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芩连汤临床应用举隅
江西中医学院南昌 330006
原载于《江西中医学院学报》第12卷第4期
本方由葛根、黄芩、黄连、甘草4味药组成,见于《伤寒论》34条,原文为“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本方在《方剂学》中列入解表清里之剂。一般认为本方有解表清里之功,主治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中作渴,喘而汗出的病证,并认为本方为太阳、阳明经药。如:
《医方集解》:“此足太阳、阳明药也,表证尚在,医反误下,邪入阳明之腑,其汗外越,气上奔则喘,下陷则利,故舍桂枝而用葛根,专治阳明之表(葛根能升阳明清气,又为治泻圣药),加芩连以清里热,甘草以调胃气,不治利而利自止,不治喘而喘自止矣。又太阳表里两解之变法也。”
喻昌曰:“太阳病,原无下法,当用桂枝解外,医反下之,则邪热之在太阳者,未传阳明之里,所以其脉促急,其汗外越,其热上奔则喘,下奔则泄,故舍桂枝而用葛根,以专主阳明之表,加芩、连以清里热,则不治喘而喘自止,不治利而利自止。此又太阳、阳明两解表里之变法也。”
, http://www.100md.com
以上引证说明:不少医家认为葛根芩连汤为太阳、阳明之方。其实本方应为阳明经脉方,原因如下:(1)葛根为阳明经主药,如《中药学讲义》认为性味甘辛平,归经入脾胃经,功效升阳发表,解肌透疹,生津止泻。《本草纲目》引王好古曰:“气平味甘,升也,阳也,阳明经引经的药也。”张元素曰:“升阳生津,脾虚作渴者,非此不除,勿多用,恐伤胃气。张仲景治太阳、阳明合病,桂枝汤内加麻黄、葛根;又有葛根黄芩黄连解肌汤,是用此以断太阳入阳明之路,非即太阳药也。头颅痛如破,乃阳明中风,可用葛根葱白汤,为阳明仙药。若太阳初病,未入阳明而头痛者,不可便服升麻、葛根发之,是反引邪气入阳明,为引贼破家也。”时珍曰:“本草十剂云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盖麻黄乃太阳经药,兼入肺经,肺主皮毛;葛根乃阳明经药,兼入脾经,脾主肌肉。所以2味药轻扬发散,而所入迥然不同也。”(2)《医学入门》:“浮而微降,阳中阴也,足阳明经药。盖解肌发汗,目痛鼻干,身前大热,烦闷欲狂,头额痛者阳明症也,可及时用之。”并有歌诀云:“葛根甘平善解肌,阳明头额痛乃宜,呕渴泻痢酒毒解,痹风胁痛亦能医。”
, 百拇医药
由上可看出,葛根是阳明经药,其方当是阳明经脉方,其主症是前额痛连后项、目痛鼻干、苔白或薄黄、舌正常或偏红,脉浮。只要具备以上症状,就可选用葛根芩连汤。其能治颈项不舒等症,原因是: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其病因为阳明经燥热,葛根能滋养津液柔筋脉;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迎香),夹鼻上行,相交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脉相会,下行沿鼻外上齿中,还出,环口绕唇,下交承浆,分别沿下颌的后下方,经大迎,过耳前,沿发际至于前额;又芩连清热解毒,甘草调和诸药。
临床应用举例如下:
例 l.额窦炎 王某某,男,34岁,西医医师,1970年9月4日初诊,自诉患鼻炎多年,每因受寒发作加剧,现症前额痛以胀痛为主,后项不适,流鼻涕,鼻干燥,口或渴,饮食、二便如常,苔微黄,舌正,脉弦,两寸浮,用葛根芩连汤(葛根10g,黄芩10g,黄连6g,甘草5g,以下量同)合四逆散加牡蛎、吴茱萸,初服3剂,额痛明显减轻,连服15剂,前额痛消失,鼻涕大减。以后也屡有发作,即自服上方,疗效均好。该患者以后用上方治疗其他类似病人,也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 百拇医药
按:《内经》云“胆移热于脑,则为鼻渊”,而肝胆互为表里,今患者脉弦,显然与肝有关,故用葛根芩连汤合四逆散加味;用牡蛎、吴茱萸,乃据日人认为,此2药能减少鼻中分泌物,且吴茱萸能入肝胃。
例 2. 肺心病心衰 朱某之母,80岁,患肺心病多年,近来感冒之后又发热,口渴欲冷饮,咳嗽痰黄,气喘,动则加剧,心慌胸闷,面红,前额不适,纳减,小便黄,苔薄黄,舌红,脉弦数有间歇,两寸脉浮,投以葛根芩连汤合宣痹汤,3剂热退,胸闷心慌气逼减轻,再服5剂,病近期控制。
按:本案具有前额不适,脉弦数有间歇,寸脉浮,故主用葛根芩连汤加味。为何用宣痹汤?因该方由射干、郁金、枇杷叶、白通草、淡豆豉组成,具有清上焦湿热,除胸闷平喘的作用,故合并用之,疗效极佳.因缺淡豆豉,方中未用,同样有效。
例3. 痿证 舒某某,女,67岁,1986年7月24日初诊。前日外出,在大雨中走了几分钟,因久未下雨,一下雨地面热气很重,回家后即感两脚无力,第2天,竟不能起床,不能走路,二便均需人接,脚不痛,但觉无力,口渴,有汗,全身无力,脉濡寸旺,初用李氏清暑益气汤加味3剂,症不见减,后思治痿独取阳明,加之患者前额痛,后项不适,于是用葛根芩连汤加白鲜皮、地肤子,服5剂,能起床走路,但不稳,连续服50余剂,康复如初。
, 百拇医药
按:《内经》云“治痿者独取阳明”。本案虽属痿证,但并有前额痛,后项不适,脉软寸浮,故用葛根芩连汤加味;又因“风为百病之长”、“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因病起因是淋雨,故加用白鲜皮、地肤子祛风除湿。
例 4.神经官能症 熊某某,女,40岁,1989年5月27日初诊。经常头昏头痛,前额不适,后项不舒,喉常痛,心烦脾气急,睡眠不好,口或渴,纳可,多食则胀,口苦,大便如常,小便黄,月经稍提前,量偏多,色红,经期上症加重。脉两寸浮,苔白,舌红,喉充血有滤泡,遂用葛根芩连汤合银翘马勃散,连续服用,病逐渐减轻,服至春节前病愈,上班恢复工作。
按: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因头痛、前额不适、后项不舒、两寸浮,故用葛根芩连汤,以“胃络通心”故也;使用银翘马勃散,因患者还有咽痛之症。
其治远不止以上4例,以此方加白茅根、焦桅仁,5剂,治愈鼻衄;加蒲公英、焦桅仁、厚朴、枳实,5剂治愈口疮;加牡蛎,7剂治愈盗汗;合温胆汤加茵陈、焦桅仁、蒲公英,5剂治愈牙龈肿痛;加陈皮、竹茹、益元散、法夏、生姜治愈呕吐、小儿泄泻;加薄荷、槟榔、山楂、枳壳,3剂治愈痢疾;以本方为主,随证加减,治疗肠伤寒【用于伤寒初期,增进期和极期。证为发热、恶寒、头痛、肌肤壮热(38-40℃或以上)、身重、肢疼、项强、腹痛、泄泻、小便黄赤、脉濡数或浮数,方用葛根30g,黄芩15g,黄连末9g(冲服),甘草9g,水煎】,12例均获痊愈;加花粉,10余剂治愈颈椎病疼痛;加刺蒺藜、钩藤,连服50余剂,治愈重症肌无力。就不一一列举了,临床运用只要抓住葛根芩连汤证的病因、病位、主症,不管西医诊断为什么病,均可用本方取得疗效,这就是异病同治。, 百拇医药(伍炳彩)
