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有执
http://www.100md.com
中国传统文化网
字中行,别号九龙山人,约生于1523年,因两次由于伤寒、中风丧妻,五次因中风失子,所以发愤研究医学,对伤寒证治尤有心得。潜心研究《伤寒论》数十年,又特别推崇张仲景,经过20年的努力,将《伤寒论》原文逐条进行考订,重新排列成篇,著成《伤寒论条辨》,是倡《伤寒论》错简重订之始端。
其学术思想主要表现在首倡《伤寒论》错简重订之说,认为六经辨证以太阳为纲,于太阳病又提出风寒营卫之说,在医理方面也别具见解,对后世治疗伤寒有很大影响。
1、推求端绪,重新考订。他认为《伤寒论》经王叔和编次,已有所改变;金代成无己注解时,又多窜乱。而后世研究者只是随文注释,假借牵合,致使《伤寒论》的内容被诸家解释后,不能达到发挥仲景学说的目的,反而有“负前修以误后也”,“祸斯时与害往日”的弊端。因此他对《伤寒论》原文“重考修辑”,采取整移删削的方法,进行了通盘的订正与编次,正如他言:“凡若干万言,移整若干条,考订若干字,曰‘伤寒论’者,仲景之遗书也,‘条辨’者正叔和故方位,而条还之位也。”以求合于仲景之道。他认为《伤寒例》一篇,“岂仲景之言,其为后人之伪,明亦甚矣”,故主张削去。其《辨脉法》与《平脉法》二篇,是“皆叔和述仲景之言,附已意以为赞经之辞,譬侧翼焉,传类也”,主张将二篇通改为《辨脉法》,并作保留,置于篇后,以附翼仲景原论。另外,他对宋本《伤寒论》中卷七至卷十中的汗、吐、下、诸可、诸不可等篇,也重作评论与编次,他认为“汗吐诸可不可”诸篇,是五叔和为应会“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而编集,但也有“后人纷乱相杂的内容”,又认为汗、吐、下为仲景伤寒之治的大法,所以予以保留,并置于《辨脉法》之后,以供后人借鉴。另外,他对辨三阴三阳病脉证并治诸篇也做了较大改订。
, 百拇医药
2、六经辨证,太阳为纲。他认为伤寒应以六经为纲,六经则以太阳为纲,他说:“经为纲,变为目,六经皆然也。”“风寒本天之二气,于人身为外物,故其中伤于人,必自外而内,人之中伤之,必皮肤先受起,以病方在皮肤,皮肤属太阳,故曰太阳病,盖举大纲而言始。”又将太阳分为“卫中风”、“营伤寒”、“营卫俱中伤风寒”三纲,他认为“太阳一经,风寒所始,营卫二道,各自中伤,风则中卫,故以卫中风而病者为上篇”,凡桂枝汤证及其变证一类条文,均汇于此篇,共60条,20方;“太阳统摄之营卫,乃风寒始入之两条。寒则伤营,故以营伤于寒而病者为中篇”,凡麻黄汤证及其变证,以及条文首冠“伤寒”二字者,汇于此篇,共57条,32方;“若风寒俱有而中伤,则营卫皆受而俱病,故以营卫俱中伤风寒而病者为下篇”,凡青龙汤证及其有关的变证、坏证,均汇于此篇,共38条,18方。他的这些论述,也即后世所谓“三纲鼎立”之说,他把风寒伤营卫作为整个太阳病的共同病理基础来认识,论述了不同病邪中伤人体的病位、发病方式与类型、及其传变、转归与变证、坏证等,深刻地提示了太阳病的发病、传变与转归的规律,对后世学习与研究伤寒,颇具影响。
, 百拇医药
另外,他对伤寒六经的认识,颇有见地,认为“六经之经,与经络之经不同”,“若以六经之经,断然直作经络之经看,则不尽道,惑误不可胜言。”他将六经作为“六部”,其后柯韵伯作《伤寒论翼》,以六经作为疆界,殆源于他。
3、探索医理,另具见解。他认为风寒之中伤人,是通身四面上下皆当之,然其进也有渐,故将人体体表与内脏各分为三层,提出表里三层说。他反对伤寒传足不传手之说,认为“手经之阴阳,居人身之半,足经之阴阳,也居人身之半,若谓传一半不传一半,则是一身之中,当有病一半不病一半之人也。”其言颇中肯 。方《伤寒论条辨》后附“本草钞”1卷,列药不多,颇多精义,大多为古人经验及方氏实践知识,也有参考价值。此外,他论医,颇重务实,他说:“医务莫要于务实,实谓何?不虚是也。实有诸己,实见得病真,实用得药对,切切实实,平平正正,做将去,一毫不虚假,实不期神,而实自神,实不求妙,而实自妙。”这些论述,对于从事临证疹疗乃至其他事物,均是至理。
他在治疗伤寒力主错简重订论,并持风寒中伤营卫之说,通过他的整移编次,一方面增强了伤寒论的系统性和条理性,另一方面又体现他对伤寒发病、传变、转归的实践与认识。在其重改编次的影响下,后世医家受其启迪,有以伤寒各方分类编次者,也有以伤寒各证分类编次者,是研究《伤寒论》的方、证、药、法开辟了不少途径,推动了伤寒学派内部的争鸣,促进了仲景学说的发展。, http://www.100md.com
