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502214
犬房室交界区形态结构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http://www.100md.com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0年第1期
     赵贵锋 杜日映 郑强荪 王毅 张录兴

    摘 要:为探讨形成房室结双径路(DAVNP)的形态学基础。本实验选用10只犬,电生理检查验证DAVNP现象后进行房室交界区的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①10只犬中2只具有DAVNP现象,其中1例有心房回波。②心房扩展部由三条形态明确的主要由过渡细胞构成的过渡细胞束与房室结(AVN)相连,三条过渡细胞束自左上向右下依次走行于不同的层面。左过渡细胞束位置偏左上,自左侧心房肌向前下沿室间隔肌上缘向右至AVN左后端;中过渡细胞束位置略低,自冠状静脉窦(CS)壁向前沿锥形间隙或室间隔肌与右房肌之间至AVN后端;右过渡细胞束位置偏右下,自三尖瓣与CS口(CSO)之间及CSO周围向前沿心内膜下至AVN右后端甚至浅层,部分与浅层纤维自然延续。其中右、中过渡细胞束在靠近AVN时基本汇合一处。三条过渡细胞束纤维纤细,排列疏松、染色浅淡,左过渡细胞束纤维数量相对较多。③AVN分深、浅两层,深层纤维排列致密、方向较乱且交织成网,染色较深;浅层纤维排列疏松且较平行,由后向前走行,染色相对浅淡,位于AVN右表面。④1例DAVNP犬AVN明显稀疏、细胞分散、染色浅淡且相对均匀。此例犬CSO及CS腔明显增大,CS与AVN距离明显缩短。⑤右房后壁可见排列较密集、染色浅淡的过渡细胞。结果提示:犬房室交界区不同部位形态结构有较大差异,心房扩展部三条过渡细胞束和AVN的结构特点为冲动在房室交界区传导发生差异提供了条件,可能是DAVNP形成的形态基础,但只有在特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DAVNP现象才可能发生。
, 百拇医药
    关键词:房室交界区 房室结双径路 细胞形态 过渡细胞 犬

    近几年的电生理研究表明结周组织或心房肌参与了房室结双径 (DAVNP)的构成[1,2]。有些形态学研究也观察到人及动物房室交界区存在着主要由过渡细胞组成的兴奋传导束[3,4],并认为此传导束提供了DAVNP的解剖基础。但是迄今为止,DAVNP的解剖形态学基础仍存在争议。本文采用电生理检查和组织切片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犬房室交界区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电生理检查 健康成年杂种犬10只,雌雄不拘,体重19~27.5 kg。3%戊巴比妥钠每公斤体重30 mg肌注麻醉后,取平卧位固定于X线导管床上。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常规穿刺或切开股静脉和颈内静脉,分别置入6F 4极电极导管至高位右房、His束及右室心尖部。多导生理记录仪(HELLIGE MULTISCRIRTOR EK36)同步记录高位右房、His束、右室电图及体表Ⅱ导联心电图。程序刺激仪(Medtronic MODEL 5326)分别进行右室心尖部和高位右房程序期前刺激,至少两个基础周期。其中一个为300 ms,以5~10 ms递减周长反扫至心房不应期或心室不应期,刺激重复三次。程序刺激仪产生方波脉冲,波宽2 ms,强度为2倍舒张期阈值。走纸速度100 mm/s。
, 百拇医药
    1.2 DAVNP诊断标准 沿用Fang-Yue Lin实验诊断标准[5]:①不连续房室传导曲线,即心房期前刺激时,当A1A2以10 ms递减时,A2H2突然增加≥40 ms;或心室期前刺激时,在V1V2以10 ms递减时,A1A2出现类似突然增加。②心房或心室期前刺激时,出现AVN回波。③正传折返性心动过速时,出现AH间期交替现象。

