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眼科杂志》 > 2000年第4期
编号:10501646
易混淆的眶尖部肿瘤的MRI特点
http://www.100md.com 《中华眼科杂志》 2000年第4期
     易混淆的眶尖部肿瘤的MRI特点

    安裕志 李彬 鲜军舫 王振常

     摘 要 目的 分析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及神经鞘瘤的MRI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根据。方法 对经MRI检查、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的16例眶尖部肿瘤进行分析。结果 3种眶尖部肿瘤的MRI的增强扫描完全强化时间不同。其中5例海绵状血管瘤所用的时间平均为12 min 31 s;6例海绵状淋巴管瘤所用的时间平均为7 min 7 s;5例神经鞘瘤所用的平均时间为3 min 27 s,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0.01),MRI增强扫描完全强化所用的时间与各肿瘤组织病理学特点有关。结论 MRI的增强扫描完全强化所用时间不同,有助于眶尖部肿瘤的鉴别诊断。

    关键词:眶肿瘤;磁共振成像;诊断,鉴别
, 百拇医药
    眶尖部肿瘤易损伤视力,甚至可致视力丧失。在对该部肿瘤进行手术时困难较大,易引起失明[1-3]。如何鉴别眶尖部肿瘤,选择正确手术方式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为此,我们对本院收治的16例眶尖部肿瘤(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及神经鞘瘤)的MRI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旨在为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及选择手术方式提供依据。现将其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收集本院眼科1996~1999年经MRI检查、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眶尖部肿瘤16例,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7~74岁,平均37.6岁。其中海绵状血管瘤5例、海绵状淋巴管瘤6例及神经鞘瘤5例,肿瘤直径均≥1.5 cm。

    2.扫描方法:术前均采用日本Toshiba Flexart公司生产的0.5T MR扫描仪进行扫描,层厚4 mm,间隔0.2 mm。扫描参数:T1加权像:TR为400~500 ms,TE为15~20 ms;T2加权像:TR为4 000 ms,TE为120 ms。回波链长为8或11;矩阵224×256;视野(field of vision ,FOV)18 cm;激励次数3或4次。MR增强造影剂为磁显葡胺(Gd-DTPA),剂量为0.1 mmol/kg体重。扫描方式:常规横断面、冠状面及斜矢状面,同时采用单层重复增强扫描。注药后先行第1个序列扫描,然后分别于第5、10及15 min 后行第2、3、4个序列扫描[4]
, 百拇医药
    3.统计学方法:本文数据采用Spss 8.0 for windows 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采用正态检验、方差齐性检验及 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肿瘤完全强化时间:16例眶尖肿瘤中,5例神经鞘瘤的瘤体完全强化的时间最短,平均为3 min 27 s;6例海绵状淋巴管瘤瘤体完全强化时间平均为7 min 7 s;5例海绵状血管瘤完全强化的时间最长,平均为12 min 31 s。

    2.肿瘤完全强化时间与其组织病理学的关系:16例眶尖肿瘤中,3组肿瘤强化时间均数,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方差齐性,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表明瘤体完全强化的时间与肿瘤的类型不同相关(表1)。

    表1 肿瘤类型与MRI强化时间的关系
, http://www.100md.com
    肿瘤类型

    例数

    最长时

    间(s)

    最短时

    间(s)

    平均时间

    (±s,s)

    海绵状血管瘤

    5

    851.0

    517.0

    738.60±129.10
, http://www.100md.com
    海绵状淋巴管瘤

    6

    544.0

    364.0

    463.83± 76.93

    神经鞘瘤

    5

    240.0

    126.0

    196.40± 52.56

    讨论 本组眶尖部3种肿瘤的MRI扫描显示,形态上均类似椭圆柱形,径宽的头部向前,径窄的尾部起于眶尖。三者的T1加权像与眼外肌相比均为等或稍低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鉴别诊断比较困难;由于肿瘤发生在眶尖部,术中瘤体不易暴露,完整切除较困难,且术后易发生视力丧失等严重并发症。我们应用MRI对术前16例眶尖部肿瘤进行检查,并经病理检查证实,同时结合术中所见进行综合分析,旨在为术前正确诊断、选择正确手术方式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
, http://www.100md.com
    1.肿瘤完全强化的时间与瘤体内血管的关系:3种眶尖肿瘤中,由于神经鞘瘤瘤体内血管最丰富,因此其完全强化的时间最短;海绵状淋巴管瘤的被膜内虽然毛细血管较多,且伴有小动脉,但由于瘤体内有较多无血管的小囊腔,完全强化的时间较神经鞘瘤慢,但较海绵状血管瘤快;海绵状血管瘤与前两种肿瘤比较,因其肿瘤血管少,又有较多壁厚且带血的囊腔,致使完全强化的时间最长。

