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424345
小议《伤寒论》中的太阴病天津中医学院(300193) 葛琦...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2月1日 厚朴中医网
     《伤寒论》是讨论感寒而生、感而即发外感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辨证论治

    方法的专著。感寒而生外感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太阴病证实属多见,其作为三

    阴病证的初期,临床辨治得当则多数患者有望在此阶段康复;反之,迁延日久,正气与精血亏耗,寒邪深入、水湿久蓄,病情亦会转为危笃。为此,正确理解太

    阴病的概念、证治类型及其证治规律是十分重要的。笔者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粗浅论述,以期抛砖。

    太阴病的基本概念

    与《伤寒论》其它五经病一样,太阴病亦是感寒而生外感病,在其发生发展

    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某些具有相同病理特点与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 百拇医药
    太者,初世、始也。《列子·天瑞》曰:“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质之

    始也;太素者,形之始也。”阴者,邪实正弱、正气不胜邪气也。顾名思义,就

    其整体病理变化而言,太阴病系风寒之邪侵犯人体,邪气始胜于正气、并对人体

    造成初期损伤而形成的一类病证。

    足太阴经脉属脾,其局部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脾脏被邪气所伤。脾居腹中,经脉络胃,其主要功能是运(输布水谷精微、运化水湿)、化(化生营卫气血)、磨(助胃腑消磨水谷),脾伤则上述功能失常,出现以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

    自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太阴病为外感里、虚、寒证,阴证。一般不

    见邪正交争之发热,也不见阳气(正气)严重损伤的身踡恶寒、四肢厥逆。
, 百拇医药
    太阴病证治分型

    笔者认为,有关太阴病证治的原文并非局限于太阴篇。纵观仲景全书,《伤

    寒论》中的太阴病共有13种证治类型。其中有证有方的11种,共涉及10个方

    剂;有证无方的2种。

    《伤寒论》中的太阴病可以分为太阴本证与太阴兼证等两大证型。

    一、太阴本证 太阴本证是单纯的太阴病证,因其成因不同又可分为风寒之

    邪直中的太阴自生病与其它经病证传转的太阴转生病。前者以邪盛为主,包括太

    阴中风、太阴伤寒2种证型;后者以脾虚为主,包括脾虚腹痛证、脾虚气滞腹胀
, http://www.100md.com
    满证、脾虚下利证与脾虚水停证等4种证型。

    1.太阴中风证 以风为主的风寒之邪深入人体,邪盛正虚、寒邪损伤脾阳,脾虚水湿内停;风性善动,挟湿而行,风湿相搏浸淫于四肢关节,即生太阴中风

    证。此乃风淫未疾之验也。《伤寒论》原文274条“太阴中风,四肢烦痛,脉阳

    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即此。

    有关本证的治则、方药,仲景略而未言,意在启迪后学,使人上下检索、融

    会贯通。参考《伤寒论》原文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痛烦,不能

    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鞕,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原文175条“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
, 百拇医药
    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则其意自明。

    2.太阴伤寒证 以寒为主的风寒之邪深入人体,脾虚水湿内停。寒湿中阻,影响肝胆疏泄,即生太阴伤寒寒湿发黄证。《伤寒论》原文278条“伤寒,脉浮

    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提示

    了太阴伤寒的病因病机,而身目俱黄、黄色晦暗,脘闷腹胀、纳呆便溏(或大便

    鞕)小便不利等为其辨证要点。

    有关本证的治则、方药,仲景仅言“于寒湿中求之”(《伤寒论》原文259

    条),从而为后学之人开无限法门。北宋名医韩祗和作《伤寒微旨论》阐发仲景
, 百拇医药
    未竟之义。书中所记小茵陈汤(附子、甘草、茵陈蒿)、茵陈四逆汤(附子、甘

    草、干姜、茵陈蒿)、茵陈茱萸汤(附子、干姜、吴茱萸、木通、茵陈、当归)

    等,均可作为治疗本证的有效方剂。

    3.脾虚腹痛证 《伤寒论》原文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

    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提示了太阴脾虚腹痛证的证治。

    太阳误下,正伤邪盛,寒邪深入损伤脾阳,化生营血功能失调,血虚络瘀则

    腹满时痛。仲景以桂枝、甘草辛甘化合,扶正驱邪、振奋化源;倍用芍药,芍药、甘草酸甘化合,养血和营,以缓络脉虚滞。以上桂枝加芍药汤,针对腹满时痛,喜暖喜按,腹痛绵绵,休作有时的太阴脾虚腹痛证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 http://www.100md.com
    4.大实痛证 《伤寒论》原文279条“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提