    1.3 组织学检查 电生理检查完毕后,5~10 min内取出心脏,10%福尔马林固定48 h,切取包括冠状静脉窦(CS)、房室结(AVN)、近端房室束及三尖瓣隔侧瓣附着缘在内的房室隔,组织块大小约3 cm×2 cm×1.5 cm。然后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均做水平面连续切片,每10片取1片,每片厚6 μm。HE染色,关键片部位加染masson染色和磷钨酸苏木素染色。光镜观察,测微尺测量,最后显微照相。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

    2.1 电生理 10只犬中2例具有可验证的DAVNP现象,表现为不连续房室传导曲线,其中1例有心房回波。2例均未诱发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其中7例无室房逆传。

    2.2 组织学 对8只犬心脏标本进行了组织学连续切片检查,包括2例DAVNP犬。图1为组织学检查结果示意图。t3601.gif (13440 bytes)

    图1 犬房室交界区水平断面示意图 LA=左房,RA=右房,LV=左室,AVN=房室结,AVB=房室束,SS=房室结浅层,CS=冠状静脉窦,IVS=室间隔肌,SV=三尖瓣隔侧瓣,LTCB=左过渡细胞束,MTCB=中过渡细胞束,RTCB=右过渡细胞束,CFB=中心纤维体

, http://www.100md.com     2.2.1 心房扩展部 8只犬均可见到有三条主要由过渡细胞组成的细胞束与AVN相连(图2,3),自左上向右下依次走行于不同层面。左过渡细胞束位置偏左上,自左侧心房肌向前下沿室间隔肌上缘向右至AVN左后端,纤维数量较多;中过渡细胞束位置较左过渡细胞束略低,自CS壁沿锥形间隙或室间隔肌与右房肌之间向前至AVN后端,纤维数量较少;右过渡细胞束位置偏右下,自三尖瓣隔侧瓣与CS口(CSO)之间及CSO周围向前经心内膜下至AVN右后端并至结的浅层,部分与浅层纤维自然延续。其中右、中过渡细胞束在靠近AVN处基本汇合在一起。组成此三条细胞束的过渡细胞排列较疏松,光镜下纤维纤细、染色浅淡。这些细胞一般呈细长形,直径约10~20 μm,长度约50 μm,比一般心肌细胞短,胞核长形或椭园形。细胞常被胶原纤维所分隔。t3602.gif (17795 bytes)

    图2 犬AVN及心房扩展部三条过渡细胞束,水平切面(Masson染色×20)t3603.gif (16339 bytes)
, 百拇医药
    图3 犬AVN及其相连的三条过渡细胞束,水平切面(Masson染色×1.3)

    2.2.2 AVN 位于CSO前上方的房室隔内,中心纤维体的后右侧,其间有疏松结缔组织相隔,靠近右房肌(图3,4)。6只犬AVN左侧紧贴室间隔肌,2只犬紧贴中心纤维体,其间无结缔组织相隔,再向左与左室流入道前部相对应;右侧与心内膜较近,约0.8~1.6 mm,其间有薄层心房肌相隔;AVN后端伸向锥形间隙,间隙内充以脂肪组织,内有AVN动脉及静脉,淋巴管及神经节。t3701.gif (17566 bytes)

    图4 犬AVN在房室交界区的位置,水平切面(Masson染色×1.3)

    犬AVN不同个体变异较大,形状近似锥形或梭形,长度为2.75~5 mm、宽度为1.25~1.75 mm、高度为0.83~3.08 mm。7只犬AVN纤维相对集中,排列致密、方向杂乱且交织成网,其中6只犬可见到明确的AVN浅层纤维,由细长形过渡细胞组成,位于致密的AVN深层与薄层的右房肌之间。浅层纤维排列较平行、染色相对浅淡,与右房肌自然联系;深部纤维染色相对较深(图2)。1例DAVNP犬AVN纤维排列明显稀疏,细胞分散(图5)。结细胞比普通心肌细胞小,主要由P细胞和过渡细胞组成,后者较多。P细胞空旷、胞浆淡染、细胞边界不清,胞核较大呈园形或椭园形,染色质颗粒细小,有的胞核核仁清楚,细胞直径约为其核直径的2倍。AVN内还含有丰富的胶原纤维和小血管,偶有神经细胞。t3702.gif (17865 bytes)
, http://www.100md.com
    图5 犬稀疏AVN及扩大的CS,水平切面(HE染色×1.3)

