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经络输穴各论-第一章十二经脉-第七节足太阳膀胱经)
http://www.100md.com
德宏中医按摩院
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
一、晴明
(位置) 在目内眦处。
(取穴) 鼻根之两旁,在目内眦之内上方陷中取之。
(主治) 目赤肿痛,流泪,眦痒,夜盲,目眩。
(针灸) 直刺,沿眼眶边缘3到4分,不捻转。
(附注) 本穴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之会。
二、攒竹
(位置) 在眉头陷者中。
(取穴) 在睛明上方,眉毛内侧端处取之。
(主治) 头痛,目眩,眉棱骨痛,视物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眼睑蠕动。
(针灸) 沿皮刺,向下或向外针3到4分,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三、眉冲
(位置) 直眉头上神庭,曲差之间。
(取血) 从眉头直上入发际,当神庭(督脉)与曲差之间取之。
(主治) 间证,眩晕,头痛,鼻塞。
(针灸) 沿皮刺,针尖向上,针3到5分。
四、曲差
(位置) 侠神庭,两旁各一寸五分,在发际。
(取穴) 在神庭(督脉)旁一寸五分,即当神庭与头维(足阳明经)之间的中三分之一与内三分之一连线点取穴。
(主治) 头前顶痛,目眩痛,鼻塞,鼻衄。
(针灸) 针尖向上方沿皮刺3到5分,艾条灸3到5分钟。
(附注) 头部前发际至后发际作十二寸折量。
五、五处
(位置) 在督脉旁,去上星一寸五分。
(取穴) 从曲差直上,入发际一寸取之。
(主治) 头痛,目眩,癫间,瘛从。
(针灸) 沿皮刺3分,艾条灸3到5分钟。
六、承光
(位置) 在五处后一寸五分。
(取穴) 在五处与通天之间取之。
(主治) 头痛,目眩,涕多鼻塞,热病无汗。
(针灸) 沿皮刺3分。
七、通天
(位置) 承光后一寸五分。
(取穴) 在承光与络却之间取之。
(主治) 头痛,眩晕,鼻衄,鼻渊。
(针灸) 沿皮刺2到3分,艾条灸3到7分钟。
八、络却
(位置) 通天后一寸半。
(取穴) 入前发际五寸五分,督脉旁一寸五分取之。
(主治) 头眩,耳鸣,癫狂,项肿瘿瘤,目视不明。
(针灸) 沿皮刺3分。
九、玉枕
(位置) 在络却后一寸五分,挟脑户旁一寸三分。
(取穴) 脑户(督脉)旁一寸三分,当枕外粗隆上缘之外侧取之。
(主治) 头痛,目痛,鼻塞。
(针灸) 针尖向下沿皮刺3分,艾条灸3到5分钟。
十、天柱
(位置) 在侠项后发际,大筋外廉陷者中。
(取穴) 在哑门(督脉)旁一寸三分,当项后发际内斜方肌之外侧取之。
(主治) 头痛,项强,鼻塞,肩背痛。
(针灸) 直刺5分。
十一、大杼
(位置) 在项第一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陷中。
(取穴) 俯扶,在第一胸椎棘突下陶道(督脉)旁一寸五分处取之。
(主治) 咳嗽,发热,头痛,肩胛峻痛,颈项强急。
(针灸) 向下斜刺5分,艾条灸5到十分钟。
(附注) 1.本穴为手、足太阳经交会穴。 2.本穴为八会穴之一,骨会大杼。3.背部横寸,从脊椎正中(督脉)至肩胛骨脊柱缘作三寸折量,大杼至白环俞各穴,均位于督脉旁一寸五分。
十二、风门
(位置) 在第二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取穴) 俯伏,在第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一寸五分取之。
(主治) 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腰背痛。
(针灸) 向下斜刺5分,艾条灸3到5分钟。
