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杲
http://www.100md.com
中国传统文化网
在金元四大家中,和张子和的主张针锋相对的是李东垣。他主张“人以胃土为本”,“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治疗各种疾病,要善于应用温补脾胃之法,所以后世称他为“补土派”的创始人。
李东垣又名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生于金大定二O(公元一一八O年),卒于元寿宗元年(公元一二五一年)。李东垣“少通春秋、书、易,博闻强记”(《畿辅通志·杂传》)。特别喜爱医药。二十多岁时,母亲患病,请了许多医生来治,都没有一个能把病治好,甚至人病死了,连是什么证也不晓得。李东垣因而“痛悼不知医理而失其亲”,发誓:“若遇良医,当力学以志吾过”。那时,金代著名医家张元素医名鼎盛,李东垣就“捐金帛”从他学医。
李东垣在张元素的帮助下,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尽得其学,益加阐发”,名声超出老师,“卓为医家大宗”,尤擅长治疗伤寒、痈疽、眼目病等。他曾“以纳资得官,临济源税”。那时,当地流行疫疠,群医束手无策。李东垣废寝忘食,日夜钻研,终得一方,治愈许多病人。后来因兵荒马乱,李东垣逃往汴京(今河南开封市),便“以医游公卿间”。五十二岁北渡,寓东平,直至六十四岁还乡里,终日忙于医疗和著述。他的医术很高明,人称“神医”。
, 百拇医药
在当时,以张仲景方药为代表的所谓“经方派”,势力很大。他们之中有的因循守旧,不注意辨证,只知照搬古方,因而被他们误治致死的人不少。李东垣是尊重张仲景的,也深入研究过《伤寒论》,但对那些食下不化的庸医大不以为然。在研读张仲景的著作时,他一直在考虑,现在出现的病症,都能按“伤寒”来解释和处理吗?他很自然地联系到当时的社会实际,那就是:金元混战,兵连祸结,民不聊生。当时元兵南下,汴京戒严。城内居民在水深火热中挣扎,饱受饥饿、劳累、惊恐、离乱的痛苦,不患病的极少。而那些庸医则抱残守缺,固步自封,不问患者的实际情况,硬是搬用治伤寒外感的办法来医治。于是,延误病情的、治而不愈以至死亡的都有。汴京有十二座城门,每日由各门送出去的死尸,多的两千,少的也有一千,这样延续将近三个月。解围之日,死亡近百万,真是惨不忍睹!他又回顾远在贞佑、兴定年间,东平(山东)、太原(山西)、凤翔(陕西)等地区的发病情形与这类似。这些情况,使他想到,许多人得病,并非外感风寒,而是在兵荒马乱之中,流离颠沛,精神受到刺激,饮食不调,起居不定,劳累过度等等,造成胃弱气乏、抗病能力减低而引起的。这些病本来就不是伤寒,用治伤寒法来治它,当然不会有效果。上述的致病因素,均能使人元气耗伤,成为内伤病,因而他发明了“内伤学说”。
, http://www.100md.com
《内经》中指出:“人以水谷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在领会这则经文的时候,他联系了自己的生活实际。他是富家子弟,平素交往的也都是公卿之类的富豪。他们嗜欲逸乐,脑满肠肥,脾胃易伤。结果体质下降,气短神少,怠惰无力。李东垣从此认识到,五脏中之脾,六腑中之胃,对人体生理活动至关紧要。后来,他用《内经》阐发的“阴阳”、“脏象”原理,加以分析,找到了立论的根据。那就是:“人赖天阳之气以生,而此阳气须并于脾胃”,“人赖阴精之奉以寿,而此阴精必源于脾胃”;“人赖营气之充以养,而此营气必统于脾胃”。由此可见,当人体脾胃受伤,人体所需的阴气、阳气、阴精、营血,也就必然受害,人体的正常活动也就不能维系。这样,各种各样的病就发生了。李东垣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就是这样提出来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经常联系临证的实际来研读《内经》。据说,他治病有四个环节,即明经,别脉,识证,处方。病人求医,他总是先诊脉,辨明脉象,就进行诊断,告诉病人,是什么证。然后,从《内经》、《难经》、《伤寒》等医经里,引出经文,加以分析、对照。证明自己的诊断与医经的论述毫无二致,直把病人说得点头称是了,才执笔处方。他用药灵活,“群臣佐使之制,加减炮制之宜,或丸或散”,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而定“一洗世医胶柱鼓瑟,刻舟觅剑之弊”(《东垣试效方》序)。且举二例为证。一次,汴京酒官王善浦(北京人),小便不利,眼珠凸出,腹胀如鼓,膝以上坚硬欲裂,饮食几废,生命危在旦夕。请来的医生,都给他服甘淡渗泄的药物,均无效果。