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临床运用
编号:181652
暑湿伤食验案
http://www.100md.com 2002年6月1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1769期
     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陈勇临床验案

    王某,女,68岁,教师,2001年8月26日初诊。主诉:高热、腹泻1周。患者1周前因饮食不慎引起腹部疼痛,泄泻不止,1日10余次,大便臭秽,呈稀水样,同时身发高热,体温39℃,恶心厌食,口干渴喜冷饮,小便正常,曾在外院诊为“急性胃肠炎”,给予静滴抗生素等药物治疗6天,病情不减,遂来陈勇主任医师处请求中医治疗。

    来诊时病人面容痛苦,精神不振,语声低弱,但热不寒,体温39℃,心烦口渴,腹痛泄泻,每日10次左右,大便臭秽,舌淡红,苔白腻,脉细数。辨为外感暑湿,渐入阳明,肠胃失和。治宜解表清里、调和肠胃,方用白虎汤合葛根芩连汤化裁:生石膏30g,炒知柏各10g,藿香10g,葛根10g,黄连6g,黄芩10g,诃子10g,半夏10g,竹茹10g,灶心土15g,金银花20g,连翘10g,苍术10g,砂仁6g,车前子10g(包),六一散10g(包),木香6g,生姜3片,2剂水煎服。患者服上方1剂(日服2次)后,体温已恢复正常,腹泻减少为1日6~8次。陈勇主任医师嘱其停服此方,改服参苓白术丸(水丸),1次1袋(6g),1日2次。服药第2天患者告知,大便成形,腹泻已止,1日2次,仅感胃脘痞闷,纳食不香,又嘱其每晚加服香砂养胃丸,每次1袋(6g)。3天后患者诉稍感恶心、呃逆,陈勇主任医师易方以和胃降逆、调理气机:旋复花10g,生赭石10g,党参10g,白术10g,云苓10g,生薏米15g,半夏10g,砂仁6g,焦三仙30g,佛手10g,枳壳10g,厚朴10g,木香6g,炒莱菔子10g,石斛10g,花粉15g。服药两天后,患者痊愈。

    本案患者的高热腹泻,缘起外感暑湿,内伤饮食。患病之时,暑湿当令,复因饮食不慎,致使病人外感暑湿之邪,内伤宿食积滞。暑为火热之气,易伤气耗津,且每多挟湿,使湿困肠胃。暑湿初起在表,后渐入里,现病人又有伤食,故仅用西药抗生素无济于病。因病情延误,暑热入于阳明,故见阳明热盛之象。方中生石膏辛甘大寒,既清里热,又保阴津,配知柏、金银花、连翘清热解表;葛根、黄芩、黄连用于邪陷阳明之热利,可外解肌表之邪,内清肠胃之热;苍术、灶心土燥湿止泻;藿香、半夏、竹茹、砂仁、木香化浊降逆、理气和胃;诃子收涩止泻,又防知母苦寒滑肠;车前子、六一散祛暑利湿止泻。诸药配合,使暑清湿退,热减泻缓,仅用1剂即可,多服则恐伤正。患者年近七旬,中气不足,且发热腹泻数天,体质已虚,现发热已退,故不再服大寒清热之剂,而改用补气健脾、和胃降逆之参苓白术丸、香砂养胃丸等,以调理暑湿困滞、腹泻损伤的肠胃功能。

    此案中值得一提的是:患者年高体弱,身患高热又加腹泻,首方急则治其标,以治病为急,投以大剂苦寒清热祛暑利湿之药,药用1剂,中病即止,以防药猛伤止;当热退泻缓之时,则以调理肠胃为主,体现了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如此把握整体,随症应变的方法,在治疗中尤应掌握。, 百拇医药(肖 海 整理)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常识 > 中医基础 > 伤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