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针骨推拿 > 经筋疗法
编号:192537
(下篇-第二章经筋疗法的实施及其应用原理-第六节经筋疗法临床应用图示)
http://www.100md.com 《经筋疗法》
     额面筋区可具体分为额筋区、面筋区、唇口筋区、眶膈筋区及耳前筋区施治。各筋区的主治病症分别如下。

    额筋区主治:头晕头痛、太阳经热、眼睑下垂、眼部疾患等。

    睢脶筋区主治:筋性眩晕症、筋性近神眼、眼球斜视、慢性泪腺炎、慢性鼻窦炎、鼻腱神经综合征、胬肉攀睛、神经衰弱、慢性疲劳综合征等。

    面唇筋区主治:面神经麻痹、中风后遗性口眼歪斜、抽搐、昏迷、颞颌综合征、腮腺炎等。

    耳前筋区属于耳筋区的一部分,主治耳聋、耳鸣、偏头痛、牙痛等。

    颞筋区,系指头部颞侧部,前自眉梢外,后至枕外,上至颞上线,下至颧弓的经筋区。本筋区主属少阳经。

    颞筋区的弧线绘制,一般以颧弓上缘发际为圆心点,由圆心点至眉中半径线向上尔后画个半圆圈,此即颞上一线;从圆心点至眉梢的半径线向上尔后所划半圆圈为颞上二线。水平线的绘制,分别以额发角、额发小角。眉梢及眼裂四点的水平线作为颞上、颞中及颞下的区域划分(详见图示)。颞筋区主要包括颞三区及耳筋区。
, 百拇医药
    颞筋区临床应用于治疗慢性偏头痛、颞静脉炎、不明原因性的头晕头痛、颞颌综合征、少阳经经筋病、中风后遗症、颈椎病、耳鸣、耳聋、眼科病症、神经衰弱、睡眠紊乱症及全身虚弱等。

    头顶部,以颅顶“百会穴”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投射状,其来自额区、耳颞区、枕区的筋脉,有来与往“经遂”渠道,故其病变,可因他处疾患投射的牵涉,亦可因回道的“气滞”、“血瘀”所致。“百会”为诸阳之会穴位,具有“回阳救逆”的功效,故头顶部也成为“经筋疗法”的重要区域。常见的头顶部“筋结”病灶为额角发际骨缝向上放射区、颞上区、枕侧、百会及“四神聪”等。但头部顶区的病灶,除常见的硬结型以外,可同时伴随出现“瘀血”型病灶,检查时应特别细致、耐心。

    头顶部经筋穴位主要适应于治疗产后风、头皮皮下静脉丛炎、阳虚病证、眼科病证、耳聋、耳鸣、枕神经痛、脱肛症、子宫下垂症,以及急救回阳等临床应用。

    枕颈筋区是督脉、手三阳、足太阳、足少阳经筋循行所过部位,是经筋较丰厚、多层次、交叉重叠、止始尽筋头较多的重要区域。本区域的特点之一,是颈连头和胸背,构成上通下接的枢纽;特点之二,是枢转回旋活动较大,受损之机遇较多;特点之三,是颈后、颈侧(及肩)与前胸三者构成三角形构体,俗称“颈三角”关系,这种关系的特殊意义,是颈部的经筋病变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背、胸、肩臂及头部;特点之四,是经筋“各有定位”的线路较长,虽有点面的筋结病灶,但延及的途程较远,例如,后颈的肌筋疼痛,可延及背胸及头部。因此,枕颈筋区的施治,既要从局部来查灶消灶,又要从整体关系来探源求本。
, http://www.100md.com
    枕颈筋区的经筋线路划分,是根据经线循行所过为主的基础上按照筋的“各有定位”、“病各有所处”,于临床查灶,查到“筋结点”来定位施治而确立。本区域分为后正中督脉线、督脉旁线、颈2 区线、颈侧3区线、侧4至5线及耳后线等共为七条经线。枕颈筋区临床主要适应于颈筋疼痛病症、头部疼痛疾患、肩臂病症、胸背病症、耳疾以及临床涉及枕颈肌筋膜带所形

    成的病症等。

    胸腹部经筋病灶治疗图

    前胸筋区病灶,主要分布于锁骨下筋区、胸骨筋区及肋弓筋区。主要的病灶点:胸骨前正中线及旁线,胸锁及胸肋关节面、锁骨下肌、第二肋骨乳线肋骨面、左第五肋骨胸肋关节面、右胸5至8肋骨面、肋弓缘、剑突根及肋引硬、软的衔接部位。此外,胸大肌、胸小肌、腹直肌及腹外斜肌等亦可出现肌筋伤筋结灶。

    腹部浅层病灶。多发生于腹白线、半月线、腹侧线及脐下“五皱壁”及腹直肌肋弓交叉点,腹股沟筋区亦常是病灶的好发区域(详察图示)。
, http://www.100md.com
    图六背胸、腰、臀部经筋病灶图