(附注) 本穴为督脉,足太阳交会穴。
十三、肺俞
(位置) 在第三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取穴) 俯伏,于第三胸椎棘突下,身柱(督脉)旁一寸五分取之。
(主治) 咳嗽,气喘,吐血,骨蒸,潮热,盗汗。
(针灸) 向下斜刺5分;艾炷灸5到十五壮,艾条灸5到十五分钟。
(附注) 1.本穴为肺的背俞穴。
2.背部自第一胸椎至第十胸椎之间的输穴,因内有重要脏器,均禁深刺。
十四、厥阴俞
(位置) 在第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取穴) 俯伏,于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取之。
(主治) 咳嗽,心痛,胸闷,呕吐。
(针灸) 向下斜刺3分,艾炷灸5到7壮。艾条灸5到7分钟。
(附注) 本穴为心包背俞穴。
十五、心俞
(位置) 在第五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取穴) 俯伏,于第五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一寸五分取之。
(主治) 癫间,惊悸,健忘,心烦,咳嗽,吐血,梦遗。
(针灸) 向下斜刺3分;艾炷灸5到十五壮,艾条灸5到十五分钟。
(附注) 本穴为心的背俞穴。
十六、督俞
(位置) 在第六椎下,两旁相去脊一寸五分。
(取穴) 俯伏,于第六胸椎棘突下,灵台(督脉)旁一寸五分取之。
(主治) 寒热心痛,腹痛肠鸣,胸膈气逆。
(针灸)向下斜刺3分,艾条灸3到5分钟。
十七、膈俞
(位置) 在第七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取穴) 俯伏,于第七胸椎棘突下,至阳(督脉)旁一寸五分取之。
(主治) 呕吐,噎膈,饮食不下,气喘,咳嗽,吐血,潮热,盗汗。
(针灸) 向下斜刺5分;艾炷灸5到十五壮,艾条灸5到十五分钟。
(附注) 本穴为八会穴之一,血会膈俞。
十八、肝俞
(位置) 在第九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取穴) 俯卧,于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缩(督脉)旁一寸五分取之。
(主治) 黄疸,肋痛,吐血,鼻衄,目赤,目眩,夜盲,脊背痛,癫狂,间症。
(针灸) 向下斜刺5分;艾炷灸5到十五壮,艾条灸5到十五分钟。
(附注) 本穴为肝的背俞穴。
十九、胆俞
(位置) 在第十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取穴) 俯卧,于第十胸椎棘突下,中枢(督脉)旁一寸五分取之。
(主治) 黄疸,口苦,胸肋痛,肺痨,潮热。
(针灸) 向下斜刺5分;艾炷灸5到十五壮,艾条灸5到十五分钟。
(附注) 本穴为胆的背俞穴。
二十、脾俞
(位置) 在第十一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取穴) 俯卧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中(督脉)旁一寸五分取之。
(主治) 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脾胃虚弱。
(针灸) 向下斜刺5分;艾炷灸5到十五壮,艾条灸5到十分钟。
(附注) 本穴为脾的背俞穴。
二十一、胃俞
(位置) 在第十二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取穴) 俯卧,于第十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一寸五分取之。
