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针骨推拿 > 针灸讲义
编号:191444
下篇(针灸治疗总论-第四章脏腑、经络证治-第三节心与小肠)
http://www.100md.com 德宏中医按摩院
     第三节心与小肠

    一、概说心主血脉,又主宰神明。前者是指推动血液循环的心脏功能而言,后者是指统管整个思舶活动的功能而言。由于它在生理上具有主血脉和主宰神明的功能,故当外感病因影响或七情内伤而致思维活动失常,都可引起心的病变,主要表现在血脉和神志两个方面。在血脉病变方面的证状有吐血、衄血以及血液运行的失调等;在神志病变方面的证状有心悸、健忘、失眠、昏迷、谵语、发狂等。但就其性质而论,则不外虚实两端。属虚者多为心阳不足或心阴亏虚;属实者多系邪蔽心神,或迫血妄行等。

    至于手少阴经脉的病变,主要是由于风寒湿邪外侵而致经气痹阻,其临床见证,为臑臂内后廉痛厥。此外由于“舌为心之苗”,所以心火上炎,每可出现口舌糜腐或重舌、木舌等证。

    小肠为受盛之官,职司分别清浊,因此其病理变化主要是分别清浊功能的失常,肠中水液不能泌渗于外,风致水谷不分,清浊混淆。其证状表现主要是大小便的失稠,如大便泄泻,小便不利等。至于其经脉病变,亦和心经一样,在其循行部位为痹为痛。
, 百拇医药
    心为脏属阴,小肠为腑属阳,性均属火,两者由于经脉的络属而互为表里,它们在生理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其病理变化 ,亦每多互为影响。如心热可下移于小肠而为尿血,小肠有热亦可上逆于心而为口舌生疮。

    在治疗上,心病以取本经输穴为主。但由于手厥阴心包络为心之宫城,为神明出入之处;足太阴脾为后天之本,心血生化之源,因此手少阴心病,同时亦可取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太阴脾经的输穴。小肠病一般多取俞、募、下合穴,由于大肠小肠皆连续于胃,因之小肠病亦可取阳明经穴。

    二、证治

    心心的病变类型,就其病位而论有在脏在经之别,就其病情而论有属虚属实之异。兹将其证治大要简述如下。

    心虚证治:心病虚证,主要表现为心阳不足和心阴亏虚两个方面。心阳不足,每见心悸不宁,有恐惧感,兼有气短、气喘,脉微弱,舌淡白,甚致口唇指甲青紫,这是阳虚寒胜之象。治宜取本脏背俞和手少阴、任脉输穴为主,针灸并用,施以补法,通过补益经气的作用以振奋心阳,补助心气。若心阴亏虚,亦见心悸不宁,但每兼虚烦不安,少寐多梦,掌心发热,健忘盗汗,舌质淡红或舌尖干赤少苔,脉细虚数等证,这是阴虚生内热之象。治宜取背俞与手少阴、厥阴经穴为主,配以足少阴经穴,针补不灸,以调补心肾经脉,使水火既济,心阴自复。
, 百拇医药
    心实证治:心经实证,主要表现为心火上炎及痰火蒙蔽神明等,如心火上炎则见口舌生疮,木舌重古,咽痛口苦,口渴嗌干,小便赤少,甚至吐血、衄血,脉数,舌赤苔黄等证。这是心火上炎或迫血妄行所致。治宜取手少阴、厥阴、太阳经穴为主,兼取手阳明经穴,毫针刺用泻法,以泄诸经之热。若痰火蒙蔽神明,则见神昏谵语,惊狂不寐,壮热面赤,舌赤或干裂、苔黄,脉滑洪数等证。这是热毒传里,扰乱神明之象。治宜取手少阴、手厥阴二经之穴,甚者并用手足阳明、督脉及十二井穴,毫针刺用泻法,或三棱针刺血,以泻诸经之热,使经气开通,痰火得泄。

    经脉证治:风寒湿邪外侵,使经气痹阻,常见腋臑臂内后廉痛,经脉循行的局部有疠重感。这是邪气痹着,经气不能通行所致。治疗用针或施灸,与肺和大肠所述方法相同。

    小肠小肠病变主要可分在腑在经两类,而在腑者又有寒热之别,具体证治如下:

    小肠腑证:小肠腑证有寒热两种类型。寒证大多由饮食伤中所致,常见肠鸣泄泻,小便短少,腹痛喜按,脉迟苔白等证。这是中焦虚寒,水谷不化,泌别失职之象。治宜取俞、募、下合穴为主,兼取足阳明经穴,斜灸并用,以温运肠胃的功能,若心火下移,则见小便热赤或涩痛,心烦口渴,或口舌生疮,小便带血,甚至溺血,脉数,舌尖赤等证。这是心火下迫其腑,或火盛迫血妄行之象。治宜取手少阴、太阳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泻诸经之火。

    小肠经证:风寒湿邪外侵,使经气痹阻,常见颈项肩臑臂肘外后廉痛,经脉循行部有疠重冷感。治疗用针或施灸,与肺和大肠所述方法相同。,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