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0504524
甲真菌病病甲形态学特征与致病真菌种类关系的研究
http://www.100md.com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0年第33卷第5期
     甲真菌病病甲形态学特征与致病真菌种类关系的研究

    宋为民 金海生 周轶清 郑俊惠 许爱娥

    摘 要 目的 研究甲真菌病病甲的形态学特征与致病真菌类型或菌种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快速推断致病真菌建立依据。方法 360例门诊甲真菌病患者,观察临床分型和特征,牙钻机取材,镜检和培养确定致病真菌。结果 经培养确定致病真菌感染者165例,其中皮肤癣菌占80.0%,酵母菌13.9%,霉菌2.4%,混合感染3.6%。结论 根据甲真菌病病甲的形态学特征,可以大致推断致病菌的种类。

    关键词;甲真菌病;诊断

    明确甲真菌病致病菌的类型(皮肤癣菌、酵母菌、霉菌和混合感染)或种属,不仅有助于选择适宜的药物和治疗方法,而且有助于判断预后和防止复发[1]。在实验室检查(镜检、培养、病理)中,镜检阳性率高(50%~95%),然而只有培养可直接鉴定真菌至菌种水平,但培养阳性率低(25%~80%),时间长(2~4周),易污染。皮肤科医师常常依据临床表现结合镜检即确定甲真菌病的诊治,较少做真菌培养和甲病理。我们研究甲真菌病的病甲形态学特征(包括临床分型和特征性表现)与致病真菌类型或种属之间的关系,结合镜检,探讨在临床诊断甲真菌病中快速提示致病菌种类的方法,以指导临床提高疗效。
, 百拇医药
    材料和方法

    一、病例选择

    1997年6月至1999年6月,共观察门诊360例疑为甲真菌病的患者。

    二、研究方法

    登记患者一般情况、病史、病甲数等;选择能客观反映发病类型和特征的靶甲;记录靶甲形态学特点,包括临床分型、甲表面、甲增厚、甲分离、甲变色及甲周皮肤情况等,拍照;微型牙钻机磨甲取材;甲屑镜检、培养及菌种鉴定(酵母菌用API法鉴定);培养出非皮肤癣菌真菌时判断致病性,酵母菌依据菌落数目[2],霉菌依靠重复3次培养,必要时结合镜检和临床表现综合判断;镜检和培养阳性并确定致病菌者纳入总结。

    三、临床分型

    参考1996年美国皮肤科协会[3]、Zaias[4]和Baran等[5]的分类法,根据病甲的发病部位,分为远侧甲下甲真菌病(DLSO)、浅表白色甲真菌病(SWO)、近端甲下甲真菌病(PSO)、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相关性甲真菌病四型。其中PSO又分为近端白色甲下甲真菌病(PWSO)和继发于甲沟炎的PSO两个亚型。
, 百拇医药
    结果

    360例患者中,经镜检、培养并确定致病菌者165例(占45.8%),男61例,女104例,年龄13~71岁,平均(38.7±12.6)岁。t32201.gif (3748 bytes)

    图1甲板中的白色横行丝线状网络t32203.gif (3694 bytes)

    图2念珠菌引起的DLSO伴甲床炎,绿甲为合并绿脓杆菌感染t32203.gif (3694 bytes)
, 百拇医药
    图3曲霉引起的甲真菌病t32204.gif (3516 bytes)

    图4短帚霉引起的甲真菌病

    一、致病真菌分布情况

    在165例中,分离出皮肤癣菌132例(80.0%),其中红色毛癣菌111例(67.27%),须癣毛癣菌18例(10.91%),疣状毛癣菌2例(1.21%),玫瑰色毛癣菌1例。酵母菌23例(13.9%),其中白念珠菌12例(7.27%),近平滑念珠菌6例(3.64%),季也蒙念珠菌3例(1.82%),涎沫念珠菌2例(1.21%)。霉菌4例(2.4%),其中黑曲霉1例,烟曲霉1例,短帚霉2例(1.21%)。混合感染6例(3.6%),其中近平滑念珠菌+红色毛癣菌3例(2.42%),白念珠菌+红色毛癣菌、季也蒙念珠菌+须癣毛癣菌、热带念珠菌+土生念珠菌各1例。
, 百拇医药
    二、各类真菌引起甲真菌病的临床特征

    1.皮肤癣菌引起的甲真菌病(甲癣):132例中,指、趾甲同时感染占67.4%,病史或体检有手足癣或体股癣者占98.5%。

    DLSO:共109例,分离出红色毛癣菌(简称红毛)95例,须癣毛癣菌(简称须毛)11例,疣状毛癣菌2例,玫瑰色毛癣菌1例。临床特点:远端或侧位甲游离缘处开始,不同程度甲增厚、甲分离,甲板呈黄、白或棕黄色,日久甲板表面无光泽或被破坏,无绿、黑等特殊变色,无慢性甲沟炎。在95例红色毛癣菌引起的DLSO中,病甲数平均为9.8个/例,48.4%的家族成员中有类似甲癣病史,感染指甲时单手性的比例为84.7%。在127例DLSO和PWSO中,发现其中29例(22.8%)的指甲上有白色横行丝线状网络纹(图1)。

    PWSO:共18例,培养出红毛15例,须毛3例。临床特点:自近端甲下甲半月开始出现白斑,逐渐外移,早期甲板表面平整光滑,无明显甲增厚或分离,甲皱、甲护皮正常。
, 百拇医药
    SWO:共5例,须毛4例,红毛1例。临床特点:甲板表面边界清楚的不透明白斑,表面粗糙无光泽,质地松软易刮除。