其学术思想主要表现在首倡《伤寒论》错简重订之说,认为六经辨证以太阳为纲,于太阳病又提出风寒营卫之说,在医理方面也别具见解,对后世治疗伤寒有很大影响。
1、推求端绪,重新考订。他认为《伤寒论》经王叔和编次,已有所改变;金代成无己注解时,又多窜乱。而后世研究者只是随文注释,假借牵合,致使《伤寒论》的内容被诸家解释后,不能达到发挥仲景学说的目的,反而有“负前修以误后也”,“祸斯时与害往日”的弊端。因此他对《伤寒论》原文“重考修辑”,采取整移删削的方法,进行了通盘的订正与编次,正如他言:“凡若干万言,移整若干条,考订若干字,曰‘伤寒论’者,仲景之遗书也,‘条辨’者正叔和故方位,而条还之位也。”以求合于仲景之道。他认为《伤寒例》一篇,“岂仲景之言,其为后人之伪,明亦甚矣”,故主张削去。其《辨脉法》与《平脉法》二篇,是“皆叔和述仲景之言,附已意以为赞经之辞,譬侧翼焉,传类也”,主张将二篇通改为《辨脉法》,并作保留,置于篇后,以附翼仲景原论。另外,他对宋本《伤寒论》中卷七至卷十中的汗、吐、下、诸可、诸不可等篇,也重作评论与编次,他认为“汗吐诸可不可”诸篇,是五叔和为应会“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而编集,但也有“后人纷乱相杂的内容”,又认为汗、吐、下为仲景伤寒之治的大法,所以予以保留,并置于《辨脉法》之后,以供后人借鉴。另外,他对辨三阴三阳病脉证并治诸篇也做了较大改订。
, 百拇医药
2、六经辨证,太阳为纲。他认为伤寒应以六经为纲,六经则以太阳为纲,他说:“经为纲,变为目,六经皆然也。”“风寒本天之二气,于人身为外物,故其中伤于人,必自外而内,人之中伤之,必皮肤先受起,以病方在皮肤,皮肤属太阳,故曰太阳病,盖举大纲而言始。”又将太阳分为“卫中风”、“营伤寒”、“营卫俱中伤风寒”三纲,他认为“太阳一经,风寒所始,营卫二道,各自中伤,风则中卫,故以卫中风而病者为上篇”,凡桂枝汤证及其变证一类条文,均汇于此篇,共60条,20方;“太阳统摄之营卫,乃风寒始入之两条。寒则伤营,故以营伤于寒而病者为中篇”,凡麻黄汤证及其变证,以及条文首冠“伤寒”二字者,汇于此篇,共57条,32方;“若风寒俱有而中伤,则营卫皆受而俱病,故以营卫俱中伤风寒而病者为下篇”,凡青龙汤证及其有关的变证、坏证,均汇于此篇,共38条,18方。他的这些论述,也即后世所谓“三纲鼎立”之说,他把风寒伤营卫作为整个太阳病的共同病理基础来认识,论述了不同病邪中伤人体的病位、发病方式与类型、及其传变、转归与变证、坏证等,深刻地提示了太阳病的发病、传变与转归的规律,对后世学习与研究伤寒,颇具影响。
, 百拇医药
另外,他对伤寒六经的认识,颇有见地,认为“六经之经,与经络之经不同”,“若以六经之经,断然直作经络之经看,则不尽道,惑误不可胜言。”他将六经作为“六部”,其后柯韵伯作《伤寒论翼》,以六经作为疆界,殆源于他。
3、探索医理,另具见解。他认为风寒之中伤人,是通身四面上下皆当之,然其进也有渐,故将人体体表与内脏各分为三层,提出表里三层说。他反对伤寒传足不传手之说,认为“手经之阴阳,居人身之半,足经之阴阳,也居人身之半,若谓传一半不传一半,则是一身之中,当有病一半不病一半之人也。”其言颇中肯 。方《伤寒论条辨》后附“本草钞”1卷,列药不多,颇多精义,大多为古人经验及方氏实践知识,也有参考价值。此外,他论医,颇重务实,他说:“医务莫要于务实,实谓何?不虚是也。实有诸己,实见得病真,实用得药对,切切实实,平平正正,做将去,一毫不虚假,实不期神,而实自神,实不求妙,而实自妙。”这些论述,对于从事临证疹疗乃至其他事物,均是至理。
他在治疗伤寒力主错简重订论,并持风寒中伤营卫之说,通过他的整移编次,一方面增强了伤寒论的系统性和条理性,另一方面又体现他对伤寒发病、传变、转归的实践与认识。在其重改编次的影响下,后世医家受其启迪,有以伤寒各方分类编次者,也有以伤寒各证分类编次者,是研究《伤寒论》的方、证、药、法开辟了不少途径,推动了伤寒学派内部的争鸣,促进了仲景学说的发展。,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