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498995
肺淋巴管肌瘤病的高分辨率CT表现
http://www.100md.com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0年第1期
     陈起航 潘纪戌 刘甫庚 周季

    摘 要 目的 通过总结肺淋巴管肌瘤病的HRCT表现,讨论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3例均为女性,年龄为24、28和69岁,其中69岁患者合并右下肺腺癌。HRCT扫描技术包括1.5mm层面,骨重建算法,140kVP和140~170mA。结果 HRCT均呈两肺多发,边缘清楚的薄壁囊状影,直径几毫米至2cm,囊壁从隐约可见至1mm厚,这些囊状影无外周或中心,上肺或下肺分布差异。1例可见双侧胸水,另1例除囊状影外右下肺可见直径3cm的肿块。结论 HRCT在肺淋巴管肌瘤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上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肺淋巴管肌瘤病 HRCT 薄壁囊状影

    肺淋巴管肌瘤病(lymphangiomymoatosis)是一种罕见的原因不明的疾病,且绝大多数发生于妇女,尤以生育期女性最为常见,国内仅见个别报告。本文目的通过报告3例经病理证实的肺淋巴管肌瘤病,描述其CT及HRCT表现,并复习文献讨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 百拇医药
    1 材料与方法

    3例患者均系女性,年龄分别是24,28,69岁,均经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临床表现有:活动后气短(n=2)、反复发作气胸(n=2)、咯血(n=1)、乳糜胸水(n=1)、呼吸困难(n=1)。第1例28岁患者诊断后曾用大量安宫黄体酮治疗近1年时间,气短气憋有所改善,但3年后反复气胸不愈,于1995年3月死于呼吸衰竭。第2例患者除肺部病变外,并腹膜后肿块,经手术切除病理诊断为腹膜后淋巴管肌瘤病。第3例69岁患者因右下肺肿块入院,CT发现合并肺淋巴管肌瘤病,经手术切除右下肺肿块为腺癌,肺内并淋巴管肌瘤病改变。

    胸部CT扫描采用GE 9800快速型扫描机和电子束CT扫描机,常规CT从肺尖至肺底,用10mm层厚,10~15mm层距扫描,然后增加5~6层HRCT。HRCT技术参数包括:1.5mm层厚、140kVP、140~170mA、扫描时间为2s,扫描从主动脉弓顶开始,以层距20~40mm扫描至右膈顶下20mm处,全部使用骨重建算法,HRCT照片用肺窗(窗位-670Hu,窗宽1500Hu)。
, 百拇医药
    在一系列胸片中,仅选用与CT扫描时间最接近的,所选用胸片投照日期与CT扫描时间之间均不足2周。胸片及CT扫描均由二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复习。胸片记录其有否肺间质改变及其分布、气胸、胸水、淋巴肿等。CT及HRCT记录其肺囊状影的形态、大小、分布、气胸、胸水、纵膈淋巴肿(短径大于10mm)以及其它异常表现。

    2 结果

    3例X胸片均有异常表现,2例呈两肺间质性改变,主要呈小网状阴影,网状影分布较均匀,但两下肺较两上肺野稍明显,其中网状影间可见些小囊状阴影。另1例仅可见左侧少量气胸,左肺被压缩约15%。一侧性少量胸腔积液1例,经穿刺抽出液体化验为真性乳糜液。右下肺肿块1例,约3cm×4cm大小,边缘清楚,密度均匀。无1例发现肺门或纵膈淋巴肿。

