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辞典 > 正文
编号:230022
http://www.100md.com 神农网
     【药 名】

    蛏肉

    【拼 音】

    CHENGROU

    【来 源】

    为竹蛏科动物溢蛏的肉。

    【功 效】

    补阴,清热,除烦。

    【主 治】

    治产后虚损,烦热口渴,湿热水肿,痢疾。

    【性味归经】

    甘咸、寒

    入心、肝、肾经 ①《本草求真》: “入肾、肝。”②《本草再新》: “入心、肾二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

    【别 名】

    蛏肠(《纲目》)。

    【药用部位】

    本动物的壳(蛏壳)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动植物资源分布】

    主要以硅藻为食,分布我国沿海。浙江、福建等地有养殖。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全年可以捕捉;捕得后,剥去外壳,洗净,鲜用或晒制为蛏干。

    【拉丁名】

    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Lamarck)

    【考 证】

    出自《食疗本草》;《纲目》:“蛏,乃海中小蚌也;其形长短大小不一,与江湖中马刀、咸、现相似,其类甚多,闽、粤人以团种之,候潮泥壅活,谓之蛏田,呼其肉为蛏肠。”

    【中药化学成分】

    每100克含水分88克,蛋白质7.2克,脂肪1.1克,碳水化物2.4克,灰分1.3 克;钙133毫克,磷114毫克,铁22.7毫克;又每公斤蛏干含碘1900微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