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海外教学
编号:10335063
新加坡中医药发展概况
http://www.100md.com 2001年3月1日 清阳客栈
     前 言

    新加坡中医药业的萌芽,开始于十九世纪初,当时的英殖民地政府为开拓疆土,促进地区的繁荣,不设移民管制,因此广东、福建两省沿海地区,基于大陆国内生活困苦及其他因素,促使人们亲戚相携,桑梓互荐,前行后继,络绎不绝往新、马及东南亚一带移居。

    由于当时英殖民地政府的卫生不足,南移者贫困,时而饥寒交迫,贫病交加,亟需医药照顾与救治,而在中国境内的中医师,则受邀请随众抵达新、马落户,并在此地成家立业,中医药则由此开枝茂叶。

    新加坡中医团体的发展

    在当时的移民者中,不乏在大陆受过良好教育者,他们在刻苦勤俭、努力发奋中有所积蓄,而从劳工改为从商,由于长袖善舞,在商场上有所成就,为了照顾同乡中的赤贫者,而发动乡贤成立慈善医疗诊所,以照顾贫病交加者。故第一间中医慈善赠医施药诊所--同济医院成立,早期名为同济医社,于1892年改为现有名称。
, 百拇医药
    今天 ,同济医院虽历经一百三十多年,诊所数易,理事人事更替,但它凭着救死扶伤的信念,秉承先贤遗志,继续为大众服务,现已不是只为同乡提供免费医药,而是广及各族。它可说我国中医药发展的开山鼻祖。

    尔后,民国十八年初,大陆有一小撮不良分子,为了媚外奴民,便一纸通令,要废除中医,当时远在新加坡之中医药界人士,对于这一措施感到莫名与忿怒。为了争取中医药之生存,中医界前辈们便决定组织一中医药机构,除通电南京政府表示抗议之外,并派七人代表团响应国内团体参?quot;三一七"请愿大会。危机经抗议而获得平之后,继续展开组会工作,定名为"新加坡中医中药联合会",迄今亦已七十三载矣!继而中医师公会成立,并开办中医专门学校(现易名中医学院),以培养本地中医人才。同时也主办中华医院以赠医施药为贫苦人士治病,并于1979年在各行各业的义卖及捐款下,在大巴窑建成雄伟壮观的"中华医院"。除了大巴窑之外在直落亚逸、义顺及兀兰尚有三间分院。

    往后中医事业,叶茂枝繁,开枝散叶,而有中医药促进会之成立,并开办中医学研究院,同时也主办大众医院为组屋居民提供赠医施药,还设有流动医疗队。继而有新加坡针灸学会之成立,开办针灸学院,传授针灸医术;并有康民中医学院、健民中医学院的成立;尔后也分别成立新医协会及新华中医药协会,而康民慈善诊所也在蔡厝设立,为该区居民服务。除了开办了以上学院,慈善诊所尚设有:观音救苦会、佛教施诊所、善济医社、修德善堂、德教会及一些庙宇设有中医施诊部。于今年初也成立了一个中医团体--名为中华医学会,是由一群毕业于海外的中医师成立的。
, http://www.100md.com
    根据调查,有四十五巴仙的国人,曾向传统中医求诊;而在过去的二年,就有近二十巴仙的国人曾找中医诊治。而中医施诊所每年为病患者诊治亦超过一百万人次。因此,医术水平与医德管制,为当前中医药界之急务。

    在药商团体方面,则有:中药公会、中国医药保健品商会、中药出入口商公会、制药厂商公会等。

    中药店、中药来源与管制

    新加坡中药店约有600~700家,大多数分布在组屋区,而且都是以家庭式的经营方法经营。除了售卖中成药与中草药外,同时也售卖凉药、西药产品、洋杂品及婴儿产品等。

    中成药及饮片大多数来自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少数在本地制造。由于药物作用于人体是用来治疗疾病,它必须要有疗效和安全性,因此卫生部对药的管制是非常严格的,故中成药的进口都必须通过卫生部检查,认为不含有危害人体的含毒物质才能在市场上出售,否则将受严厉的处分。目前中成药已分阶段进行注册,而第一、二阶段已经完成,第三阶段将会在明年开始。如果售卖的产品没贴上注册标签,将会受到惩罚。
, http://www.100md.com
    找中医诊治的病种及种族。