后来,请李东垣治。李东垣对先前那些医生说:“这个病太严重了,不精思熟虑,是找不了办法来的,让我回家想想吧。”回家后,他联系病人的症状,默诵《内经》,边诵边想。夜半,他忽然揽衣跃起,说:“有办法了!《内经》有言:“膀胱者,津液之府,必气化乃出焉”。前面的医生已经用渗泄的药了,而病情反而加重。这是气不化。启玄子说:“无阳者,阴无以生;无阴者,阳无以化”,甘淡渗泄者是阳药。只有阳,没有阴,要气化,是不行的。第二天一早,他到了病人家,当即开了“群阴之剂”,病人服后,就逐渐好了。一次,冯家有个十五六岁的孩子,患伤寒病,目赤烦渴,一息脉七、八至以上。请来的医生认为是阳证,决定用承气汤使病人泻,而且药已经煎好。李东垣恰巧从外边来到冯家。主人告诉他,病孩就要服承气汤了。李东垣切脉之后,大惊,说:”“点害了这个小孩。虽然《内经》有言‘在脉诸数为热,诸迟为寒’。但是现在一息脉七、八至以上,是热极呀!《内经》中,有黄帝问岐伯:‘病有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如?’岐伯说:‘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此传而为阴证矣。承气汤不能用,快取姜、附一类药来,我将以‘热因寒用法’来处理。”说话间,病孩爪甲变紫,险象骤至。李东垣立即施之以药。过了一会儿,病孩出了一身汗,就得救了。
, http://www.100md.com
李东垣因为联系实际研读《内经》,所以能融会贯通,治病能“不循故常”,得心应手,创制许多新的处方。如他拟订的补中益气汤(《脾胃论》方,由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组成),是很著名的方剂,一直沿用至今。他的学说,在当时可谓“异军突起”,独树一帜。
李东垣的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等。其中《脾胃论》是他的代表作。《四库全书提要》赞扬此书“引经立论,精凿不磨”。鲁斋许先生说:“东垣之医,医之王道也。有志于学医者,必尽读东垣之书而后可以言医”(李濂《医史·李杲传》)。后代医家如明代的王肯堂、张介宾、李时珍等都给予较高的评价,并赞扬李东垣善用补法,称为“医中王道”。
由此可见,李东垣在医方面,能学古人,但并不是生搬硬套,所以能有此成就。推而广之,作为我们每一个人,要不断的学习,并且学习之时,应吸其精华,灵活运用它。一句话,就是把别人的东西为自己的东西。也只有这样,不断地学,有效地学,你才会有所成。, http://www.100md.com
李东垣又名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生于金大定二O(公元一一八O年),卒于元寿宗元年(公元一二五一年)。李东垣“少通春秋、书、易,博闻强记”(《畿辅通志·杂传》)。特别喜爱医药。二十多岁时,母亲患病,请了许多医生来治,都没有一个能把病治好,甚至人病死了,连是什么证也不晓得。李东垣因而“痛悼不知医理而失其亲”,发誓:“若遇良医,当力学以志吾过”。那时,金代著名医家张元素医名鼎盛,李东垣就“捐金帛”从他学医。
李东垣在张元素的帮助下,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尽得其学,益加阐发”,名声超出老师,“卓为医家大宗”,尤擅长治疗伤寒、痈疽、眼目病等。他曾“以纳资得官,临济源税”。那时,当地流行疫疠,群医束手无策。李东垣废寝忘食,日夜钻研,终得一方,治愈许多病人。后来因兵荒马乱,李东垣逃往汴京(今河南开封市),便“以医游公卿间”。五十二岁北渡,寓东平,直至六十四岁还乡里,终日忙于医疗和著述。他的医术很高明,人称“神医”。
, 百拇医药
在当时,以张仲景方药为代表的所谓“经方派”,势力很大。他们之中有的因循守旧,不注意辨证,只知照搬古方,因而被他们误治致死的人不少。李东垣是尊重张仲景的,也深入研究过《伤寒论》,但对那些食下不化的庸医大不以为然。在研读张仲景的著作时,他一直在考虑,现在出现的病症,都能按“伤寒”来解释和处理吗?他很自然地联系到当时的社会实际,那就是:金元混战,兵连祸结,民不聊生。当时元兵南下,汴京戒严。城内居民在水深火热中挣扎,饱受饥饿、劳累、惊恐、离乱的痛苦,不患病的极少。而那些庸医则抱残守缺,固步自封,不问患者的实际情况,硬是搬用治伤寒外感的办法来医治。于是,延误病情的、治而不愈以至死亡的都有。汴京有十二座城门,每日由各门送出去的死尸,多的两千,少的也有一千,这样延续将近三个月。解围之日,死亡近百万,真是惨不忍睹!他又回顾远在贞佑、兴定年间,东平(山东)、太原(山西)、凤翔(陕西)等地区的发病情形与这类似。这些情况,使他想到,许多人得病,并非外感风寒,而是在兵荒马乱之中,流离颠沛,精神受到刺激,饮食不调,起居不定,劳累过度等等,造成胃弱气乏、抗病能力减低而引起的。这些病本来就不是伤寒,用治伤寒法来治它,当然不会有效果。上述的致病因素,均能使人元气耗伤,成为内伤病,因而他发明了“内伤学说”。