(主治) 胸肋痛,胃脘痛,腹胀,翻胃,呕吐,肠鸣,脾胃虚弱。
(针灸) 向下斜刺5分;艾炷灸5到十五壮,艾条灸5到十五分钟。
(附注) 本穴为胃的背俞穴。
二十二、三焦俞
(位置) 在第十三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取穴) 俯卧,于第一腰椎棘突下,悬枢(递脉)旁一寸五分取强痛。
(主治) 腹胀,肠鸣,水谷不化,呕吐,泄泻,痢疾,水肿,腰背强痛。
(针灸) 向下斜刺5分;艾炷灸5到十五壮,艾条灸5到十五分钟。
(附注) 本穴为三焦背俞穴。
二十三、肾俞
(位置) 在第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取穴) 俯卧,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一寸分取之。
(主治) 遗精,阳萎,遗尿,月经不调,白带,肾虚腰痛,目昏,耳鸣,耳聋,水肿。
(针灸) 直刺5到十分;艾炷灸5到十五壮,艾条灸5到十五分钟。
(附注) 本穴为肾的背俞穴。
二十四、气海俞
(位置) 十五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
(取穴) 俯卧,于第三腰椎棘突下,督脉旁一寸五分取之。
(主治) 腰痛,痛经,痔漏。
(针灸) 直刺5到十分,艾条灸5到十五分钟。
二十五、大肠俞
(位置) 在第十六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取穴) 俯卧,于第四腰椎棘突下,腰阳关(督脉)旁一寸五分取之,约当与髂嵴高度相平。
(主治) 腹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腰痛。
(针灸) 直刺7到十分;艾炷灸5到十五壮,艾条灸5到十五分钟。
(附注) 本穴为大肠背俞穴。
二十六、关元俞
(位置) 在十七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
(取穴) 俯卧,于第五腰椎棘突下,督脉旁一寸五分取之。
(主治) 腹胀,泄泻,腰痛,遗尿,消渴,小便频数或小便难。
(针灸) 直刺7到十分,艾条灸5到十五分钟。
二十七、小肠俞
(位置) 在第十八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取穴) 平第一骶后孔,督脉旁一寸五分,当髂后上棘内缘与骶骨间凹陷中,俯卧取之。
(主治) 遗精,尿血,遗溺,白带,小腹胀痛,痢疾。
(针灸) 直刺5到十分;艾炷灸5到十五壮,艾条灸5到十五分钟。
(附注) 本穴为小肠背俞穴。
二十八、膀胱俞
(位置) 在第十九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取穴) 平地二骶后孔,当髂后上棘内缘下与骶骨之间凹陷中,俯卧取之。
(主治) 小便不通,遗尿,泄泻,便秘,腰脊强痛。
(针灸) 直刺5到十分;艾炷灸5到十五壮,艾条灸5到十五分钟。
(附注) 本穴为膀胱背俞穴。
二十九、中膂俞
(位置) 在第二十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取穴) 平第三骶后孔,督脉旁一寸五分,俯卧取之。
(主治) 痢疾,疝气,消渴,腰脊强痛。
(针灸) 直刺7到十分,艾条灸5到十分钟。
三十、白环俞
(位置) 在第二十一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取穴) 平第四骶后孔,督脉旁一寸五分,俯卧取之。
(主治) 遗精,月经不调,白带,疝痛,腰髋痛。
(针灸) 直刺7到十分。
三十一、上缪
(位置) 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侠脊陷者中。
(取穴) 俯卧,于第一骶后孔中取之,约当髂后上棘与督脉之中点。