    3例共四次CT扫描,其中第2例患者二次CT扫描之间相距2年。常规CT扫描3例均可见两肺广泛小透亮区,透亮区约3~20mm大小,大部分透亮影未见明确壁存在,仅在直径大于10mm的透亮影中部分可见薄壁存在,透亮影及囊状影分布均匀,未见明确上肺或下肺,外围或中央的分布差别,而且即使肺底及肋膈角也不例外受累(图1)。 仅1例老年患者显示两下肺透亮影及囊状影,直径略大于上肺野,余2例上下肺囊状影直径无明显差别。其它CT表现有:1例可见左肺尖少许气胸;另1例可见右侧少量胸腔积液,其CT值为10.4Hu,右下肺可见小片状肺实变阴影。右下肺肿块1例(图2),肿块边缘清楚,约3cm×4cm,呈分叶状,密度均匀CT值46.7Hu,无1例可见纵肺淋巴肿或胸导管扩张。HRCT上,3例均清晰显示两肺广泛囊状影,囊状影直径从2~20mm,其中第1例囊状影最大直径仅6.8mm。囊状影最大的是69岁患者,有多个囊状影直径达15~20mm,这1例也是胸片上能见到少许囊状影的患者。第2例患者初次CT检查时最大囊状影为直径10mm,复查CT时最大囊状影达16mm,而且囊状影明显增多。囊状影呈圆形或椭圆形,未见不规则或奇怪形态的囊状影,与常规CT比较,大多数在常规CT上呈无壁透亮影,也有部分可见囊壁,但也有少数囊状影仅能隐约可见囊壁或未见囊壁。大多数囊状影的囊壁厚小于1mm,仅1例老年患者的少数较大囊状影的囊壁略厚于1mm,但未超过2mm。囊状影中未见气液平面或血管影存在。3例均未见明确小叶间隔增厚,囊状影之间的肺组织基本呈正常肺组织表现。
, 百拇医药
    图1 女,24岁,两肺多发薄壁囊状阴影,分布均匀,囊状影之间肺组织呈正常密度。左侧少量气胸

    图2 女,69岁,两肺多发薄壁囊状阴影,分布均匀,右下肺脊柱旁肿块影,边缘呈分叶状,手术结果为腺癌

    右下肺肿块病例的右下叶切除病理大体标本,所见与HRCT表现相当一致。除肿块外肺组织可见广泛小囊状影,壁薄,直径2~20mm。

    3 讨论

    肺淋巴管肌瘤病于1959年由Enterline和Roberts首先报道。其基本病理特征是淋巴管、小血管、小气道管壁及其周围的类平滑肌细胞进行性增生。类平滑肌细胞增生可形成结节或肿块,引起局部管道结构的狭窄或阻塞,当淋巴管或胸导管阻塞后可引起淋巴回流障碍,甚至淋巴管破裂而致乳糜胸水;肺小静脉的阻塞可致远端管腔淤血扩张,甚至破裂出血,引起病人咯血;小气道的局限狭窄可使远端气腔空气潴留,而致远端肺泡扩大,融合成囊状腔,囊壁由增生的类平滑肌细胞覆盖,当胸膜下囊腔破裂可出现气胸。本病最常累及肺,纵膈及后腹膜,偶尔也可累及下肢淋巴管、肾脏和输尿管等,本组病例中1例合并右下肺腺癌。
, 百拇医药
    本病几乎均见于女性,且大多数发现于生育期,故推测与雌激素有关,文献报道几乎所有就诊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气短,且呈进行性加重。60%病人出现乳糜胸水,40%合并气胸,30%~40%患者咯血或血丝痰。本病预后较差,常于症状出现后10年内死于呼吸衰竭。

    本病胸片上表现可以呈网状影、网结节影、粟粒状影或蜂窝影等,所有这些表现均缺乏特异性,而且肺病变较轻时胸片常表现为正常,且主要与囊状影直径大小有关,本组3例中1例除可见少量胸水外无其它异常表现,仅1例在网状影中可见少许囊状影。而3例在CT上均可见明确的肺广泛囊状阴影,可见胸片在本病诊断意义远不如CT。

