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海外教学
编号:10335027
血证之治必调其气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月7日 清阳客栈
     血证,是指血液不循经脉运行而外溢的出血证,多属中医急症之范畴。临床常见吐血、呕血、便血、崩漏等证。虽然出血部位不同,但其病因多由气生。《皇汉医学丛书·药证通义》说:“气如橐籥,血如波澜,决之东流之东,决之西流之西。气有一息不运,则血有一息不行,欲治其血,先调其气。”气血依存,相需为用,气为血帅,血随气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谥,而气对血起着主导作用。若气机逆乱,血亦错行,气损则血失统摄,故“凡血证……察其气虚气实……则治血之法。”(《景岳全书·血证》)

    由此,出血之因,不外气结血凝、气虚血脱、气迫血走诸端。故杨仁齐曰:“人之一身,调气为止,调血次之。”实寓深意。尤是血脱气亦脱,气脱血亡,气血俱脱,“病至于危急,良医以气为首务。”(吴昆《医方考·气门》)依此,笔者在临床上治疗血证采用降气、补气、行气以调之,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气逆呕血,清降平之

    人身之血,赖气升降,而血之不安,皆由气之不降。气有余便是火,肝气、胃气、肺气偏盛均可化火而致血液外溢,气降则火降,火降则血自宁,故治血有“宜降气不宜降火”之说。
, 百拇医药
    林××,女,28岁。1976年6月18日初诊。

    患者平素性急,今日下午因与他人吵架致突吐鲜血三大口而昏厥。邀余诊之,证见面赤唇红,躁动不宁,频频欲呕,脉洪大有力。拟恚怒动肝,气火上逆,迫血妄行。急则治其标,急取咸寒之童便半小碗灌之,以滋阴降火,降气平肝,五分钟后,患者安然静卧,少刻苏醒。继则用清肝调气之品善其后。

    气虚血崩,温补敛之

    人生以气为本,气既能生血,又能统血。气虚统摄无权而下血,血脱气无以附而散越。叶天士曰:“暴崩宜温宜涩”,薛己曰:“大失血毋以脉论,当大补独参汤救之。”血脱益气,执而勿失之。

    冯××,女,38岁。1970年4月19日初诊。

    患者月经至,量多,不以为意,上山砍柴,劳力过度,则暴崩如注,昏厥于地。他人见之,背回家中,延请当地乡医予强心、止血之剂,未能奏效。请余急诊,视之人事不省,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血下流裤湿如洗,喘息气短,脉微欲绝,血压测不到,处于虚脱状态。急以挽气回阳固脱法。处方:党参90克(代人参)、山茱萸15克,水急煎灌服。同时灸百会穴,十五分钟后患者慢慢苏醒,四肢转温,头汗已敛,血压回升至80/45mmltg,血崩得止,唯头晕,神疲乏力,继以补中益气合归脾汤加减调治,诸症除,病得康复。
, 百拇医药
    瘀血吐血,辅以治气

    气滞则血滞,气虚则血瘀。而瘀血内阻,可致血不归经而出血;瘀积化火,可动血而妄行,所谓“瘀血不去,则新血妄行”之义。治当化瘀止血,降火宁血。化瘀又当辅以行气、降气。

    李××,男,38岁。1972年3月20日初诊。

    患胃痛五载,冬春加剧,经某院胃肠造影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近因烦劳,又多食热补之品,而致胃脘胀闷,口苦口臭,纳呆,便秘,昨又饮酒,入夜胃痛剧烈,而呕血约400cc,色如咖啡。请余诊治,察其舌暗红夹瘀点,苔黄腻,脉弦滑。证属瘀热内蕴,火气上逆,伤络动血,急用生大黄末2克,日服3次,连用2天。

    二诊:吐血已止,但胃脘仍痛,神疲乏力,四肢欠温,大便色黑。便检大便隐血(+),舌质暗红,脉细涩。此为脾虚不统血,瘀血残留之症。治以补脾摄血,化瘀生新。处方:党参30克、白术10克、白芍10克、田七3克、白芍15克、陈皮8克、炙甘草4克。5剂而康复。

    体会

    从上案例证实,血证之治必调其气。从现代一些药理研究也初步得到证实。如北京中医院提出单纯益气药可能具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其原理则可能为抑制了纤酶的活性所致。又如下气泻火药的大黄内含有较多的鞣质,有收敛止血的作用。至于其它治气药的止血原理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http://www.100md.com(福建省永春县中医院 周未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