    报章曾报导:"新加坡人找中医求诊者多数是医治伤风咳嗽、身体酸疼等一般病痛,也有一些是求治风湿,而一些认为西医不能医好他们的疾病,另一些则同时找中西医治病。"但是在中医的门诊中,除感冒发热、伤风、咳嗽较多见外,诸如一般伤科病人、胃病、失眠、心身病证者也为数不少。根据一项调查,差不多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找中医诊治。而这些病除华人之外也包括马来族、印度族及其他种族。而前来求治者除工人、家庭主妇外,专业人士也不少,同时各年龄层都有。

    服中药情况

    由于新加坡是一个弹丸小岛,四面环海,无天然资源,所以它只能依靠本身的特殊地理环境来发展,是故其城市发展、工业生产及高科技成长迅速,为东南亚之冠,同时也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然而,其人力资源不足,工业与建筑业需依赖大量的外籍劳工来填补,更因为科技的飞跃进展,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为此本地中医师都以成药或提炼合剂来配给病人服用,而中草药的煎煮,由于费时,服用不便,而难以为病人所接受,所以多数不被采用(但若遇上较复杂的疾病,或在病人要求下,也有处方配药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抓药颇费时间,加上中药店员工难请之故。这些都是为适应本地情况而求变的方法。
, http://www.100md.com
    中医培训与中医人数

    中医培训方面,目前只剩下两间卫生部认可的中医院校--中医学院和中医学研究院。而针灸学院则只培训针灸单科学生。康民中医学院及健民中医学院因条件不足已停办。同济医药研究学院则在1983年曾开办两届全日制三年课程,后来因客观因素而停办。目前两间,中医学院在四年前已将五年制部分时间培训课程改为六年制部分时间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为了明年开始的针灸师注册,两间学院正在为需要参加统一考试及考核者开办了针灸进修课程班及考核

    班,以便让不能获得完全豁免者,协助他们在统一考试时顺利过关,而能够继续从事针灸治疗行业。两间中医院校每年能为我国培训大约五、六十名专业中医师;同时两间院校也开办校外进修课程,以让社会人士进一步认识中医,这是把中医中药普及化,以让公众对中医治疗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根据统计,新加坡的专业中医师的人数约有五百多位,业余医师则有一千五百多位。专业医师多数是自设诊所,而诊所约有半数是附设在中药店内,而有的则属坐堂医师。业余医师则多数是在中医慈善机构服务。
, http://www.100md.com
    近年来台湾的中医药集团进军新加坡,目前已在各组屋区开设了10多间"马光"诊所,它打着以最新科技的诊断治疗,及科学化提炼药物的招牌,以其财雄势厚姿态要在本地市场开拓一片天地。而本地财团也组织成立了"宇喧中医院",它同样是打着新科技的姿态登场。听说接下来还有其他集团将进入本地中医药市场。过江龙与地头蛇,新科技与传统,未来谁是胜出者,关键在于群众接受的程度、疗效如何、医师与病人的关系如何。高科技未必是一张治疗疑难杂证的良方,或许它只是现代的神话。

    中医药的现况与展望

    新加坡中医问题已谈论了好长一段时间,因为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是殖民地时代留下的产物,非三言两语便能解决。首先民政之间必须要达到一个共识,才能找出解决的方法。

    1994年6月,当年的卫生部长杨荣文准将在报章发表谈话时说:"鼓励中医团体共同设立一个能代表整个中医界的"中医药联合委员会",以便向卫生部一起讨论和研究提高本地中医水平政策。"
, http://www.100md.com
    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在同年的7月9日,中医药团体举行了一次座谈会,地点在新加坡中医师公会会议室,出席的团体有:中医师公会代表、同济医院代表、中医药促进会代表、中医中药联合会代表。讲座会课题为:讨论卫生部长对于设立"中医药联合委员会"事宜。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应响应卫生部长的号召,并达成协议,组织"中医药团体联合委员会"。