    2.2.3 房室束 起源于AVN的前端,由AVN逐渐变细而成(图4)。房室束向前穿过中心纤维体后即向左分出左束支、右束支相继前行。房室束起始部与AVN纤维结构相似,二者没有明确界限。房室束染色浅淡,起始部P细胞较多,越向前行,P细胞越少,Purkinje细胞越多,房室束肌纤维由散乱趋向平行。房室束内有许多胶原小束分隔房室束细胞。

    2.2.4 CS 在CSO及CS壁周围,均可见到排列较密集的过渡细胞(图3,6)。这些过渡细胞染色浅淡,包围着CS,位于锥形间隙后部。其中1例DAVNP犬CS腔较其它7例明显扩大,CS与AVN距离明显接近(图5)。t3703.gif (19219 bytes)

    图6 犬CSO周围过渡细胞,水平切面 TC=过渡细胞(Masson染色×20)
, http://www.100md.com
    另外,在右房后壁也发现一些染色浅淡的过渡细胞。

    3 讨论

    在活体犬心脏电生理检查中,DAVNP现象的发现已有报道[5,6],但均未对房室交界区解剖进行深入研究。McGuire等[6]研究发现的犬DAVNP现象均为心室起搏时出现的房室交界区回波,心房刺激时不能诱出。本研究中发现的2例犬DAVNP现象表现为高右房起搏时的不连续房室传导曲线,其中1例有心房回波。10只犬中7例无室房逆传。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的是,正常情况下均不能诱发出AVNRT。

    自James首先报道人的心房内有三条由特殊的浦肯野样细胞构成的传导径路,即前、中、后结间束以来,有关心房内是否存在特殊的传导问题一直处于争议之中。近年来,随着实验的发展,相继有人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证实人与大鼠心房内传导系统的存在[7]。最近,凌风东等[8]证实,在人房室隔内存在着三条不同走向、止于AVN的过渡细胞移行带,即从CS壁直接前下,止于AVN后缘(Ⅰ径);从CSO周围沿右房心内膜下至AVN浅层(Ⅱ径);从CSO与三尖瓣隔侧瓣之间,向前沿右房心内膜下至AVN下缘(Ⅲ径)。上述三径路纤维均可向上追踪至界嵴,甚至到窦房结,并认为上述路径构成了房室隔内新的传导通路。Anderson[9]也述及AVN浅层的过渡细胞向上、向后等方向延伸,其中向后延伸较远,可连接到CS和界嵴的普通心肌。
, http://www.100md.com
    作者在犬房室交界区也观察到三条形态明确的主要由过渡细胞组成的过渡细胞束,其中右、中过渡细胞束与已报道的人房室交界区结构极为相似。作者还发现了自左房肌向前下沿室间隔肌上缘向右至AVN左后端的过渡细胞束。三条过渡细胞束染色浅淡,从不同的方向分别走行于不同的层面,为冲动在房室交界区传导发生差异提供了条件,这可能是冲动在房室交界区发生纵向分离的形态学基础,可能是DAVNP现象产生的重要基本因素。

    射频消融慢径的靶点位于CSO附近,快径靶点位于靠His束记录部位的低位房间隔[1,2]。本研究中的三条过渡细胞束正好与上述消融的位置基本一致。另外,最近有资料显示,在房室交界区除快、慢径外,尚有第三条传导径路的存在[10]。因此认为,三条过渡细胞束可能参与了房室结折返环路的组成。只是,除左过渡细胞束纤维数量相对较多外,三条过渡细胞束在细胞结构、染色及排列上无明显的区别,不能提供区分快、慢径路的形态学证据。

