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 2000年第5期
编号:10503902
采用CT影像结合徒手体表定位经皮颅骨锥孔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16例
http://www.100md.com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0年第5期
     杨术真 李拴德 杨喜民 李光华 王咸昌 唐宗椿

     关键词:CT 徒手体表定位 经皮颅骨锥孔引流 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 经皮锥颅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近年已普遍应用于神经内外科〔1〕,由于手术常在 患者床旁进行,为使定位准确,减少手术失误,我们在对血肿进行分型的基础上,研究设计 了一套由CT结合头颅体表的徒手定位法,经临床应用116例观察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病例与方法

    1.1 病例:1995年2月~1998年12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 者116例。男89例,女27例;年龄38~74岁,平均46.2岁。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 起病急骤,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为基底节皮质下脑出血。排除外伤性脑出血、脑干出血 及病情危重已发生脑疝的患者。根据王忠诚关于脑出血后意识状况分级法〔2〕检查 分类,其中Ⅰ~Ⅱ 级(嗜睡或朦胧,伴不同程度偏瘫及(或)失语者79例,Ⅲ级(浅昏迷,偏 瘫,瞳孔等大者)31例,Ⅳ级(昏迷,偏瘫,瞳孔等大或不等者)6例。血肿量由CT片按Ste ine r法计算〔1〕,其中最小28 ml,最大62 ml,平均40.6 ml。患者从发 病到治疗时间8小时以内者77例,9~24小时39例。
, 百拇医药
    1.2 方 法:

    1.2.1 血肿分型:参照黄如训等CT分型法〔3〕对血肿进行分 类,其中基底节出血103例,皮质下出血13例;选择出血量最大的CT层面,根据血肿的形状 及长短径不同,将其分为圆形(长短径相差<1.5 cm)76例和椭圆形(长短径相差≥1.5 c m)40例两种类型。

    1.2.2 血肿体表定位:患者剃头后先在头皮上标出OM线上层次,再由C T片上分别找出血肿的最低、最高和最大层面并标记于头皮。将血肿最大的CT层面体外模拟 成相似图形,经过血肿中心(C点)做矢状线(中线)的平行线AH(椭圆形血肿在其长径的前、后 缘另做平行线),在AH平行线上分别测量血肿前缘(B点)到额骨外板(A点)和血肿后缘(G点)到 枕骨外板(H点)的距离;过C点做矢状线的垂直线(DF),D点为C点在头皮的投影,于DF线上 分别测出血肿内缘(F点)和外缘(E点)到颞骨外板(D点)的距离。将有关数据按比例放大后描 记于头皮的相应层次及部位,使血肿的上下、前后及中心位置在头皮上形成一平面图形( 图1)。
, 百拇医药
    1.2.3 穿刺部位方向及深度的选择:圆形血肿选C点为穿刺靶点,D为 穿刺部位,由图1计算出DC长度则为穿刺深度,穿刺方向垂直于矢状线,即穿刺针于头皮水 平线呈直角刺入;椭圆形血肿另作过C点的长径辅助线(CP),连接C、D、P使之呈一三角形, P点即为最佳穿刺部位,CP长度则为适宜的穿刺深度,测量α角度数并形成其对顶角α′, α′即为穿刺针在DP线上的穿刺角度(图2)。

    注:A:额骨外板;B:血肿前缘;C:血肿中心;D:颞侧颅骨外板;E:血肿外缘 ;F:血肿内缘;G:血肿后缘;H:枕骨外板

    图1 体外模拟圆形血肿图形

    注:P为血肿长径在头皮投影点,即穿刺点;DO为辅助线, 即D 点到P点的垂直距离;α为穿刺针在DP线上的穿刺角度;CP为达血肿中心的穿刺深度

    图2 模拟椭圆形血肿与辅助三角形
, 百拇医药
    1.2.4 锥颅抽吸引流血肿:选择自制直径4 mm 的颅锥和外径3 mm的乳 胶管消毒备用。患者用0.5%奴夫卡因10 ml局部麻醉后,于头皮D点(椭圆形血肿选P点)处 按所设计角度锥孔并刺破硬脑膜,再将带针芯的乳胶管按拟定方向及深度刺入脑内,经缓慢 抽吸证实引流管确在血肿腔后注入(6~8)×104 U尿激酶,夹闭引流管4~6小时后放 开引流 ,日后根据CT复查及引流效果酌情再次注入尿激酶,待引流满意后拔除引流管。

    1.3 疗效评定标准:穿刺成功后,于首次CT复查中观察穿刺的方向及深 度,计算引流管末端与靶点的差异程度,按照实际数值评定定位效果:优为引流管末端位 于血肿最大的CT层面,距C点<0.5 cm;良为引流管末端位于血肿最大CT层面,距C点< 0.6~0.9 cm;差为引流管末端不在血肿最大的CT层面,或引流管距C点>1.0 c m。

