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 2000年第9期
编号:10501499
胸内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15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0年第9期
     胸内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15例分析

    赵静 丁嘉安 姜格宁

    关键词: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 胸内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较少见的淋巴组织的良性疾病,1954年由Castleman首先报道,亦称Castleman病。现将我院诊治的15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971~1999年间,病理证实的胸内血管滤泡性淋巴结增生症病例15例。男8例,女7例,平均年龄31.8岁。12例因体检发现入院,3例有“咳嗽、胸痛”等症状。病变位于肺门3例,位于肺内3例,位于胸壁2例,位于纵隔7例。除3例肺内病变行肺叶切除术外,其余均行肿块切除。 X线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的肿块,少有分叶。病理:肿块直径3 cm~9 cm。3例边界不清,与周围有粘连,12例有包膜。肿块大多呈不规则椭圆形,1例呈哑铃状。肿块切面呈黄红色或灰白色实质,2例有钙化灶。镜检均为透明血管型。预后:2例失访,1例术后1个月,其余12例随访5年均存活。
, 百拇医药
    讨论 病因:常见增生反应性、错构瘤源性和混合源性。病理:多为单个或多个圆形或椭圆形。可有包膜,表面可见粗大丰富血管。切面可有坏死、纤维化和钙化。镜下主要特征是显著血管增生和透明性变或伴浆细胞增生。可分为3型:透明血管型(Ⅰ型)约占90%,以小血管增生和透明性变为特征,多为单发;浆细胞型(Ⅱ型)以大滤泡伴成片浆细胞为特征,常由多结节融合而成,呈多中心性生长,常伴全身症状;混合性(中间型)混有Ⅰ型、Ⅱ型成分,最少见。本组15例均为Ⅰ型,单发(图1~4)。诊断:患者多为20~50岁青壮年,男女、各人种发病率无明显差异[1]。本组中年龄最小仅13岁,大都无症状。约10%患者有肿块压迫症状,如呼吸困难、咳嗽、胸闷等。可伴有胸液,术后胸液可吸收。Ⅰ型少见临床症状,而50%Ⅱ型病例可有全身症状,如发热、贫血、关节疼痛及高丙球蛋白血症等。儿童患者常有顽固性贫血,铁剂治疗无效。本病可发生在胸内任一区域,以纵隔或近纵隔的肺门处多见。有两种表现型:局灶性肿块及多部位多中心的淋巴结肿大,以前者多见。肺内病变支气管镜、痰脱落细胞检查均为阴性,仅依据X线表现难与肺癌及肺部良性肿瘤鉴别。位于胸壁的病变极易误诊为胸膜间皮瘤。纵隔病变不易与胸腺瘤、神经源性肿瘤或其它纵隔肿瘤鉴别。CT、磁共振成像(MRI)对诊断有一定帮助,但无特征性表现。实验室检查中,Ⅱ型病变常有血液学方面的改变,但无特异性。因此术前诊断准确率较低,本组15例术前无1例诊断正确,确诊仍需病理学诊断。但术中即使行快速冰冻检查,诊断准确率也仅50%[2]。本组病例中,1例冰冻示“间皮瘤可能”,1例示“胸腺瘤”,2例示“淋巴肉瘤”,3例示“淋巴组织良性病变”,8例只提示“未见恶性病变”。 治疗:手术切除是主要方法。手术疗效较满意,术后不易复发。肺内病变可行单纯病灶切除,但因病变部位或诊断不明确等原因往往行肺叶切除。本组3例肺叶切除者1例因肿块与周围粘连,2例因拟诊为肺癌。纵隔病变常与气管、支气管及心脏大血管广泛粘连,且血管较丰富,必要时可采用血管造影术栓塞其供养血管,再分次手术以防术中大出血。Ⅱ型患者术后全身症状可以缓解或消失。放疗对Ⅱ型病变也有一定效果。t52601.gif (12793 字节)
, 百拇医药
    图1 胸片示病灶位于上纵隔,边界清楚t52602.gif (15174 字节)

    图2 胸片示左肺门块影,边缘尚清楚,密度均匀t52603.gif (18026 字节)

    图3 可见滤泡,细胞呈“洋葱皮样”排列,外有纤维包被,边缘有小血管进入 HE ×100t52604.gif (18994 字节)

    图4 可见滤泡间广泛毛细血管浸润,血管周围有透明质沉首 HE ×400
, 百拇医药
    作者单位:赵静(200433 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

    丁嘉安(200433 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

    姜格宁(200433 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

    参考文献

    [1]Kin JH, Jun TG, Sung SW, et al. Giant lymph node hyperplasia (Castleman′s disease) in the chest. Ann Thorac Surg, 1995, 59:1162-1164.

    [2]周乃康,孙云鹗,黄孝迈.胸腔内巨大淋巴结增生.中华外科杂志,1992,30:83-8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