    本实验发现犬AVN个体变异较大,其中6例犬可见到形态明确的深层和浅层。深层纤维排列致密、方向杂乱且交织成网,染色较深;浅层纤维排列疏松且较平行,染色相对浅淡。有研究表明,细胞平行整齐排列,其传导路径直,传导速度可能较快;反之,细胞排列紊乱,传导路径迂曲,传导速度可能较慢[11]。单就纤维排列来讲,我们推测,AVN深层提供了慢传导的可能,而浅层传导速度可能较快,AVN内深、浅层的分布可能组成了房室交界区冲动分离传导的另一部分。
, 百拇医药
    电生理检查发现的2例DAVNP犬中,1例犬CS腔明显扩大,AVN明显稀疏分散,CS与AVN距离也明显缩短。这些特点可能与此例犬DAVNP现象发生有关,因为CS腔扩大,就可能对CS周围组织造成挤压和压迫,造成右、中过渡束传导路径的迂曲,从而导致传导速度和时间的减慢;再则AVN稀疏分散,可能使结内传导速度加快及纵向分离更易发生。但是,另1例DAVNP犬与不具有DAVNP现象的犬在解剖上并无根本区别,说明DAVNP的发生可能与房室交界区形态基础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可能还受机体生理或病理等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三条过渡细胞束和AVN的结构特点为DAVNP的形成提供了解剖基础,但并不确保DAVNP电生理现象的发生,只有在其特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DAVNP现象才可能得以发生。

    本实验还发现右房后壁存在一些染色浅淡的过渡细胞,我们认为这些过渡细胞所在处可能就是冲动经界嵴传入房室交界区的一条传导途径,而这些过渡细胞可能就是这条传导路径中的一部分。

    作者简介:赵贵锋(1969— ),男(汉族),河南新郑人,硕士研究生,现从事心脏电生理的研究。
, http://www.100md.com
    作者单位:赵贵锋(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心内科 陕西西安 710038)

    杜日映(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心内科 陕西西安 710038)

    郑强荪(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心内科 陕西西安 710038)

    王毅(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心内科 陕西西安 710038)

    张录兴(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心内科 陕西西安 710038)

    参考文献:

    [1] McGuire MA,Janse MJ.New insights on anatomical location of components of the reentrant circuit and ablation therapy for atrioventricular junctional reentrant tachycardia [J].Curr Opin Cardial,1995,10:3
, 百拇医药
    [2] Kay GN,Epstein AE,Dailey SM,et al.Selective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the slow pathway for the treatment of 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Evidence for involvment of perinodal myocardium within the reentrant circuit [J].Circulation,1992,85:1 675

    [3] 凌风东,赵根然,林奇,等.人心房室隔内新的兴奋传导通路[J].西安医科大学学报,1997,18(4):421

    [4] Medkour D,Becker AE,Khalife K,et al.Anatomic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a slow posterior AV nodal pathway [J].Circulation,1998,98(2):164
, 百拇医药
    [5] Lin FY,Lo HM,et al.Experimentally created atrioventricular node reentrant tachycardia in the dog:Evidence of a brake system for nodal reentry in the anterior interatrial septum [J].JACC,1993,22(5):1 541

    [6] McGuire MA,RoBotin MC,et al.Electrophysiologic and histologic effects of dissection of the conections between the atrium and posterior part of the atrioventricular node [J].JACC,1994,22(3):693

    [7] Aoyama N,Tanaki H,Kikawad R,et al.Development of the conduction system in the rat heart as detemined by Leu-7 (HNK-1)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computer graphics reconstruction [J].Lab Invest,1995,72(3):365
, http://www.100md.com
    [8] 凌风东,林奇.人心房室隔内正常或异常兴奋传导的解剖学基础[J].解剖科学进展,1997,3(4):316

    [9] Anderson RH,Ho SY.The architecture of the sinus node,the atrioventricular conduction axis,and the internodal atrial myocardium [J].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1998,9(11):1 233

    [10] Antz M,Scherlag BJ,Otomo K,et al.Evidence for multiple atrio-AV nodal inputs in the normal dog heart [J].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1998,9(4):395

    [11] Makishima N,Inoue S,Ando H,et al.Morph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atria muscle in the atrioventricular junctions area [J].JPN Circ,1997,61:51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