    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法判定疗效:Ⅰ级为完全恢复日常生活; Ⅱ级为部分恢复或可独立生活;Ⅲ级为需人帮助;Ⅳ级为植物生存状态。
, 百拇医药
    2 结 果

    本组病例经计算定位后均1次穿刺成功,CT复查定位效果:优级81例(69.83%),良级33 例(28.45%),差级2例(1.72%);3例患者穿刺后症状加重,CT复查血肿增大,后改开 颅手术清除血肿,其中2例术后死亡;114例引流3~5日后复查CT,其中残留积血<5 ml者71 例,6~10 ml者43例。术后随访93例(80.17%),结果ADLⅠ级12例(12.90%),Ⅱ 级22例(23.66%),Ⅲ级54例(58.06%),Ⅳ级5例(5.38%)。

    3 讨 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由于血肿的占位效应及血液成分等一系列化学性损伤,使神经细胞功能 受到严重影响,随着病情的发展,后期脑软化的出现即形成神经功能不可逆状态。故早期清 除脑内血肿,对改善功能及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经皮颅骨锥孔血肿穿刺引流术操作 简便,减压迅速,其中对穿刺点的定位、穿刺方向和深度的选择等是手术的关键步骤。
, 百拇医药
    穿刺靶点选择于血肿的中心部位是公认的定位原则,但由于各例血肿的形状不同,操作方式 也不尽一致。根据CT影像对血肿进行分型,体外模拟选择穿刺部位,计算穿刺深度和角度, 可保障引流管沿血肿长径刺入,使不同形状的血肿均能得到准确定位并保持良好的引流效果 。此外,引流管末端管壁上的侧孔位置也是影响引流效果的因素之一。从理论上分析,单纯 的基底节部位出血,引流管侧孔应选择在血肿的中心部位,错位相对,左右各一,以确保多 方位引流;若出血同时破入脑室,侧孔应选择在基底节和脑室两处,使该处血肿均能得到 充分引流。本组6例基底节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均采取体外精确定位后,将引流管拟置 脑室与基底节血肿中心部位剪侧孔,术后发现此类患者引流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基底节出 血患者,这是由于脑脊液经引流管流至基底节血肿区使其稀释软化,进而促进血肿 引流之故〔4〕。此外还发现,穿刺成功后,即使定位准确,有时引流仍不通 畅,这主要与血肿过大、过硬,使引流管侧孔被血肿块堵塞有关〔5〕。此时需缓缓 转动引流管方向,待侧孔处于最佳位置(有积血流出)后再用注射器轻轻抽吸,但切忌过分用 力,以免引起或加重出血。本组3例再出血患者中1例于首次抽吸中发现引流颜色逐渐变红, 复查CT即见血肿增大。分析原因,除与首次出血后血压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外〔6,7〕 ,可能还与穿刺或抽吸操作中误伤病理性血管有关。因此,在锥孔引流手术中,应遵循因 人而宜,以引为主的原则。同时注重纤溶药物剂量、浓度的合理应用及注药后夹闭与开放 的时间,也是提高引流效果的又一重要因素。
, 百拇医药
    综上所述,经皮颅骨锥孔引流,是目前救治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措施。采用CT分型, 体外模拟图形计算穿刺方向和深度可降低手术的盲目性,提高穿刺成功率和引流效果,有 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与生存质量的提高。

    基金项目:陕西省宝鸡市卫生局基金资助项目(97E005)

    作者简介:杨术真(1954),男(汉族),河北定兴人,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颅 脑创伤与高血压脑出血的研究,发表论文39篇,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 步三等奖3项、四等奖9项。

    杨术真(解放军第三医院,陕西 宝鸡 721004)

    李拴德(解放军第三医院,陕西 宝鸡 721004)

    杨喜民(解放军第三医院,陕西 宝鸡 721004)
, 百拇医药
    李光华(宝鸡市中医医院,陕西 宝鸡 721001)

    王咸昌(解放军第三医院,陕西 宝鸡 721004)

    唐宗椿(解放军第三医院,陕西 宝鸡 721004)

    参考文献

    〔1〕张剑宁,赵崇智,孙四方.早期应用尿激酶吸引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实验研 究.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1,7(4):265-267.

    〔2〕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第1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86-687.

    〔3〕黄如训,苏镇培,曾进胜.脑出血的分型期治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9,25 (3):190-191.
, http://www.100md.com
    〔4〕Rohde V,Schaller C.Ha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for lysis of intraventric ular haemorrhage.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1995,58(4):447-449.

    〔5〕Findly J N,Grace M G A,Weir B K A.Treatment of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with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Neurosurgery,1993,32(8):941-943.

    〔6〕Lee K S,Bae H G,Yun I G.Recurrent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due to hypertens ion.Neurosurgery,1990,26(5):586-589.

    〔7〕Misra U K,Kalita J.Recurrent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m J Me d Sci,1995,310(2):156-15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