    同年7月21日,筹委会召开第一次会议,讨论成立联委会事宜,而后再经数次会议后遂决定联委会定名为"新加坡中医团体协调委员会"。联委会由原先发起的四个增加到八个。计为:新加坡中医师公会、新加坡中医药促进会、同济医院、中医中药联合会、新医协会、新加坡中医学院毕业医师协会、新华中医药协会、针灸学会等(于今年初成立的中华医协会未被纳入)。

    中医团体协调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一)团结新加坡中医团。(二)与卫生部对话。(三)鉴定中医师目前的专业水平。(四)统一中医师的培训课程。(五)制定中医师统一考试内容。(六)制定中医师行医道德准则。经过无数次的开会讨论后,协委会终于和卫生部达到共识,制定出双方所认可并可行的"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并在1999年10月在总理公署暨卫生部政务次长曾士生先生的率领下,八个团体代表和卫生部官员一起到中国北京、成都及香港作访问和考察,并在考察期间开会讨论和研究出一套最有效的方法,给那些不能完全获得豁免或部分豁免的针灸师开设针灸进修课程班及考核班。以上两个课程已分别于今年9月11日及10月1日开课。
, 百拇医药
    在卫生部带动下,"中药团体联合委员会"亦在1995年4月宣告成立。其成员是:中药公会、中国医药保健品商会、中药出入口商公会、制药厂商公会及新加坡中医中药联合会等。其主要任务是团结中药团体,和卫生部进行对话。譬如讨论中成药的注册问题、商讨中药店从业人员的培训、开拓中药网络及其他有关问题。但目前迫切讨论的问题是中药店从业人员的培训,双方虽经多次的讨论,但尚未达到共识,因为这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培训是必要的,它可提高中药店从业人员的素质,使顾客在购买药物时,更有信心,但这必须在不损及会员的利益下进行。

    根据调查,新加坡中药的出入口,每年有数亿元的交易,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中药的销售点多数是集中在组屋区600~700家的中药店。这几年来新加坡人服用中药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应归功于卫生部对药物的严格管制,而使人民对服用中药时信心加强所致。

    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及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因而生活习惯明显改变,加上生活节奏加快,因而对许多事物的品味亦随着现代化的城市发展及新经济体而改变,在这迅速改变的环境中,传统的行业也应随社会的变迁而改变,因此有的中药店以新的经营概念进入市场,如店面的美观设计、货物的醒目和自助摆设、商品包装新颖,这都是迎合时代潮流的改革。诸如已有百年老字号的余亿生中药?quot;老酒装新瓶",现已开了20多间分行,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早年曾有公司誇言要在两年内开设50间中药连锁店,而开设三间之后,结果因"后天失调",而在市场上"蒸发"。另一药业连盟,因患上"肾虚哮喘",是否能找到"良医",开出"治喘良方",还需拭目以待。
, 百拇医药
    结 语

    综观新加坡中医药的发展已超过百年的历史,从中国华人南来移居,经英殖民地时代、日治时期,到新加坡的独立建国,它已走过一段漫长的岁月,在这漫长的日子里,它肩负除疾保健的重任。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虽然现代医学是人们所信赖的医学,但它毕竟还不是完美的,而传统医药在辅助医疗方面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其为贫苦大众而设立的中医慈善诊所,是华人社会中独有的传统美德。

    今年10月9日,传统中医药法案已在国会通过一读,相信再过几个月法令成立,中医药地位问题将会改观,在新世纪中,中医药行业将会开拓出一片亮丽的天空,对人民健康将作出更大的贡献,民政的配合与合作,可说是一个双赢的渠道。2001年2月8日,卫生部开始让针灸师申请成为合格针灸师。, 百拇医药(郭俊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