后第2周内脑水肿渐消退,侧枝循环 最充足,故出血最常见。
, http://www.100md.com
    2.4 治疗 我们体会,对HI有明显脑水肿及中线结构移位者,以脱水为主 ,不宜用血管扩张剂,可适当加用止血药物,但时间不宜过长,量不宜过大,以免加重病情 或继发高凝状态而形成新的脑梗塞。总之,脑梗塞出血后应立即停用抗凝药物、纤溶药物及 抗血小板凝聚药。治疗应以脱水降颅内压、自由基清除剂,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为主。

    参考文献

    1,隋帮森,主编.脑血管疾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54

    2,陈庆和.出血性脑梗塞的诊断.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7,20(2):113

    (1999年9月23日收稿)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