    背胸部及腰部病灶,好发于岗上区、岗下区、夹脊区及肩上部、臂上端等。

    腰筋区的病灶,好发于腰竖脊肌、骼肋肌、腹外斜肌的后侧股及胸腰筋膜。

    臀骶筋区的病灶,主要好发于

    腰眼、八廖、髂嵴后侧缘、臀后横纹、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髂胫束等。

    臀后上部按照筋线牵拉应力点关系,多同时并有三个点的筋结病灶,是治疗腰腿疼痛的重要经筋腧穴(详见图示)。

    上肢前侧面属三阴经筋循经所。其病灶好发于喙突筋区、肩筋区、肘窝区、腕筋区及掌指关节的各节段。查灶时以上述筋区作为重点检查,常于喙突尖、喙肱肌、三角肌、肱二头的长短头、三角肌附着骨粗隆处。肘内侧肌群起始端、肘外侧肌群起始端、肱挠肌、伸指总肌起始端、前臂肌群等查及肌筋结灶。按以灶为腧施治。
, 百拇医药
    上肢背侧面,是手三阳经筋循行分布区域。病灶好发于肩后外侧筋区、肘后区、腕关节及掌指关节的骨小突。肌性形成的结灶,多呈梭样紧结,腱性形成的病灶呈索样;微腱形成的病灶呈点及小线形,主要分布于掌指小关节骨突顶尖部,每一关节呈对称性隆起,以关节的背侧为病灶的好发部位。主要切按法查灶,才可发现。

    下肢经筋施治穴位,分为下肢前侧图、后侧穴位图、内侧穴位图及外侧穴位图四幅图示。

    下肢是全身轴着地面的重力点,机体动态活动过程中离不开下肢。因此,下肢发生伤筋的机遇较多,发生的筋结病灶点亦较多。下肢筋结病灶的特点有三。①尽筋头病灶部位较隐蔽,②呈远程节段性连带关系分布。③足摭关节呈密集型,病灶深藏,不易检查。

    下肢前侧面,病灶好发于股内侧、股外侧、膝关节、胫前肌群、踝关节、足背及趾关节上面。常见的病灶点是股内侧肌远端及其于膝关节内侧的尽筋头、股外侧肌远端及其附着于膝关节外上侧的尽筋上,胫侧副韧带、腓侧付韧带、胫前肌群、踝关节前侧、足弓背小关节及趾关节背侧。病灶多呈隐状态。图示的病灶只其中的一部分。
, 百拇医药
    下肢后侧面,病灶好发于大腿根、臀后正中线及外侧线,国窝是病的密集区,它除了下降的肌群的起始点以外,尚有小腿后背肌群的终止点,病灶深藏而隐蔽;国窝浅层病灶,呈内、中、外三点并存;

    小腿后侧肌筋丰厚,病变好发于腓肠肌、比目鱼肌、屈趾总肌及摭肌,较难认辨。其肌筋灶,粗大硬结。

    下肢内侧面,系足三阴经筋循经所过区域,病灶好发于股内侧的内收肌群、股内侧、收肌管、膝关节、小腿胫骨后、内踝前、下、后的筋腱及筋膜。

    病灶的分布,主要集中于膝关节的内侧,以胫骨的踝、股骨远端肌筋的附着点及膝关节的韧带损伤为常见病灶。

    下肢外侧面,主属足少阳经循行所过部位,病灶好发于股外肌、膝关节、腓骨肌群及外踝周围。

    病灶特点呈远程线性节段分布,它上接于臀股的下续,查灶时,宜根据自上而下的筋线检查。图示中标记的筋点可参阅。
, http://www.100md.com
    说明

    经筋穴位与针灸腧穴,既具有相同的共同点,但又既有其自身的特点。因为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所结聚散络的体系,故经筋穴位同针灸腧穴,具有人体经络结构及功能作用的共同基础。但经筋又是构成经络的一个筋肉体系。故它的筋肉性的特点,又别其一格。

    (1)经筋穴位的性质,是经筋体系的“筋结”病灶位置,具有可触查到的形征,其形征为经筋疗法提供了“以灶为腧”的诊治法则。

    (2)经筋病灶位置的自身规律,是从研究十二经筋结合人体动态活动而引伸所得。故经筋病灶穴位虽然在某些穴位与针灸腧穴位置重合,但经筋病灶穴位是经筋病变的“筋结”部位所在,其治疗的目的和方法在于“消灶解结”,而不是“调气”。

    (3)按照经筋疗法检查发现,经筋病灶自身演变,具有点、线、面及多维性的规律。经筋疗法在诊疗过程,皆以经筋病灶的点、线、面及多维性的规律进行诊与治的法则。
, 百拇医药
    (1)经筋疗法在贯彻“以灶为俞”基础上,运用理筋手法、针刺疗法、拔火罐疗法、多维系列解锁法及辅助疗法等作为临床治疗手段,称之为综合疗法。根据“以灶为俞”及经筋病灶具有多维性分布特点,这两点作为本疗法主要特色。

    (2)理筋手法的具体方法众多,本疗法根据经筋病变临床特点,运用具有查灶与消灶双重功能的手法,其基本手法“钳弓手”法。擀皮理腠法。按积抑痹法。揉筋缓节法、舒筋减压法、多维解锁法、点穴疗法等(详见有关图示)。