(主治) 腰痛,月经不调,阴挺,带下,大小便不利。
(针灸) 直刺7到十分,艾条灸5到十五分钟。
三十二、次缪
(位置) 在第二空,挟脊陷者中。
(取穴) 俯卧,于第二骶后孔中取之,约当髂后上棘下与督脉之中点。
(主治) 腰痛,月经不调,带下,痛经,疝气,下肢痿痹。
(针灸) 直刺7到十分,艾条灸5到十五分钟。
三十三、中缪
(位置) 在第三空,挟脊陷者中。
(取穴) 俯卧,于第三骶后孔中取之,当中膂俞与督脉之间。
(主治) 月经不调,带下,腰痛,小便不利,便秘。
(针灸) 直刺7到十分,艾条灸5到十五分钟。
三十四、下缪
(位置) 在第四空,侠脊陷者中。
(取穴) 俯卧,于第四骶后孔中取之,当白环俞与督脉之间。
(主治) 小腹痛,便秘,小便不利,腰痛。
(针灸) 直刺5到9分,艾条灸5到十五分钟。
三十五、会阳
(位置) 在尾骨两旁。
(取穴) 在尾骨下端之两旁,督脉旁五分取之。
(主治) 带下,阳痿,痢疾,便血,痔疾,泄泻。
(针灸) 直刺5到8分,艾条灸5到十五分钟。
三十六、承扶
(位置) 尻臀下横纹中。
(取穴) 臀下横纹中,伏卧取之。
(主治) 痔疾,腰、骶、臀、股部痛。
(针灸) 直刺7到十五分,艾条灸5到十分钟。
三十七、殷门
(位置) 在肉郄(承扶别名)下六寸。
(取穴) 当承扶与委中之连线上,承扶下六寸,俯卧取之。
(主治) 腰脊强直而痛,不可俯仰大腿部疼痛。
(针灸) 直刺7到十五分,艾条灸5到十分钟。
(附注) 大腿后侧,从臀横纹(承扶)至国横纹(委中)作十四寸折量。
三十八、浮郄
(位置) 在委阳上一寸。
(取穴) 微屈膝,在股二头肌腱内侧,委阳穴上方一寸取之。
(主治) 臀股麻木,国筋攀急。
(针灸) 直刺5到9分,艾条灸3到7分钟。
三十九、委阳
(位置) 在国中外廉,两筋间。
(取穴) 当国窝外侧,股二头肌腱内缘,与委中相平,屈膝取之。
(主治) 腰脊强痛,小腹胀满,小便不利,腿足拘攀疼痛。
(针灸) 直刺5到9分,艾条灸3到7分钟。
(附注) 本穴为三焦下合穴、主治三焦腑病。
四十、委中
(位置) 在国中央约纹中动脉。
(取穴) 当国窝横纹中央,于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屈膝或俯卧取之。
(主治) 腰痛,髋关节屈伸不利,国筋攀急,下肢痿,痹,半身不遂,腹痛,吐泻,丹毒。
(针灸) 直刺8到十五分,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附注) 足太阳之脉所入为合。
四十一、附分
(位置) 在第二椎下,两旁各三寸。
(取穴) 平第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三寸,于肩胛骨脊柱缘,俯伏取之。
(主治) 肩背拘急,颈项强痛,肘臂麻木。
(针灸) 向下斜刺3到5分,艾条灸5到十五分钟。
(附注) 1.本穴为手、足太阳经交会穴。
2.从附分至秩边各穴,均位于督脉旁三寸,约当脊椎正中旁开四横指。
四十二、魄户
(位置) 在第三椎下,两旁各三寸。
(取穴) 平第三胸椎棘突下,身柱(督脉)旁开三寸,于肩胛骨脊柱缘,俯伏取之。
(主治) 肺痨,咳嗽,气喘,项强,肩背痛。
(针灸) 向下斜刺3到5分,艾条灸5到十五分钟。
四十三、膏肓俞
(位置) 在第四椎下,两旁各三寸。
(取穴) 平第四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三寸,于肩胛骨脊柱缘,两手抱肘,俯伏取穴。
(主治) 肺痨,咳嗽,气喘,吐血,盗汗,健忘,遗精,脾胃虚弱。
(针灸) 向肩胛骨下斜刺3到5分;艾炷灸7到十五壮,艾条灸7到十五分钟。
四十四、神堂
(位置) 在第五椎下,两旁各三寸。
(取穴) 平第五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三寸,于肩胛骨脊柱缘,俯伏取之。
(主治) 气喘,咳嗽,胸腹满,脊背强急或疼痛。