    2.酵母菌引起的甲真菌病:23例均为念珠菌引起,女17例,男6例,靶甲22例为手指甲。由于少见,未观察到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相关性甲真菌病。临床类型和特征包括:

    PSO继发于慢性甲沟炎:10例均由白念珠菌引起。临床特点:甲皱红肿光亮,一般不痛,甲表面以侧缘为主,有高低不平的横向沟嵴,甲板仍有一定光泽,可呈黄、绿、黑变色。

    DLSO伴慢性甲床炎:共5例,近平滑念珠菌4例,白念珠菌1例。甲表面光滑或有高低不平的横纵向沟嵴,甲增厚不明显,甲分离中重度,可呈黄、绿、黑变色(图2)。3例绿甲做细菌培养,2例为合并绿脓杆菌感染。

    DLSO甲分离无慢性甲沟炎或甲床炎:共8例,季也蒙念珠菌3例,近平滑念珠菌2例,涎沫念珠菌2例,白念珠菌1例。临床特点:甲板表面光滑平整,甲下增厚不明显,甲分离中重度,可呈黄、绿、黑变色。
, 百拇医药
    3.霉菌引起的甲真菌病:共4例,病甲数分别为1、1、2、3个。共同特征是:均为DLSO,甲分离中重度,甲增厚程度轻,病甲呈黄绿、绿、黑等特殊变色,无手足癣,无慢性甲沟炎或甲床炎(图3)。2例源自手指甲的外伤,2例累及趾甲包括拇趾甲。1例短帚霉感染还表现为钩状趾甲,中央有横裂(图4)。

    4.混合感染:6例均表现为DLSO甲分离,4例伴甲床炎。在皮肤癣菌与念珠菌混合感染的5例中,临床均伴有手足癣。

    讨论

    皮肤癣菌有角质蛋白酶,可原发性侵入皮肤和甲的角质层,引起的DLSO往往表现有甲增厚和甲分离的特点,常继发或引起皮肤上的皮肤癣菌病,但一般不引起慢性甲沟炎。本组观察到红色毛癣菌引起的DLSO,平均病甲数目多,近半数有家族史。国外文献报道[5,6],SWO约90%是由须毛引起,PWSO主要由红毛引起,这些与本组观察相近。
, http://www.100md.com
    本组观察到DLSO和PWSO型甲癣中,有22.8%的靶甲甲板中存在横向分布的白色丝线状网络纹。这一特征表现由Alkiewicz首先描述,研究提示这是甲板板层结构中存在充气微管(air-filledtunnels)的结果,是真菌吸收甲板角蛋白形成的,此征对甲真菌病有特定的诊断价值[5,6]

    酵母菌引起的甲真菌病中,常由白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引起,目前尚无证据说明酵母菌可溶解角质,但它们可能有蛋白水解活性,可破坏角质的完整性[7],好发于易接触水和潮湿环境的女性及家务劳动者的手指甲。临床往往合并有慢性甲沟炎、甲床炎,可出现甲板的横沟或纵嵴,其与甲癣不同,一般甲增厚不明显,甲板仍可有一定的光泽。病甲可呈绿色、黑色等特殊变色,绿甲的原因往往是合并绿脓杆菌感

    染[6]

    大多数霉菌(常见曲霉、短帚霉、支顶孢霉、镰孢霉等)分布在世界范围内的空气和土壤中,与皮肤癣菌不同,一般无溶解角质能力,只能继发地感染外伤的甲或病甲[8],好发于易受挤压的老年人的拇趾甲。许多霉菌可产生特殊的甲变色。一般来说,病甲数目少,周围皮肤无皮肤癣病也是霉菌性甲真菌病的一个临床特征[8]
, 百拇医药
    不同真菌类型间的混合性感染,临床判断较为困难,但有时临床表现结合真菌镜检也可以大致推断。例如DLSO甲分离伴有慢性甲床炎、病甲周围同时有手足癣,镜检同时发现分支分隔菌丝和假菌丝芽孢两类成分时,要考虑皮肤癣菌混合念珠菌感染。但确诊混合感染必须经培养证实,必要时结合甲病理检查。

    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分会基金资助

    作者单位:宋为民(310009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

    金海生(310009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

    周轶清(310009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

    郑俊惠(310009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

    许爱娥(310009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Rosen T. New approaches to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onychomycosi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Monaco, April 1- 2, 1993. Int J Dermatol,1994,33:292- 299.

    [2]Faergemann J. The role of yeasts in onychomycosis. Mycoses, 1996,39: 223- 224.

    [3]Guidelines of care for superfical mycotic infections of the skin: onychomycosis. Guidelines/Outcomes Committe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Guidelines of care for superficial mycotic infections of the skin:onychomycosis.J Am Acad Dermatol,1996,34:116- 121.
, http://www.100md.com
    [4]Zaias 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onychomycosis. Clin Exp Dermatol, 1992,17(Suppl 1):6- 7.

    [5]Baran R, Dawber RP. Diseases of the nails and their management. London: Blackwell,1984,121- 129.

    [6]Schwartz RA, Janniger CK. Onychomycosis. Cutis,1996,57:67- 74.

    [7]Clayton YM. Clinical and mycological diagnostic aspects of onychomycoses and dermatomycoses. Clin Exp Dermatol, 1992,17(Suppl 1):37- 40.

    [8]Midgley G, Moore MK, Cook JC, et al. Mycology of nail disorders. J Am Acad Dermatol, 1994,31(3Pt2):S68- S74.,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