    2.肿瘤完全强化的时间与其组织病理学的关系:(1)神经鞘瘤:除瘤体组织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外[5],肿瘤内的组织疏松,有Antoni B的网眼状微囊区及致密的Antoni A型细胞,以及瘤体内囊中的坏死区,均可致T1、T2加权像信号不均匀,此特点可与其他肿瘤鉴别。(2)海绵状淋巴管瘤:肿瘤在形态上与海绵状血管瘤相似,其表面有薄层包膜,肿瘤边界清,色红。镜下可见肿瘤由扩张的大、小管径不同形态的淋巴管组成。淋巴管壁内由一层内皮细胞衬托,缺乏平滑肌及外皮细胞,该瘤被膜内毛细血管较多,并有小动脉,故术中容易出血。由于瘤体内的囊腔多并呈多层海绵状,腔内为透明的蛋白质液体,因而造影剂充盈时间较神经鞘瘤长。术中见肿瘤根部起始于眶尖,质地韧,瘤体前部因毛细血管较多而表面呈红色。因此,术中易被误认为较易摘除的海绵状血管瘤而分离不当导致失明。若术前诊断明确,术中发现肿瘤根部附着坚固,在分离肿瘤时一定要轻、慢、仔细分离至肿瘤的尾尖处,再用弯止血钳夹压尾尖处视无危险时摘除瘤体。笔者采用上述方法治疗6例海绵状淋巴管瘤,1例选择眶外壁切开术,5例选择结膜和外眦切开术将肿瘤摘除,术后视力均较好。眼肌运动障碍者均在术后约3个月时恢复正常,无其他并发症。目前已随访观察1.3年,未见复发。(3)海绵状血管瘤:肿瘤供应动脉较少,边界清。MRI呈现典型的“扩散渗透型”强化,即所谓“渐进性强化”。曾有学者提出最初强化处是肿瘤的血管供应与瘤体的连接点[6,7],且其以纤维膜为窦壁组成许多充满血液的小囊腔血窦,而呈现暗紫红色。其窦壁虽为单层内皮细胞,但其外层却由1~5层扁平的平滑肌细胞所包绕,从而造影剂进入瘤体后,还需经过许多被较厚的平滑肌包绕的含有血液的窦腔,因此导致该瘤体不能快速完全强化。
, 百拇医药
    总之,对解剖位置较复杂的眶尖部肿瘤,手术较为困难,易导致视力丧失等严重并发症。术前应行MRI检查,同时结合术中肉眼所见及冰冻病理诊断综合判断,可为选择手术方式、保护视力及其他功能提供依据。

    作者单位:安裕志(10073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

    鲜军舫(10073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放射科)

    王振常(10073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放射科)

    李彬(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宋国祥.眼眶手术406例(417次)临床分析.中华眼科杂志,1986,22:169.
, 百拇医药
    2.李志辉.眶内深部肿物摘除术后的失明.中华眼科杂志,1981,17:101.

    3.宋国祥,田文芳.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分析.中华眼科杂志,1988,24:132.

    4.鲜军舫,王振常,安裕志,等.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影象学表现及其意义.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33:402.

    5.郑邦和,孙宪丽.神经鞘瘤,海绵状血管瘤.见:孙为荣,主编.眼科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682-683.

    6.Ohtsuka K,Hashimoto M, Akiba H. Serial dynam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orbital cavernous hemangioma. Am J 0phthalmol,1997,123:396-398.

    7.Wilms G,Raat H,Dom R,et al. Orbital cavernous hemangioma:findings on sequential Gd-enhanced MRI.J Comput Assist Tomogr,1995,19:548-551.,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