(针灸) 向下斜刺5分,艾条灸7到十五分钟。
四十五、意喜
(位置) 在肩膊内廉,使第六椎下,两旁各三寸。
(取穴) 平第六胸椎棘突下,灵台(督脉)旁开三寸,于肩胛骨脊柱缘,俯伏取之。
(主治) 咳嗽,气喘,肩背痛,目眩,虐疾,热病汗不出。
(针灸) 向下斜刺5分,艾条灸5到十分钟。
四十六、膈关
(位置) 在第七椎下,两旁各三寸陷者中。
(取穴) 平第七胸椎棘突下,至阳(督脉)旁三寸,于肩胛骨脊柱缘,俯伏取之。
(主治) 饮食不下,呕吐,嗳气,脊背强痛。
(针灸) 向下斜刺5分,艾条灸5到十分钟。
四十七、魂门
(位置) 在第九椎下,两旁各三寸。
(取穴) 平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缩(督脉)旁开三寸,俯卧取之。
(主治) 胸胁痛,背痛,呕吐,泄泻。
(针灸) 向下斜刺5分,艾条灸3到7分钟。
四十八、阳纲
(位置) 在第十椎下,两旁各三寸。
(取穴) 平第十胸椎棘突下,中枢(督脉)旁开三寸,俯卧取之。
(主治) 肠鸣,腹痛,泄泻,黄疸,消渴。
(针灸) 向下斜刺5分,艾条灸3到7分钟。
四十九、意舍
(位置) 在第十一椎下,两旁各三寸
(取穴) 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中(督脉)旁开三寸,俯卧取之。
(主治) 腹胀,肠鸣,泄泻,呕吐,饮食不下。
(针灸) 向下斜刺5分,艾条灸3到7分钟。
五十、胃仓
(位置) 在第十二椎下,两旁各三寸。
(取穴) 平第十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三寸,俯卧取之。
(主治) 腹胀,胃脘痛,脊背痛,水肿,小儿食积。
(针灸) 向下斜刺5分,艾条灸3到7分钟。
五十一、肓门
(位置) 在第十三椎下,两旁各三寸,叉肋间。
(取穴) 平第一腰椎棘突下,悬枢(督脉)旁开三寸,俯卧取之。
(主治) 上腹痛,痞块,便秘,妇人乳疾,心下大坚。
(针灸) 直刺5分;艾炷灸5到十壮,艾条灸5到十分钟。
五十二、志室
(位置) 在第十四椎下,两旁各三寸。
(取穴) 平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开三寸,俯卧取之。
(主治) 遗精,阳痿,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
(针灸) 直刺7到十分;艾炷灸5到十壮,艾条灸5到十分钟。
五十三、胞肓
(位置) 在第十九椎下,两旁各三寸。
(取穴) 平第二骶后孔,督脉旁开三寸,俯卧取之。
(主治) 肠鸣,腹胀,腰脊痛,癃闭,大便难,阴肿。
(针灸) 直刺7到十三分,艾条灸5到十分钟。
五十四、秩边
(位置) 在第二十一椎下,两旁各三寸陷者中。
(取穴) 胞肓直下方,腰俞(督脉)旁三寸,当骶骨裂孔旁开四横指处,俯卧取之。
(主治) 腰骶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阴痛,痔疾,大便难。
(针灸) 直刺十到十五分,艾条灸5到十分钟。
五十五、合阳
(位置) 在膝约文中央下二寸。
(取穴) 在委中直下二寸,腓肠肌二头之间,当委中与承山之连线上取之。
(主治) 腰脊痛,下肢峻痛,麻痹,崩漏,疝痛。
(针灸) 直刺7到十分,艾条灸5到十分钟。
(附注) 从国横纹(委中)至平外踝尖作十六寸折量。
五十六、承筋
(位置) 在揣肠中央陷者中。
(取穴) 于合阳与承山连线的中点,当腓肠肌肌腹中央取之。
(主治) 小腿痛,膝峻重,痔疾,腰背拘急,霍乱转筋。
(针灸) 艾条灸5到十分钟。
五十七、承山
(位置) 在兑揣肠下分肉间陷者中。
(取穴) 于腓肠肌肌腹下,伸小腿时,当肌腹下出现交角处取之。
(主治) 腰痛,腿痛转筋,痔疾,便秘,脚气。
(针灸) 直刺5到8分,艾条灸5到十分钟。
五十八、飞阳
(位置) 在足外踝上七寸。