, http://www.100md.com
《内经》中指出:“人以水谷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在领会这则经文的时候,他联系了自己的生活实际。他是富家子弟,平素交往的也都是公卿之类的富豪。他们嗜欲逸乐,脑满肠肥,脾胃易伤。结果体质下降,气短神少,怠惰无力。李东垣从此认识到,五脏中之脾,六腑中之胃,对人体生理活动至关紧要。后来,他用《内经》阐发的“阴阳”、“脏象”原理,加以分析,找到了立论的根据。那就是:“人赖天阳之气以生,而此阳气须并于脾胃”,“人赖阴精之奉以寿,而此阴精必源于脾胃”;“人赖营气之充以养,而此营气必统于脾胃”。由此可见,当人体脾胃受伤,人体所需的阴气、阳气、阴精、营血,也就必然受害,人体的正常活动也就不能维系。这样,各种各样的病就发生了。李东垣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就是这样提出来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经常联系临证的实际来研读《内经》。据说,他治病有四个环节,即明经,别脉,识证,处方。病人求医,他总是先诊脉,辨明脉象,就进行诊断,告诉病人,是什么证。然后,从《内经》、《难经》、《伤寒》等医经里,引出经文,加以分析、对照。证明自己的诊断与医经的论述毫无二致,直把病人说得点头称是了,才执笔处方。他用药灵活,“群臣佐使之制,加减炮制之宜,或丸或散”,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而定“一洗世医胶柱鼓瑟,刻舟觅剑之弊”(《东垣试效方》序)。且举二例为证。一次,汴京酒官王善浦(北京人),小便不利,眼珠凸出,腹胀如鼓,膝以上坚硬欲裂,饮食几废,生命危在旦夕。请来的医生,都给他服甘淡渗泄的药物,均无效果。后来,请李东垣治。李东垣对先前那些医生说:“这个病太严重了,不精思熟虑,是找不了办法来的,让我回家想想吧。”回家后,他联系病人的症状,默诵《内经》,边诵边想。夜半,他忽然揽衣跃起,说:“有办法了!《内经》有言:“膀胱者,津液之府,必气化乃出焉”。前面的医生已经用渗泄的药了,而病情反而加重。这是气不化。启玄子说:“无阳者,阴无以生;无阴者,阳无以化”,甘淡渗泄者是阳药。只有阳,没有阴,要气化,是不行的。第二天一早,他到了病人家,当即开了“群阴之剂”,病人服后,就逐渐好了。一次,冯家有个十五六岁的孩子,患伤寒病,目赤烦渴,一息脉七、八至以上。请来的医生认为是阳证,决定用承气汤使病人泻,而且药已经煎好。李东垣恰巧从外边来到冯家。主人告诉他,病孩就要服承气汤了。李东垣切脉之后,大惊,说:”“点害了这个小孩。虽然《内经》有言‘在脉诸数为热,诸迟为寒’。但是现在一息脉七、八至以上,是热极呀!《内经》中,有黄帝问岐伯:‘病有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如?’岐伯说:‘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此传而为阴证矣。承气汤不能用,快取姜、附一类药来,我将以‘热因寒用法’来处理。”说话间,病孩爪甲变紫,险象骤至。李东垣立即施之以药。过了一会儿,病孩出了一身汗,就得救了。
, http://www.100md.com
李东垣因为联系实际研读《内经》,所以能融会贯通,治病能“不循故常”,得心应手,创制许多新的处方。如他拟订的补中益气汤(《脾胃论》方,由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组成),是很著名的方剂,一直沿用至今。他的学说,在当时可谓“异军突起”,独树一帜。
李东垣的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等。其中《脾胃论》是他的代表作。《四库全书提要》赞扬此书“引经立论,精凿不磨”。鲁斋许先生说:“东垣之医,医之王道也。有志于学医者,必尽读东垣之书而后可以言医”(李濂《医史·李杲传》)。后代医家如明代的王肯堂、张介宾、李时珍等都给予较高的评价,并赞扬李东垣善用补法,称为“医中王道”。
由此可见,李东垣在医方面,能学古人,但并不是生搬硬套,所以能有此成就。推而广之,作为我们每一个人,要不断的学习,并且学习之时,应吸其精华,灵活运用它。一句话,就是把别人的东西为自己的东西。也只有这样,不断地学,有效地学,你才会有所成。,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