    (3)经筋疗法的施针方法与常用的针灸疗法不同,它针刺的经筋穴位即系经筋病灶,而不是“调气”;它以固灶行针方法刺治,具有其达病灶、得气显著、起效快速、功能特殊等特点,并具有客观指征为主要依据。

    (4)经筋疗法使用的拔火罐法改进了取火法及治疗工具,临床显示的优点甚多。

    (5)多重、多层次的综合疗法使用灵活,既可发挥单项疗效作用,又可发挥单项疗效基础上的“多项群体”协同作用。
, 百拇医药
    (1) 眶隔筋区,是临床常用的治疗筋区,该筋区的穴位不多,但临床治疗适应甚广泛。

    (2)眶膈区①号穴位于鼻骨外侧与眼球之间,呈长方形,由内眦向鼻翼外侧延伸;②眶隔区穴位位于眼眶内上角较深部,其由深而浅,向外上达赞竹,与眉间肌、枕额肌额腹肌筋具有密切联系。本穴位是医治眼科疾患、大脑功能疾患及不明原因性头晕头痛、偏头痛、假性近视眼、鼻腱神经综合征、胬肉攀睛、筋性眩晕症。神经衰弱、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重要穴位。③眶区穴位,位于眶上缘中点偏内侧,其有颗粒状筋结病灶点。正常情况下,触压本穴位可引起同侧眼球发生复视,本穴位主要医治外展神经麻痹、视神经炎、结膜炎等。④号眶膈穴位,位于③号穴的上外,其与②号穴位密切联系,是眶膈筋区的常用穴位之一,对消除筋性头晕头痛症状作用显著。⑤号穴位,位于眶上缘外侧端外的陷凹处,相当于针灸腧穴“丝竹空”。③号眶膈穴位,位于眼裂外侧,相当于瞳子廖的位置,是足阳明经的终止点,它形成“目下网”,是治疗眼疾的重要位置。⑦号眶膈筋区穴位,位于瞳孔直下颧骨,本穴相当于针灸的四白穴。
, 百拇医药
    (3)眶膈筋区穴位的施治,以局部点穴按摩手法施治为主,针刺法宜以轻点刺疗进行施治。拔火罐可于额部、颧部及太阳区进行。

    (4)眶膈筋区适用治疗筋性眩晕症、不明原因性头晕头痛、偏头痛、少阳经证、近视眼、鼻腱神经综合征、慢性鼻窦炎、慢性腮腺炎、胬肉攀睛、神经衰弱、慢性疲劳综合征、睡眠紊乱等。

    说明

    颞筋区位于头颅侧面,是少阳经的主要分布区域,本筋区的特点是筋与膜丰富,但因头皮薄而紧,病灶多发,致痛比较强烈。颞筋区主要“各有定位”的肌筋是小皱骨肌、前颞肌、后颞肌、耳肌及颞筋膜。颞上线是肌筋的重要附着线,其尽筋头病灶多的特点。颞肌下端的附着点一冠突,也是病灶好发点。耳肌状似人参形态,分别附着于耳前、耳后及耳上区域。

    (1)颞筋区的肌肉及筋膜,都可发生筋结病灶,但从经筋的动态牵拉引力关系检查,病灶最常见的好发部位,是前颞肌的前索、前后颞肌的联合部及后颞肌的后索(肌束);小皱眉及耳肌、颞线筋膜等,也成为病灶好发筋区。总之,牵拉力的应力点(即受力点)被牵拉力“超阈限”地作用时,均可发生病理之筋结病灶。
, 百拇医药
    (2)本理筋手法,除了吸取民间理筋精华以外,尚吸取了西欧著名按摩专家基恩艾兰氏的先进方法,据称本手法具有降低脑压效果。

    (3)颞筋区适应于治疗肌收缩性头痛、不明原因性头晕头痛、筋性眩晕症、神经衰弱、慢性疲劳综合征、产后风、少阳经头痛等,它配合眶膈筋区及颈枕筋区的施治,具有消除头部、眼部、五官常见病症及全身性功能紊乱疾患,且有显著功效。

    颈部穴位及其施治方法,是治头部、颈部、颈肩部及上肢病症的常用方法。故它属常用法。

    颈部穴位的特点之一,是它多处于隐敝状态,至其病情表露,病变已经相当严重;其特点之二,是它具有远程病变的关系,例如肩臂综合征及头痛,均与颈的肌筋病变存在密切联系。

    颈部病变除注重理筋以外,应当注意颈椎病变。

    肩臂部,与胸、背及颈紧密相连。肢体(上肢)远端受力,其应力点,除腕、肘、肩关节以外,胸部的胸锁关节、背部的肩胛及颈部,皆产生牵拉应力,其最终未点于颈部,故颈、肩、臂的病变相连,对肩臂病变,需进行颈、肩、臂、肘、腕的全面理筋。图示的颈点、胸点、背肩点及上肢点,是理筋的重点病灶穴位。,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