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也要有好心情
九月,又有一批新生进入大学校园。对这些新生来说,上大学意
味着人生又开始了新历程,然而一些新生因各种原因产生了心理问题,输在了起跑线上。近日对某医科大学部分大学生进行的一次心理健康状况与行为调查,得出的结论并不妙:这些学生中较多地存在着抑郁和焦虑心理。
此次调查共随机抽取了1~4年级在校生共1358名,其中男生917名,女生441名。1358人中检出心理抑郁者165人,检出率12.2%;检出焦虑者40人,检出率2.9%。心理环境:成就感降温,兴奋期消退
经过“黑色七月”的拼搏,新生们筋疲力尽,但又意气风发地跨进了大学校门。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渐渐感到大学校园并不是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王国:学习紧张、生活枯燥、亲人远离、人际关系紧张。考上大学后发自内心的成就感渐渐降温,也开始迷茫和恍惚:这就是我理想中的伊甸园?很多人因此会向自己提出“哈姆雷特式”的问题:我怎么办?我何去何从?如果从时间上划分的话,大一的第一学期,是喜悦和兴奋,第二学期就是迷茫和恍惚;到了大二,随之而来的是抑郁和焦虑,大三,很多学生开始适应大学生活,抑郁和焦虑心理发生率开始下降。到了大四,很多学生对大学生活已经适应,变得游刃有余了,抑郁和焦虑发生率继续下降,一直降到谷底。学习环境:外在压力减轻,内在压力加重。
, 百拇医药
在很多地方,能够考上大学的学生,学习成绩普遍比其他同学要好。但不可否认,在中学的应试教育模式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来自家长、学校和社会,没有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对知识没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求,有的甚至厌学。在高考那近乎残酷的拼搏后,很多人有一种枯竭感,他们极想放松自己。到了大学后,由于教学方法的改变,没有了中学时的耳提面命,一般不再需要挑灯夜战,外在的压力陡然减轻,很多人便开始挥霍时间和精力,学习成绩一滑再滑。据统计,在某校1998~1999学年两个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大一810名学生中竟有970人次参加补考,平均每个学生有1.2门课程不及格。看到一门门功课挂起了“红灯”,很多学生开始感到了压力,焦虑和抑郁心理随之而生。于是,大二时抑郁和焦虑心理加重。此后,大部分学生重新勤奋和发愤,学习成绩开始回升。
人际环境:对手多了,亲人远了中学时代,学生们“各自为战”,互不干涉,较少交往,到了大学,就必须和同学生活在一起,同学间就成了“并肩作战”式,你会影响别人,别人也会影响你。如果善于与人交往,那也许是件好事,问题是许多学生不善于和人交往,陡然近距离接触那么多人,可能难以适应。而且,接触的这些同学,都是自己学习、工作中的竞争目标,在当干部、评选三好学生、选择就业单位等方面,甚至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有时这种关系很难相处。原来优秀的学生,可能在大学中显得很一般,这也会使一些学生感到压抑。学生进入大学后,男女生接触增多,难免会有恋爱问题缠身。一旦出现苦苦追求而不得、失恋、多角恋等,不可避免地带来强烈的情感震撼,易产生焦虑心理。
, 百拇医药
生活环境:吃不香、住不好、睡不实中学时很多学生是家里的“重点保护对象”,衣食住行被安排得妥妥贴贴。而到了大学,嘈杂的宿舍、拥挤的食堂成了每天生活中的“必修课”。夜深了,你想睡觉但同宿舍的同学却还在高谈阔论,甚至病了想吃一口热汤热面也不行,只好躲在被窝里抹泪,不良心理油然而生。很多学生进了大学后得了失眠症,生活环境不适应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社会环境:竞争激烈,节奏加快眼下,随着市场经济而来的现代经济社会的强竞争、快节奏、短周期、频更新等特点,正在越来越深地影响着社会上的每个人。这些特点在激发和调动人的潜能,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很多人带来了明显的、沉重的甚至是无处不在、挥之不去的精神压力。一定的压力,对于激发人的进取心是有作用的,但压力过大,或是不善于处理和化解压力,就会形成心理负担,从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近年来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患者明显增多就是证明。高校不是世外桃源,大学生也是社会的重要成员,竞争的环境对大学生的压力是巨大的,他们必须为今天的学业操劳,也必须为明天的前途和发展谋划,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一些心理相对脆弱的学生就难免出现抑郁和焦虑心理。
, 百拇医药
调适环境:不会用,不愿用,不敢用
产生心理问题后有没有地方倾诉,是不是有人能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调适和心理治疗,是抑郁和焦虑心理能否得到有效控制的重要方面。按上述统计,以该校本专科在校生总数4124人×15%(抑郁、焦虑心理检出率之和)计算,全校应有618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但每天前往学校设立的心理咨询门诊,寻求帮助的仅寥寥数人。除了学校心理咨询门诊的环境、设备等有待改善外,学生不敢、不愿、不会利用心理咨询寻求心理帮助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有的学生只知道自己心情不好,但不知道这就是抑郁、焦虑心理,不知道应该寻求心理援助;有的学生也知道自己有一点心理问题,但不愿意对心理咨询老师和盘托出,也就难以排解心理问题:还有的学生担心看了心理咨询门诊后,会被同学和老师认为“有病”,会损害自己在班上的形象,甚至会影响到评优、入党、就业等问题,所以宁愿“守紧门户”,自怨自艾,而不愿意把心中的苦闷和烦恼向他人倾诉,以致心理包袱越背越重。