(取穴) 于承山外侧下方,当昆仑上七寸处取之。
(主治) 头痛,目眩,鼻塞,鼻衄,腰痛,腿软无力。
(针灸) 直刺7到十分,艾条灸5到十分钟。
(附注) 本穴为足太阳之络穴。
五十九、跗阳
(位置) 在足外踝上三寸。
(取穴) 足外踝后昆仑直上三寸取之。
(主治) 头重,头痛,腰骶痛,外踝红肿,瘫痪。
(针灸) 直刺5到十分,艾条灸5到十分钟。
(附注) 本穴为阳跷脉郄穴。
六十、昆仑
(位置) 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者中。
(取穴) 在外踝与跟腱之中央凹陷部取之。
(主治) 头痛,项强,目眩,鼻衄,肩臂拘急,腰痛,脚跟痛,小儿间症,难产。
(针灸) 直刺5分,艾条灸3到5分钟。
(附注) 1.足太阳之脉所行为经。 2.孕妇禁针。
六十一、仆参
(位置) 在跟骨下陷者中。
(取穴) 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当跟骨凹陷中之赤白肉际取之。
(主治) 下肢痿弱,足跟痛,霍乱转筋,癫间,脚气膝肿。
(针灸) 直刺3到5分,艾条灸3到5分钟。
(附注) 本穴为阳跷之本。
六十二、申脉
(位置) 在足外踝下陷者中。
(取穴) 于外踝正下方凹陷中取之。
(主治) 间症,癫狂,头痛,眩晕,腰腿峻痛。
(针灸) 直刺3分,艾条灸3到5分钟。
(附注) 1.本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跷脉。 2.本穴为阳跷所生。
六十三、金门
(位置) 在足外踝下。
(取穴) 在申脉前下方,当骰骨外侧凹陷处取之。
(主治) 癫间,小儿惊风,腰痛,外踝疼,下肢痹痛。
(针灸) 直刺5分,艾条灸3到5分钟。
(附注) 1.本穴为足太阳之郄穴。 2.本穴为阳维所别属。
六十四、京骨
(位置) 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者中。
(取穴) 于足跗外侧,第五蔗骨粗隆下,赤白肉际取之。
(主治) 癫间,头痛,目翳,项强,腰髀痛,膝痛脚攀。
(针灸) 直刺3到5分,艾条灸3到5分钟。
(附注) 足太阳之脉所过为原。
六十五、束骨
(位置) 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后陷者中。
(取穴) 于第五蔗骨小头后下方,赤白肉际取之。
(主治) 癫狂,头痛,项强,目眩,腰背及下肢后侧痛。
(针灸) 直刺3分,艾条灸3到5分钟。
(附注) 足太阳之脉所注为输。
六十六、通谷
(位置) 足小指外侧本节前陷者中。
(取穴) 在第五蔗趾关节前下方凹陷处取之。
(主治) 头痛,项痛,目眩,鼻衄,癫狂。
(针灸) 直刺2分,艾条灸3到5分钟。
(附注) 足太阳之脉所溜为荣。
六十七、至阴
(位置) 在足小指外侧,去爪甲如韭叶。
(取穴) 足小趾外侧,距爪甲角后一分许取之。
(主治) 头痛,鼻塞,鼻衄,目痛,足下热,胞衣不下,难产。
(针灸) 斜刺1分;艾炷灸3到5壮,艾条灸3到5分钟。
(附注) 1.足太阳之脉所出为井。 2.孕妇禁针。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歌
足太阳穴六十七, 睛明目内红肉藏,攒竹眉冲与曲差, 五处寸半上承光,通天络却玉枕昂, 天柱后际大筋旁,大杼挟脊第一行, 直下风门肺俞长,又厥阴俞与心俞, 督俞膈俞俱一行,肝胆脾胃接三焦, 肾俞气海大肠乡,关元小肠到膀胱, 中膂白环仔细量,上缪次缪中复下, 一空二空腰髁当,会阳阴尾骨外取, 附分挟脊第二行,魂户膏肓神堂走, 意喜膈关魂门当,阳纲意舍仍胃仓, 肓门志室续胞肓,二十一椎秩边场, 承扶臀横纹中央,殷门浮郄委阳到, 委中合阳承筋乡,承山分扬踝跗阳, 昆仑仆参申脉忙,金门京骨束骨接, 通谷至阴小趾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