原载于《江西中医学院学报》第12卷第4期
本方由葛根、黄芩、黄连、甘草4味药组成,见于《伤寒论》34条,原文为“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本方在《方剂学》中列入解表清里之剂。一般认为本方有解表清里之功,主治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中作渴,喘而汗出的病证,并认为本方为太阳、阳明经药。如:
《医方集解》:“此足太阳、阳明药也,表证尚在,医反误下,邪入阳明之腑,其汗外越,气上奔则喘,下陷则利,故舍桂枝而用葛根,专治阳明之表(葛根能升阳明清气,又为治泻圣药),加芩连以清里热,甘草以调胃气,不治利而利自止,不治喘而喘自止矣。又太阳表里两解之变法也。”
喻昌曰:“太阳病,原无下法,当用桂枝解外,医反下之,则邪热之在太阳者,未传阳明之里,所以其脉促急,其汗外越,其热上奔则喘,下奔则泄,故舍桂枝而用葛根,以专主阳明之表,加芩、连以清里热,则不治喘而喘自止,不治利而利自止。此又太阳、阳明两解表里之变法也。”
, http://www.100md.com
以上引证说明:不少医家认为葛根芩连汤为太阳、阳明之方。其实本方应为阳明经脉方,原因如下:(1)葛根为阳明经主药,如《中药学讲义》认为性味甘辛平,归经入脾胃经,功效升阳发表,解肌透疹,生津止泻。《本草纲目》引王好古曰:“气平味甘,升也,阳也,阳明经引经的药也。”张元素曰:“升阳生津,脾虚作渴者,非此不除,勿多用,恐伤胃气。张仲景治太阳、阳明合病,桂枝汤内加麻黄、葛根;又有葛根黄芩黄连解肌汤,是用此以断太阳入阳明之路,非即太阳药也。头颅痛如破,乃阳明中风,可用葛根葱白汤,为阳明仙药。若太阳初病,未入阳明而头痛者,不可便服升麻、葛根发之,是反引邪气入阳明,为引贼破家也。”时珍曰:“本草十剂云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盖麻黄乃太阳经药,兼入肺经,肺主皮毛;葛根乃阳明经药,兼入脾经,脾主肌肉。所以2味药轻扬发散,而所入迥然不同也。”(2)《医学入门》:“浮而微降,阳中阴也,足阳明经药。盖解肌发汗,目痛鼻干,身前大热,烦闷欲狂,头额痛者阳明症也,可及时用之。”并有歌诀云:“葛根甘平善解肌,阳明头额痛乃宜,呕渴泻痢酒毒解,痹风胁痛亦能医。”
, 百拇医药
由上可看出,葛根是阳明经药,其方当是阳明经脉方,其主症是前额痛连后项、目痛鼻干、苔白或薄黄、舌正常或偏红,脉浮。只要具备以上症状,就可选用葛根芩连汤。其能治颈项不舒等症,原因是: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其病因为阳明经燥热,葛根能滋养津液柔筋脉;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迎香),夹鼻上行,相交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脉相会,下行沿鼻外上齿中,还出,环口绕唇,下交承浆,分别沿下颌的后下方,经大迎,过耳前,沿发际至于前额;又芩连清热解毒,甘草调和诸药。
临床应用举例如下:
例 l.额窦炎 王某某,男,34岁,西医医师,1970年9月4日初诊,自诉患鼻炎多年,每因受寒发作加剧,现症前额痛以胀痛为主,后项不适,流鼻涕,鼻干燥,口或渴,饮食、二便如常,苔微黄,舌正,脉弦,两寸浮,用葛根芩连汤(葛根10g,黄芩10g,黄连6g,甘草5g,以下量同)合四逆散加牡蛎、吴茱萸,初服3剂,额痛明显减轻,连服15剂,前额痛消失,鼻涕大减。以后也屡有发作,即自服上方,疗效均好。该患者以后用上方治疗其他类似病人,也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 百拇医药
按:《内经》云“胆移热于脑,则为鼻渊”,而肝胆互为表里,今患者脉弦,显然与肝有关,故用葛根芩连汤合四逆散加味;用牡蛎、吴茱萸,乃据日人认为,此2药能减少鼻中分泌物,且吴茱萸能入肝胃。
例 2. 肺心病心衰 朱某之母,80岁,患肺心病多年,近来感冒之后又发热,口渴欲冷饮,咳嗽痰黄,气喘,动则加剧,心慌胸闷,面红,前额不适,纳减,小便黄,苔薄黄,舌红,脉弦数有间歇,两寸脉浮,投以葛根芩连汤合宣痹汤,3剂热退,胸闷心慌气逼减轻,再服5剂,病近期控制。
按:本案具有前额不适,脉弦数有间歇,寸脉浮,故主用葛根芩连汤加味。为何用宣痹汤?因该方由射干、郁金、枇杷叶、白通草、淡豆豉组成,具有清上焦湿热,除胸闷平喘的作用,故合并用之,疗效极佳.因缺淡豆豉,方中未用,同样有效。
例3. 痿证 舒某某,女,67岁,1986年7月24日初诊。前日外出,在大雨中走了几分钟,因久未下雨,一下雨地面热气很重,回家后即感两脚无力,第2天,竟不能起床,不能走路,二便均需人接,脚不痛,但觉无力,口渴,有汗,全身无力,脉濡寸旺,初用李氏清暑益气汤加味3剂,症不见减,后思治痿独取阳明,加之患者前额痛,后项不适,于是用葛根芩连汤加白鲜皮、地肤子,服5剂,能起床走路,但不稳,连续服50余剂,康复如初。
, 百拇医药
按:《内经》云“治痿者独取阳明”。本案虽属痿证,但并有前额痛,后项不适,脉软寸浮,故用葛根芩连汤加味;又因“风为百病之长”、“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因病起因是淋雨,故加用白鲜皮、地肤子祛风除湿。
例 4.神经官能症 熊某某,女,40岁,1989年5月27日初诊。经常头昏头痛,前额不适,后项不舒,喉常痛,心烦脾气急,睡眠不好,口或渴,纳可,多食则胀,口苦,大便如常,小便黄,月经稍提前,量偏多,色红,经期上症加重。脉两寸浮,苔白,舌红,喉充血有滤泡,遂用葛根芩连汤合银翘马勃散,连续服用,病逐渐减轻,服至春节前病愈,上班恢复工作。
按: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因头痛、前额不适、后项不舒、两寸浮,故用葛根芩连汤,以“胃络通心”故也;使用银翘马勃散,因患者还有咽痛之症。
其治远不止以上4例,以此方加白茅根、焦桅仁,5剂,治愈鼻衄;加蒲公英、焦桅仁、厚朴、枳实,5剂治愈口疮;加牡蛎,7剂治愈盗汗;合温胆汤加茵陈、焦桅仁、蒲公英,5剂治愈牙龈肿痛;加陈皮、竹茹、益元散、法夏、生姜治愈呕吐、小儿泄泻;加薄荷、槟榔、山楂、枳壳,3剂治愈痢疾;以本方为主,随证加减,治疗肠伤寒【用于伤寒初期,增进期和极期。证为发热、恶寒、头痛、肌肤壮热(38-40℃或以上)、身重、肢疼、项强、腹痛、泄泻、小便黄赤、脉濡数或浮数,方用葛根30g,黄芩15g,黄连末9g(冲服),甘草9g,水煎】,12例均获痊愈;加花粉,10余剂治愈颈椎病疼痛;加刺蒺藜、钩藤,连服50余剂,治愈重症肌无力。就不一一列举了,临床运用只要抓住葛根芩连汤证的病因、病位、主症,不管西医诊断为什么病,均可用本方取得疗效,这就是异病同治。, 百拇医药(伍炳彩)