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216893
余霖
http://www.100md.com 中国传统文化网
     余霖,字师愚,生活于18世纪,桐城(今安徽桐城县)人。少年时代习懦学,后来弃懦攻医。乾隆时,桐城流行瘟疫,他研读《本草》,见石膏性寒,体沉而降,大有清胃热、表肌热、泄实热的功效,于是用重剂石膏试治瘟疫,疗效甚佳。后来,他到京师,一个大暑天,瘟疫发作,用张景岳治疫之法,取效甚微;用吴又可治疫之法,也不是尽都有效。鸿胪卿冯应榴之妾患上瘟疫,气息将绝,他用大剂量石膏,应手而愈。当时按照他的办法治疫,治愈人无数。后来创“清瘟败毒饮”等方治疫,获效更佳。他行医3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治疫经验,著成《疫疹一得》2卷(1794年),是一部颇有独到见解的治疫专著,对温病学有一定贡献。

    在学术思想方面,主要有:

    第一,他认为瘟疫发作与运气有关。他说:“原夫致此之由,总不外乎气运。人身一小天地,天地有如是之疠气,人即有中是之疠疾。”(《疫疹一得·论疫疹因乎气运》)另外,他又认为大毒淫热是瘟疫发病的根源。他说:“瘟既曰毒,其为火也明。且五行各一其性,惟火有二,为君为相,内阴外阳,主乎动者。火之为病,其害甚大,土遇之而赤,金遇之而熔,木遇之而燃,水不胜则涸,故《易》曰:‘燥万物者,莫乎火’。古人所谓元气之贼。以此可知,火者疹之根,疹者火之苗。”他认为吴又可的瘟毒从口鼻入,不传于胃而传于膜原的说法“有语病。”他说:“疫疹者,四时不正之疫气。夫疠气,乃无形之毒,胃虚者感而受之。”(《疫疹一得·疫疹案》)他这里明确提出因胃虚而感受四时不正之疠气。如果胃本不虚,偶染疠气,不能入胃,才转而进入膜原。如果胃虚受毒,那就会遍传十二经。他说:“胃为十二经之海,上下十二经,都朝宗于胃,胃能敷布于十二经,荣养百骸,毫发之间,靡不所贯。毒既入胃,势必亦敷布于十二经, 害百骸”等等,可以说论述是精微的。
, 百拇医药
    病证辨别方面,他以疫疹的形状和颜色来辨别轻重。如果疫疹一出,松活浮洒在皮肤表面,不管色泽怎样,都是热毒的外观表现,虽有恶症,一般预后良好;如果疫疹有根,从肉里生出,其色青紫,多见于胸背,这是胃热将烂的颜色,应立即大清胃热,兼凉其血,以使疫疹松活、色退,不然难挽险象。疫疹的色泽以活红为轻,要淡而润,如若淡而不荣,或娇艳、干而滞,则是血热较重;若色泽深红,也说明血热,凉血方能由深转淡;如果颜色红艳似胭脂,这是血极热之象,比深红更重,要连用凉血药剂,使其变深红,再变淡红;如色紫赤似鸡冠花,此较艳红之火更盛,不急凉血,色必变黑,病必转危。疫疹好转后,余毒未尽,多会出现红砂或白砂,疹状细碎如粟米,痊愈后常见脱皮;如果初病时没有辨认出为疫疹,后来十日或半月疹出,心情烦躁,口干舌燥,大热不退,毒由颔表发,病情一般重而危。以上从色泽和形状辨认疫疹轻重的原则,都是经验之谈,值得吸取借鉴。

    疫疹与伤寒似同却不同,对此吴又可、薛雪等都曾予以论述,但后人临床辨识仍然混淆不清,为此余霖特撰《疫与伤寒似同而异》一文,详加辨别。他认为:疫疹初起恶寒而后发热,一、二天后只热而不恶寒;伤寒初起,先发热而后恶寒。疫疹头痛如劈,沉重得难以举起;伤寒头痛较轻。疫疹下身无汗,而头汗很多;伤寒则无汗,全身证状相同。疫疹呕吐胁不痛、耳不聋;伤寒少阳见呕,胁必痛,耳必聋。疫疹自利者腹不满不胀;伤寒太阴自利者,腹必满必胀。他的这些辨认原则,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前进,有所发展。
, 百拇医药
    关于疫疹的治法,前人已有许多论述,并且一步步在提高,在前进。到熊恁眙,首用败毒散,继用桔梗汤,相互辅佐,治疗胸隔六经的邪热。对此,他赞佩熊恁眙之法,他说:他采用他的治法,减去硝黄,因为疫疹是无形之毒,难以挡住猛烈的势头,重用石膏,直入戊己,先捣窝窠之害,十二经之患自然得到平除。由此可见,他分析也是得理的。他的学习别人用法的同时,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酌情加入自己的看法,自己临证所得,使其更加全面,更加符合实际,也就更切合临床。

    此外,他治疫疹,初起之时用败毒散,先除其爪牙、枝节,使疫邪不能在经络中存留。只是在配药上略有调整。如古方中有生姜,因生姜属热,故以葱代姜。他在用凉药攻治心火上盛时,以石膏取代硝黄。因为疫疹乃是无形之邪毒,用硝黄这样猛烈攻下之剂,必致内溃。用石膏可使热降清升。从这里不难看出,他用药是有独到之处的。

    他治疫最擅长的是用他自己所创制的清瘟败毒散。他认为此方能治一切火热,表里俱热,心烦狂躁,口干咽痛,热极干呕,语言错乱,惊恐不眠,吐血衄血,热盛发斑,始终均可用此方加减。为什么要重用石膏?因为斑疹虽出于胃,但也受诸经之火相助,重用石膏,直入胃经,使敷布于十二经,以泄其火,退其淫热。其他配伍药,都是清热解毒剂。石膏剂量的大小,要根据病情而定。若疫症初起,发热恶寒,头痛如劈,烦躁不安,身热肢冷,舌刺唇焦,上吐下泄,脉沉细而数,用大剂量;沉而数,用中剂量;浮大而数,用小剂量。如斑一出,即用大青叶加升麻四、五分,引毒外透;内化外解,降浊升清。

    总之,余霖探病求源,能根据疫疹病因病机,总结出清瘟败毒,不宜表下,重用石膏,祛除肺胃淫热邪气。从一个侧面补充了前人治瘟疫的不足,为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为后世医家完善温病的辨证论治启发较大,所以说他为医药学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也是卓著的,称其为一代名医是当之无愧的。,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