(单歌)(健康报), 百拇医药
味着人生又开始了新历程,然而一些新生因各种原因产生了心理问题,输在了起跑线上。近日对某医科大学部分大学生进行的一次心理健康状况与行为调查,得出的结论并不妙:这些学生中较多地存在着抑郁和焦虑心理。
此次调查共随机抽取了1~4年级在校生共1358名,其中男生917名,女生441名。1358人中检出心理抑郁者165人,检出率12.2%;检出焦虑者40人,检出率2.9%。心理环境:成就感降温,兴奋期消退
经过“黑色七月”的拼搏,新生们筋疲力尽,但又意气风发地跨进了大学校门。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渐渐感到大学校园并不是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王国:学习紧张、生活枯燥、亲人远离、人际关系紧张。考上大学后发自内心的成就感渐渐降温,也开始迷茫和恍惚:这就是我理想中的伊甸园?很多人因此会向自己提出“哈姆雷特式”的问题:我怎么办?我何去何从?如果从时间上划分的话,大一的第一学期,是喜悦和兴奋,第二学期就是迷茫和恍惚;到了大二,随之而来的是抑郁和焦虑,大三,很多学生开始适应大学生活,抑郁和焦虑心理发生率开始下降。到了大四,很多学生对大学生活已经适应,变得游刃有余了,抑郁和焦虑发生率继续下降,一直降到谷底。学习环境:外在压力减轻,内在压力加重。
, 百拇医药
在很多地方,能够考上大学的学生,学习成绩普遍比其他同学要好。但不可否认,在中学的应试教育模式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来自家长、学校和社会,没有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对知识没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求,有的甚至厌学。在高考那近乎残酷的拼搏后,很多人有一种枯竭感,他们极想放松自己。到了大学后,由于教学方法的改变,没有了中学时的耳提面命,一般不再需要挑灯夜战,外在的压力陡然减轻,很多人便开始挥霍时间和精力,学习成绩一滑再滑。据统计,在某校1998~1999学年两个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大一810名学生中竟有970人次参加补考,平均每个学生有1.2门课程不及格。看到一门门功课挂起了“红灯”,很多学生开始感到了压力,焦虑和抑郁心理随之而生。于是,大二时抑郁和焦虑心理加重。此后,大部分学生重新勤奋和发愤,学习成绩开始回升。
人际环境:对手多了,亲人远了中学时代,学生们“各自为战”,互不干涉,较少交往,到了大学,就必须和同学生活在一起,同学间就成了“并肩作战”式,你会影响别人,别人也会影响你。如果善于与人交往,那也许是件好事,问题是许多学生不善于和人交往,陡然近距离接触那么多人,可能难以适应。而且,接触的这些同学,都是自己学习、工作中的竞争目标,在当干部、评选三好学生、选择就业单位等方面,甚至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有时这种关系很难相处。原来优秀的学生,可能在大学中显得很一般,这也会使一些学生感到压抑。学生进入大学后,男女生接触增多,难免会有恋爱问题缠身。一旦出现苦苦追求而不得、失恋、多角恋等,不可避免地带来强烈的情感震撼,易产生焦虑心理。
, 百拇医药
生活环境:吃不香、住不好、睡不实中学时很多学生是家里的“重点保护对象”,衣食住行被安排得妥妥贴贴。而到了大学,嘈杂的宿舍、拥挤的食堂成了每天生活中的“必修课”。夜深了,你想睡觉但同宿舍的同学却还在高谈阔论,甚至病了想吃一口热汤热面也不行,只好躲在被窝里抹泪,不良心理油然而生。很多学生进了大学后得了失眠症,生活环境不适应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社会环境:竞争激烈,节奏加快眼下,随着市场经济而来的现代经济社会的强竞争、快节奏、短周期、频更新等特点,正在越来越深地影响着社会上的每个人。这些特点在激发和调动人的潜能,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很多人带来了明显的、沉重的甚至是无处不在、挥之不去的精神压力。一定的压力,对于激发人的进取心是有作用的,但压力过大,或是不善于处理和化解压力,就会形成心理负担,从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近年来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患者明显增多就是证明。高校不是世外桃源,大学生也是社会的重要成员,竞争的环境对大学生的压力是巨大的,他们必须为今天的学业操劳,也必须为明天的前途和发展谋划,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一些心理相对脆弱的学生就难免出现抑郁和焦虑心理。
, 百拇医药
调适环境:不会用,不愿用,不敢用
产生心理问题后有没有地方倾诉,是不是有人能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调适和心理治疗,是抑郁和焦虑心理能否得到有效控制的重要方面。按上述统计,以该校本专科在校生总数4124人×15%(抑郁、焦虑心理检出率之和)计算,全校应有618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但每天前往学校设立的心理咨询门诊,寻求帮助的仅寥寥数人。除了学校心理咨询门诊的环境、设备等有待改善外,学生不敢、不愿、不会利用心理咨询寻求心理帮助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有的学生只知道自己心情不好,但不知道这就是抑郁、焦虑心理,不知道应该寻求心理援助;有的学生也知道自己有一点心理问题,但不愿意对心理咨询老师和盘托出,也就难以排解心理问题:还有的学生担心看了心理咨询门诊后,会被同学和老师认为“有病”,会损害自己在班上的形象,甚至会影响到评优、入党、就业等问题,所以宁愿“守紧门户”,自怨自艾,而不愿意把心中的苦闷和烦恼向他人倾诉,以致心理包袱越背越重。
(单歌)(健康报),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