    本病的CT(HRCT)表现与病理所见一致,呈特征性的两肺广泛薄壁的,分布均匀的囊状影。只是因为本病这一薄囊壁特点,常规CT由于容积效应使大多数囊状影未能显示囊壁的存在,特别是直径不足10mm的囊状影,而仅呈小透亮区,与小叶中央型肺气肿不易鉴别。HRCT由于其具有最小的容积效应和极好的空间分辨率,故大多数常规CT上仅显示为小透亮区的阴影,在HRCT上均能清晰显示其囊壁,而且可发现常规CT未能发现的更小囊状影,因此HRCT比常规CT不仅在发现更小病变,特别是能清晰显示其囊性结构,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更具价值。CT和HRCT还显示本病的囊状影呈弥漫性分布,无区域分布差异,同时肺淋巴管肌瘤病不伴肺内结节影,小叶间隙增厚或肺结构变形扭曲改变。上述这些特征均是与其它肺疾病相鉴别的有力根据。
, 百拇医药
    文献报道肺内呈多发囊状阴影的还可见于末期肺间质纤维化,支气管扩张,肺组织细胞增生症X和小叶中心型肺气肿。末期肺间质纤维化呈广泛蜂窝状影,其囊状影呈厚壁,形状不规则,多呈灶性分布,且以两下肺胸膜下分布为主,同时并肺内小叶间隔增厚及肺结构扭曲,所有这些表现与肺淋巴管肌瘤病的CT和HRCT表现有明显不同,容易鉴别。

    支气管扩张可呈囊状影,但其通常沿支气管树分布,囊壁较厚,且肺外围囊状影少见,常同时可见扩张的呈轨道支气管或扩张纡曲的分支状管状影,有时囊状影可见气液平面,这些表现明显区别于肺淋巴管肌瘤病。

    肺组织细胞增生症X,在大多数病人的HRCT上呈囊状影同时有多发结节状影,容易鉴别,但如病人是生育期女性且仅表现为囊状影时鉴别比较困难,但其囊状影形态多变,常可呈分叶状或奇怪形态,而且在分布上有明显的中上肺分布倾向,而肺底和肋膈角区相对正常或受累明显轻于中肺野,另外无乳糜胸水,这些表现均有助于肺组织细胞增生症X的诊断。
, 百拇医药
    小叶中心型肺气肿,早期的小叶中心型肺气肿在HRCT上可呈多发小的圆形低密度区,但无明确囊壁,且分布不均匀,虽然较大肺大泡可有壁,但多见于肺边缘,另外小叶中心型肺气肿由于低密度区在肺小叶中央,因此其低密度区之中可见肺血管影,即小叶中央动脉,而肺淋巴管肌瘤病的囊状影有明确均匀的薄壁,分布均匀,血管影位于囊状影边缘,另外结合发病年龄、性别等临床因素均有助于鉴别。

    作者简介:陈起航(1961—),男,1983毕业于广州中山医学院医疗系,现任卫生部北京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医师;(1987年11月~1988年10月)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医学中山放射科:访问学者;(1998年9月~1999年4月)韩国国立汉城大学医院放射科:访问学者。

    作者单位:陈起航(卫生部北京医院放射科,北京 100730)

    潘纪戌(卫生部北京医院放射科,北京 100730)
, 百拇医药
    刘甫庚(卫生部北京医院放射科,北京 100730)

    周季(卫生部北京医院病理科,北京 100730)

    参考文献

    [1] 刘亦庸,等.一种罕见疾病——胸内淋巴管肌瘤病1例.中国肿瘤临床,1986,13:116.

    [2] 龚俊辉,高立,Kelly M,等.肺淋巴管肌瘤病(附1例报告).中华内科杂志,1993,23:313.

    [3] Corrin B,Liebow AA,Friedman PJ. Pulmonary lymphangiomyomatosis: a review. Am J Pathol,1975,79:348-382.

    [4] Carrington CB,Cugell DW,Gaensler EA,et al. Lymphangioleiomyomatosis:physiologic-pathologic-radiologic correlations. Am Rev Respir Dis,1977,116:977-995.
, 百拇医药
    [5] Grenier P,Maurice F,Musset D, et al. Bronchiectasis: Assessment by Thin-section CT. Radiology,1986,161:95.

    [6] Moore AD,Godwin JD,Muller NL,et al. Pulmonary histiocytosis X:Comparison of radiolographic and CT findings. Radiology,1989,172:249.

    [7] Hruban RH,Meziane MA,Zerhouni,et al. High 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of inflation fixed lungs. Pathologic-radiologic correlation of centrilobular emphysema. Am Rev Respir Dis,1987,136:93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