    示了太阴脾虚挟瘀血的大实痛证证治。

    太阳病误下,损伤脾阳,化生营血之功能失调,血虚络瘀较重则可出现腹痛

    连绵不断,腹部刺痛拒按。有时还有黑便及屎虽鞕而大便反易,这就是仲景所谓

    的“大实痛”,以桂枝加大黄汤治疗。方中芍药用量为大黄的三倍,从而抑制了

    大黄的泄泻作用,使之专事通络化瘀、推陈出新。临床实践证明,该方并非“微

    示调胃之方”,只会使大便通畅而绝少引起腹泻。

    5.脾虚气滞腹胀满证 太阳病误治,正虚邪盛,寒邪深入、损伤脾阳,脾
, http://www.100md.com
    脏运、磨之功能失司,腹部气机壅滞则生此证。《伤寒论》原文66条“发汗后腹

    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讨论了本证的证治。以其脾虚气滞、本虚标实,故用三补七消之法治疗。本证除腹胀外还常见溏泄不节,王孟英曾云:

    “古之治霍乱者从未论及此方,予每用之,以奏奇绩。”

    6.脾虚下利证 《伤寒论》原文277条“自利下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

    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讨论了本证的证治。正虚邪盛,寒邪损伤脾阳,寒湿下迫则下利清稀,腹痛肠鸣,下利不渴。寒湿较轻以理中丸主之,寒湿较重

    可在理中丸基础上加附用葱。

    7.脾虚水停证 脾虚水停证包涵水饮上冲、水饮停于胃及水饮停于脐下等
, http://www.100md.com
    三型。

    太阳病误治,邪气深入损伤脾阳,运化失司、饮邪内聚则心下逆满、脉沉紧;

    水饮向上冲逆则气上冲胸,起则头眩。《伤寒论》原文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

    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即饮邪上冲型。

    若脾阳虚水饮停蓄于心下(胃部),胃中水荡则心下悸,水饮郁遏阳气,阳

    气不能通达于四末则手足厥逆。《伤寒论》原文356条“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

    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即饮停于胃

    型。
, http://www.100md.com
    若脾阳虚水停于脐下,则脐下悸动。《伤寒论》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

    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即饮停脐下型。

    上述1-4型记载在太阴篇中,5-7型则记载在太阳篇、厥阴篇中。5-7型共五

    个方证,注家多以太阳变证论之。变证是以局部脏腑或组织器官病变为主、整体

    病理变化不明显的一类外感病证。太阴病是邪盛正虚、邪气对人体(主要是后天

    之本脾脏)造成初步损伤的病证。笔者认为,上述五个方证既可列于脾虚变证又

    可列于太阴病证,关键在于审视其整体病理变化是否比较明显。正虚邪盛、正气

    损伤之整体病变比较明显则列为太阴病证更为恰当。反之,只见脾虚,正气未伤,则应列为脾虚变证。
, 百拇医药
    二、太阴兼证 太阴兼证有太阴兼表、心脾两虚以及脾虚复为少阳之邪所乘

    等三种证型。

    1.太阴兼表证 《伤寒论》原文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

    汤。”与原文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逐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

    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讨论了太阴兼表的两种证治类型。正

    气损伤较重,表证较轻,用桂枝人参汤温中止利兼以解表;反之,正气损伤较轻,表证较重则用桂枝汤解肌祛风、兼和营卫。

    2.心脾两虚证 正虚邪盛,脾虚不化则营血不足,营血不能涵养心神则心

    中悸而烦。本证脾脏损伤为主、心脾两虚,用小建中汤温中健脾、振奋中焦化源,则可养血安神。《伤寒论》原文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
, 百拇医药
    汤主之。”所论即此。

    3.脾虚复为少阳之邪所乘证 《伤寒论》原文100条“伤寒,阳脉涩,阴

    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阳脉涩为气血

    不足正气亏虚,阴脉弦为寒邪较盛病在少阳。少阳之邪乘脾则腹中拘急痛疼。先

    用小建中汤补虚再用小柴胡汤扶正驱邪则可使诸证缓解。

    上述太阴兼证有三个证型出现在太阳篇。

    太阴病主法及其主方

    多数注家认为太阴病主法不外乎补脾土温中阳,其主方则当是理中汤。笔者

    则认为,太阴病主法是温运脾土、益气和营,主方当是桂枝加芍药汤。其原因有
, http://www.100md.com
    以下几点:一是《伤寒论》六经病证主方无一不在本经证治篇中;二是太阴病邪

    盛正虚,具体反映在脾脏磨、化、运功能失司。桂枝加芍药汤以桂枝、甘草温通

    脾阳配生姜温中散饮,加大枣益气和营,比较而言更能针对太阴病的病理变化;

    三是桂枝加芍药汤稍事加减即可衍生为小建中汤、桂枝加大黄汤,与太阴病多种

    治疗方剂关系密切。

    作为《伤寒论》六经病主方,应能针对提纲证揭示的主要病机,应与篇中诸

    方存在比较广泛的联系,篇中部分或大部分方剂应是主方的类方或变方。桂枝加

    芍药汤符合以上条件,应被视为太阴病主方。

    天 津 中 医 学 院

    葛琦 傅娟,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