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针骨推拿 > 经筋疗法
编号:192544
(下篇-第三章常见病症的经筋疗法-7.筋性眩晕症的经筋疗法)
http://www.100md.com 《经筋疗法》
     7.筋性眩晕症的经筋疗法

    【病症概述】

    筋性眩晕症,乃指经筋病变,临床产生类似真性眩晕症症状的一种病症。它是目前发现的29种筋性类似病之一。

    眩,眼花缭乱的一种症状;晕,乃是头晕,脑觉旋转不定的一种疾病症状。医学上,常把这两种疾病症状表现并联在一起,统称眩晕。传统医学,多认为肝阴亏虚,导致肝阳上亢所致。现代医学所称的眩晕,认为系由于变态反应、水液代谢紊乱、或内耳血管挛缩等,导致内耳迷路水肿引起,被称之为真性眩晕。真性眩晕的临床表现,其发作期为发病突然,具有耳鸣、单双向性的眼球震颤、恶心、呕吐、旋转感、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等,为典型症状表现。一般数小时至半天后恢复正常,但易复发。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筋性眩晕,好发于体质强壮的青壮年人,常于遇寒受凉或上感时伴发起病,眼花缭乱症状突出。头晕主要是感觉头的晃动及躯体摇而失衡感,轴心失衡为其主要感觉,但旋转感缺如。无典型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表现。病情延续时间较长,数月乃至半年,症状不自行终止。一般抗晕药物,疗效欠佳,成为临床上的疑难杂症之一。
, http://www.100md.com
    病灶体征:经筋查灶。在进行医疗常规查验有关疾病阴性基础上作经筋查灶专项检查。经筋查灶,依照经筋疗法查灶程序施行。

    筋性眩晕症的阳性病灶好发于头颈筋区。头部眶膈筋区的7个经筋穴位(详见经筋穴位施治图)及颞筋区的前颞肌、后颞肌、小皱眉和耳筋区的耳上肌、耳前肌及耳后肌,皆可见肌紧张性亢进反应。眶筋区的大皱眉及颞筋区的小皱眉肌,形成挛缩反应的筋结点甚为突出。颞前肌的前肌束和前、后

    颞肌的联合部及颞筋膜,亦呈肌张性亢进。颈侧胸锁乳突肌、头夹肌、颈夹肌。颈长肌等,牵张性增强。颗粒型的筋结点,常于颞上线的肌筋牵拉应力点、耳肌分叉点及颈部胸锁乳突肌的中点查出。

    【机制释义】

    可能由于头颈肌筋牵张性的伸缩失均衡,或因肌张力增强,导致迷路血管循环闭阻,而致迷路水肿形成,筋性眩晕症因此而形成。但筋性病症占主导地位,迷路受波及占次要地位,故筋性眩晕症未出现旋转性眩晕;迷路反应的系列症状,如恶心呕吐、四肢厥冷等亦未多见。
, 百拇医药
    【治疗方法】

    本症的治疗方法,是综合疗法的施治手段,来舒通经络。令经络畅流无阻,运输气血,儒养筋肉,筋柔节利,拘急去除,晕乃自息。施治具体方法,按经筋疗法施治程序实施。

    ①运用理筋医疗手法,重点对颈项、背胸及肢体的肌筋,进行广泛的舒筋活络治疗,达到整体机能的基本平衡。②对头颈的眶膈筋区、颞筋区及颈侧和颈后筋区的筋给病灶,以针刺法进行刺疗,重点对眶膈区的1~7号穴位、颞筋区的颞前、颞中、颞后。颞筋膜、小皱眉肌、耳三肌及颈侧的筋结穴位,施行系列解结的治疗,令阻闭的筋结点的气滞血瘀病态,形成气行而血脉通畅的新局面,促进气血调和、筋脉和调。③在颞、额、颈、肩及背阳的经筋穴位,施以拔火罐治疗,既可促进血脉疏通,尚可令其邪从表解。④辅助治疗。教导病人用简易的施治方法,进行辅助自我治疗,如用生姜点穴擦疗,用艾叶、青蒿,藿香等煎水,外洗挛缩的肌筋,促进全身的血脉流通。

    经筋疗法治筋性眩晕症的疗效显著,且治愈后,病情不易复发。十多年来,笔者运用经筋疗法治愈筋性眩晕症12例。
, http://www.100md.com
    【病例择举】

    患者,农干学,男, 20岁,农村村民,家住广西凭祥市上石乡高志屯。某次下水库游泳后,患重感,伴筋性眩晕症发作。经当地治疗,重感冒病情已控制,但自觉头部轴心失衡的摇动感己持续半年未消失,而前来治疗。医疗常规及有关检全阴性,经筋查灶检查,见眶膈筋区、颞筋区及颈背筋区,呈现广泛性的肌紧张亢进。眶筋区的7个经筋穴位(详见经筋穴位施治图示)、颞区的颞上线、眉耳线及颞筋膜、颈侧及颈后延及岗上窝的肌筋,除肌张性亢进以外,可于常用的经筋穴位部位,查出筋结病灶24个。患者小学未毕业,文化素质甚低,但以其口语比拟,诉说自感躯体及头部轴心失衡感甚为生动,并陈述了半年来药物治疗疗效欠佳的历程。经筋科诊为筋性眩晕症,按综合理筋法施治程序,共施治六次,病获治愈。追踪两年,未见复发。,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