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司令”的中医情———访著名中医吕炳奎
本报记者 罗辉
专家简介:吕炳奎,1914年1月生于上海嘉定,幼年得名医汪志仁真传,20岁立牌应诊;1938年参加抗战,屡建战功,现代京剧《沙家浜》和电影《51号兵站》就是根据其史实创编;1954年,任江苏省卫生厅厅长,创建了中医进修学校,培养了诸如董建华等当代名医;1956年,任卫生部中医司司长,成为我国中医界的最高领导;1982年离休,创办“光明中医函授大学”,建立分校34所。
慕名拜访吕老,几经周折后,推门走进了墨香四溢的小屋,屋里早已坐满了前来求医、求教的人。宽大的书桌当堂摆正,隔着几摞书刊,古稀老人正有条不紊地一一作答,毫不含糊。他,就是被人们誉为“新中国中医事业奠基人”的原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吕炳奎。
吕老已近九旬高龄,人称“中医司令”,是位传奇人物。他早在幼年时染重病,生死未卜,幸遇一走方郎中救治。从此立志从医,以解天下人之难。15岁遂拜嘉定县名医汪志仁为师,从抄方号脉,到内、外、儿、妇等科,埋头苦学5年后一鸣惊人。20岁时便立牌应诊,一生医好了无数病人。
吕老投身杏林60余载,无论是戎马生涯,还是从政岁月,他都从没放弃行医济人。如今,年满89岁高龄的吕老,每天都坚持读书看报,关心着中医的现状。面对络绎不绝的登门求拜者,吕老极尽心尽责,乐此不疲。吕老治病,讲究“以药行气、气行血流”。吕老擅治中医内科,尤以肾病、肝病为先,人称“一绝”。家住海淀区双榆树的王先生在电话里向记者讲述:30岁那年他患上了慢性肝炎,历经13年的漫长治疗后病情日趋严重,受人指点,得益于吕老不到一年的诊治,大病痊愈。王先生如今每周都要去香山体验健身的乐趣,来回一趟“鬼见愁”,轻松自如。就在前不久,山东龙口的一农家小孩,因患伤风多时,未能及时诊治,导致咳嗽不止,稍一躺下就要窒息,被省内医院下了换肺通知单,万般无奈的父母求救于吕老门下,吕老当场望闻问切,只一剂“麻杏石甘汤”,便一扫重病。类似“一剂丹药保大命”的事例举不胜举。在吕老的案头记者注意到:他所用的药签都印有“吕炳奎处方”眉头字样。这位为国为民奉献一生的医林泰斗对我国传统中医如奉家珍,在商品经济大潮中视信誉至上,却视金钱如粪土,令人肃然起敬。吕老同时一再强调,作为中医,只有具有强烈民族感的人才能如此深深地眷爱着他的事业。
与吕老交谈,一点也不困难。他耳不聋,眼不花,口齿清晰,精力充沛,这要得益于他的养生之道。吕老不食烟酒,却对肥肉情有独钟,每顿不断,也只吃一、两块,旨在补脑;早睡早起,坚持午睡;晨晚练功,外加头部按摩操,钢筋棒打脚活儿,一样都不少。最值吕老推崇的是:每天坚持看太阳的养眼之道。吕老用中医的理论解释道:眼识气,太阳又为阳中阳,是阳气最重的部位,早起睁大了眼平视看太阳,每3分钟后闭眼休息,重复一次。久而久之,对治疗近视有着相当的保健疗效。他的这些深传,令旁人获益匪浅。闲暇之际,吕老泼墨习字、养花养猫,都是他的爱好。,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